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輝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南苑學校 江蘇泰州 225500)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努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社會、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1]。”初中數學教學應該借鑒陶行知先生及新課程標準的教育觀點,為學生增加更多的生活化資源,促進初中數學教學高效開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時最重要的動因。培養這種愿望的工作是跟學校的全部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緊密聯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課堂的教學中實現的[2]。”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有重要作用。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生活化來說,學生學習的知識及學習形式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
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進行一點一點的探索,也可以說,生活是需要去探索的。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經過自主探索的學習效果往往要比老師直接傳授的效果好太多。因此,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生活化來說,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探索意識的提高。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老師的教學資源往往是教材及教學大綱,數學練習題的內容也是多次使用的。很多學生已經見過相關的數學練習,會失去學習欲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充分運用生活化資源,可以給學生更多新的學習資源,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大多以模仿的教學形式為主,即教學開展之前老師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數學知識、概念,之后帶領學生做相關的例題,學生將相關知識及做題的方式掌握后,就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訓練[3]。這種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新課改背景下,雖然對數學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進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很多教師仍舊堅持板書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書寫大量板書,使得教學工作繁雜,也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初中學生的思維模式正處于抽象與具體思維轉化的過程,初中數學科中的很多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4]。這就會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下降,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和學習思維的提升。
相關研究表明,氛圍的營造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知識,只是需要一雙發現數學知識的眼睛。在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地探索生活化的數學知識,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蘇教版七年級數學的“一元一次方程”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例題,營造一種生活化的氛圍,讓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已知某市的水費收費標準為:每月用水不超過10t,收費為5元,超過部分按照1t水2元收費,現已知我們班某位學生家11月份的水費為50元,請問這位同學家的11月份用了多少t水?水費問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所面臨的,這個問題的提出會營造一種現實的生活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經過努力運算,很快就會發現這位學生家用了32.5t的水。除此之外,在學習“平面圖形的認識”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里面有一部分知識是關于“角”的,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充分觀察課堂中的墻面和地面中的夾角,對于“角”這部分知識與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豐富教學內容,也為學生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奠定基礎。
情境化教學形式近年來在教育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其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5]。在生活化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充分運用情境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豐富數學教學的形式得到,讓學生對生活化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加直觀、清晰的了解。比如,學習蘇教版七年級的“走進圖形的世界”這一單元時,老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觀察生活化物品的情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直觀、立體。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形式,為學生呈現家具廠的情境,學生對沙發、茶幾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觀察,從各個角度,充分把握這些物品的形狀。此外,學習蘇教版數學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在銀行的情境。有一位爸爸想要為孩子之后的升學攢4000元學費,于是他用兩種方式去銀行存了款。現已知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一年期的整存整取,銀行的利率為年息2.25%,他一共存了3次;第二種是三年期的整存整取,年利率為2.70%。這位爸爸在三年后一共取得了利息一共有303.75元,是不計利息稅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在這種的情境考慮一下這位爸爸兩種存款方式各存了多少元?這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教學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知識學習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為生活服務。將理論聯系實踐,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知識是在生活中有用的。在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課堂的探究中,老師可以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嘆數學對生活的作用,也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比如,學習蘇教版數學中的“軸對稱圖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探索軸對稱圖形到底是什么,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經過自主探究,學生會發現軸對稱圖形是在一個平面內,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之后在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見到的軸對稱圖形,如學生現在使用的書本、蝴蝶、足球、籃球及床等,都屬于軸對稱圖形的范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資源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探究素養的全面提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學生們所學的知識來說也是一樣的。在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中,老師可以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教學,在實踐中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數學知識的增長。比如,學習蘇教版初中數學中的“認識概率”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概率事件。首先,學生可談論一下生活中的“隨機事件”和“確定事件”,像太陽東升西落就是一個確定事件,像明天會下雨這類就屬于隨機事件。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件,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去發現這些數學知識。除了這一單元,學習“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老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探索生活中的這部分知識,金融行業就會經常用到這些知識,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老師想要了解某一班的學習狀況也會用到這些知識。經過的實踐,學生很快會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通過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教學,既能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教育趨勢。在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掘生活化的數學資源,選擇離學生實際生活接近的數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做到數學知識學習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