曹 靜
(廣東省蓬江區杜阮鎮木朗小學 廣東江門 529075)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后進生一般是指學習能力差、行為習慣差、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是他們教育過程中的最大難題。教師要充分運用素質教育基本理念,進行合理的教學,讓后進生的內心想法,逐漸發生改變,這樣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就探討一下如果有效改變小學后進生的心理問題。
在班級之中,后進生往往被安排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受到的關注較少,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學習態度惡劣,從而難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日后的發展非常不利,產生惡性循環的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點,留守兒童。由于生活的壓力,父母必須外出打工,才能解決這一的困境。孩子多數都會交給爺爺奶奶看管,從而失去了對孩子的教育,難以做到有效的監管,由于隔代親的影響,爺爺奶奶會對孩子產生溺愛心理,加上父母不在身邊,會導致放養現象的發生,從而會讓孩子形成極端的個性。第二點,父母的溺愛。由于現代社會獨生子占據大多數,導致一個孩子受到家庭各個成員的疼愛,滿足孩子的各種條件,造成疏遠管教的現象發生,導致孩子的紀律性缺失,變得自私、為所欲為。第三點,單親子女。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人們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斷增多,誘惑和壓力也在逐漸增大,這是導致父母離異的根本原因。父母離異,會讓學生的內心產生極端心理,缺少內心滿足感,缺少愛和關懷,一個不完整的家庭狀況,會導致學生從心理到生理的空白,這種情感是難以填補的。以上這幾種情況就是小學后進生形成的主要原因[1]。
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以公平、公正的態度面對每一位學生,確保學生的內心得到平衡感。在每一個班級之中,都有學習好、紀律好的學生,教師在面對這類學生時,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將目標和心思放到后進生身上,做到公平對待。在現實中,有很多教師都帶著“有色眼鏡”進行教育,在面對后進生時,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其進行批評,也不去評論誰對誰錯,這會給學生的內心帶來負面影響,極大地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這種方式不僅會讓學生變本加厲,還會出現惡性循環的現象,沒有實質性的效果。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時,要了解事情發生的本質,站在正確的一方,摘掉“有色眼鏡”。我們還應該注意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當著眾人批評學生,讓學生的內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找他目的特點。教師可以先為后進生制定一個小目標,讓學生發揮自身特點,去完成相關任務。在任務順利完成后,對學生提出相應表揚,可以適當給予獎勵,從而滿足他的內心需求。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積極進步,擺脫“后進生”的標簽[2]。
例如,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學習效率差,本次考試才考了40分,教師可以制定一個小目標,讓他努力學習,提高到50分左右,這樣學生就有了前行的目標,從而更好地學習,教師再通過適當的引導工作,有效激發出學生的潛力,有可能下次考試結果會達到及格線。通過教師一點點的引導,讓學生一點點進步,從而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慣,讓學習成果大幅度提升,循序漸進地達到轉化效果。
班主任教師在安排工作時,要積極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由于每位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成長氛圍不同,從而導致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觀察,讓后進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動力,使后進生從根本上做出改變。
例如,有的后進生有較高的繪畫天賦,教師可讓后進生組織班級板報繪制,發揮出他的特有優勢,組織并主持此類活動,將他們的閃光點更好地發揮出來。活動完成后,教師對后進生進行相關的鼓舞,滿足內心的需求。也可以將后進生做成本次活動的榜樣,讓學生進行繪畫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還能增加互動效果,有效解決后進生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后進生愛上這個班級。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對他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才能體會到他們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地與后進生的父母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態,并引導其父母作出改變,讓后進生從家庭和學校中都能得到關愛。教師可以開展相關活動,如家長會、家庭討論會等,這樣有助于更好地進行教育引導工作,幫助后進生改變內心的不良想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單親家庭的學生,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理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引導著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3]。
綜上所述,小學后進生的形成,大多是成績不好和家庭原因導致的。對此,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后進生提供學習上的幫助,激發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促進其更好地學習。教師也深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內心需求,并及時其與父母進行溝通,改變固有的家庭關系,讓他們感受缺失的溫暖,引導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