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麗
(江西省贛州市紫荊路小學 江西贛州 341000)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工具性的特點,數學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陣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得到知識、技能、素養的全面發展。
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占課堂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在課堂上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知識教學上,務求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為學生講解更多的知識內容,單向灌輸教學模式便成為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模式,沉悶的課堂氛圍、抽象枯燥的知識內容,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傳統數學課堂上雖然教師講得口干舌燥,但是學生卻常常處于一知半解的學習狀態,且由于師生間缺乏互動交流,教師并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導致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出現了嚴重的教學分離現象,效率低質量差成了普遍現象,給學生留下了數學知識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印象,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提升。
微課是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碎片化的學習內容、教學過程、輔助教材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微課是相對于傳統40-45分鐘課堂衍生出的一種課程概念,微課的核心是教學視頻片段,既有別于傳統的單一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教師可用微課視頻為學生打造出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教學單元,其中包含教學設計、知識內容、拓展素材、教學反思、練習測試、教師點評等多元化的資源類型。
微課通常教學時間較短,一般為5-8分鐘,符合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能夠保障學生在微課教學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微課通常用于突出教學過程中的某個知識點或者反映某個教學環節,相較于傳統課堂,微課的教學內容較少,主題也更為突出,方便學生在微課教學中突破知識難點,使學習更具針對性。微課通常以簡短的教學視頻為主,容量較小,視頻格式可以靈活存儲于手機、電腦、MP4等電子設備上,不用占用很大的空間卻能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微課通常一個課程只圍繞一個主題或集中解決一個問題,具有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的特點,教師可以用微課進行重點強調、難點突破、輔助素材引入、情境創設等教學設計,能夠增強教學活動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微課制作較為簡單,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需求來進行個性化創作,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變得充滿童趣,這樣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1]。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而小學數學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照本宣科的講解,容易學生使陷入思維困境,不僅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首先要具有生動性,能夠帶領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同時借助生動的教學內容降低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和吸收。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天生充滿好奇心,新穎、靈活的教學模式才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能使教與學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避免課堂教學流于形式。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對未能理解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查漏補缺,要實施因材施教,保障全體學生都能在教學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得到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有效的課前預習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法寶,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積極性,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制作趣味微課視頻,用生動、有趣的微課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進而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前預習中。微課時間短、內容針對性強,能使學生對新知識內容形成初步的了解,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本課的重難點,提升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將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方便教師課上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安排教學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以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為例,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了“生活中的角”的動畫教學視頻,引導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視頻自主學習。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豐富的教學內容很快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進而完成了有效的課前預習,為打造高效數學課堂奠定了基礎[2]。
精彩高效的數學課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生動有趣的微課,為學生帶來視覺、聽覺的多重感官體驗,快速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并跟隨教師的引導展開知識的思考和探究,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以“數據收集整理”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微課為學生創設了“節日聯歡會”的教學情境,教師鼓勵學生說一說最喜歡的節目類型,然后提出問題:班里有這么多位同學,每人心中都有喜歡的節目類型,我要如何知曉唱歌、跳舞、情景表演這些節目類型中喜愛的人數呢?我要怎么調查?有什么好辦法嗎?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將學生帶入其中,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而積極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開動腦筋,展開大量的思維活動。教師借助微課開展課堂導入,既提升了導入環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散思維展開問題探究,水到渠成地引出數據收集的相關知識內容,使數學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3]。
知識源于生活,最終也要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生活素材、生活場景、生活案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和魅力,積極將個人生活經驗融入到知識探究中,從而輕松高效完成知識學習,取得在生活中學,在學中生活的教學效果,打造出寓教于樂的高效數學課堂。以“認識時間”為例,教師用微課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手表,有分針、時針、秒針都顯示的,有只顯示時針和分針的,激發起學生對鐘表的好奇心,然后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小明媽媽說下午1點半要帶他去姥姥家,那么時鐘的指針走到哪里時小明和媽媽就要出發?從小明家到姥姥家需要35分鐘車程,那么小明到達姥姥家時時鐘的分針和時針分別指向哪里?一個小時等于多少分鐘?1個小時時針行走多少格?分針又會行走多少格呢?我說出任意時刻你能告訴我分針和時針所處的位置嗎?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由淺入深的導學問題,帶領學生走進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其積極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探究聯系起來,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小學數學知識點龐雜且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學生很容易陷入思維困境。現在將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教學優勢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使學生理解起來更簡單,增強數學知識的生動性,有效突破重難點,從而大大提升數學教學效率。以“有余數的除法”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余數的形成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能運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數的除法。為了使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更容易理解,教師為學生制作了“分糖果”的微課視頻,將學生對糖果的興趣延伸至分糖果的數學問題上。教師引導學生在觀看的同時跟隨微課內容展開思考,使學生親自經歷余數的形成過程,進而把“平均分”的現象與“有余數的除法”聯系起來,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使學生在分糖果的過程中理解了“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掌握了用直觀事物研究問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化解了重難點,同時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構建起充滿童趣、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微課教學模式,不僅能增強知識的生動性、趣味性,為數學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能有效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自主學習和知識探究中,使學生高效完成數學知識學習,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也能得到鍛煉和提升,打造出寓教于樂的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