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欣
(四川省雙流藝體中學 四川成都 610203)
現如今,社會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新時代國家更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信息技術能力強的人才更是炙手可熱,現代社會,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因此,學校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尤其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由于高中生正處于智力最巔峰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接受很快,且大多數學生對計算機天生都會有一種喜愛和好感,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的時候,要更加注重對他們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1]。那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該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下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刻探究。
隨著我國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推薦,教育部頒布的各個文件中都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轉變為輔助地位。因此,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也要通過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信息技術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科目,采用傳統的“被動式”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很少有實踐信息技術知識的機會,難以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2]。
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中包含的知識很多,除了一些理論性的內容,還會涉及很多操作性強的內容,如《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等章節涉及的都是操作性的內容。講解這些操作性理論知識的時候,如果單純采用文字教學,就會讓課程顯得枯燥無味,學生缺乏興趣,并且無法真正掌握教材中所講述的知識。因此,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實踐教學,這樣能夠改變枯燥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通過屏幕共享或多媒體直觀地觀看教師對Word、Excel、PowerPoint、Ps等常見辦公軟件操作的演示,再讓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實操,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這樣理論加實踐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地地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的操作理論和技巧,還能夠在實操中發現問題、提升技巧,可大大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
探究教學法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主動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現如今,被眾多教師運用到了實際教學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時,可以巧用探究教學法,并結合分組教學的方式,充分突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到有效的實踐,在合作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激發他們的實踐興趣,使其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合作探究教學法主要分為四個步驟:提出探究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分析探究問題、最終總結和解決問題[3]。
例如,教師在進行《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教學時,本節課需要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幻燈片處理和加工文本、圖片、動畫、聲音和視頻等信息,最終能夠根據任務制作出一個多媒體作品。本課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操作的步驟也比較復雜,單靠學生自己的能力學習起來是有難度的。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多媒體作品的制作流程,掌握多媒體作品的制作技巧,明確了學習目標以后,向學生展示和講解多媒體信息處理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進行觀摩學習。然后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制作一個具有主題的多媒體作品,主題自選。任務布置以后,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組織學生展開任務探究,引導他們進行分工,并在一旁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探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后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多媒體作品的展示,教師對每個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時將理論知識融合其中,帶著學生進行本節課的總結。實踐證明,科學合理地運用合作探究法能夠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充分激發學生實踐的積極性,有助于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果,為信息技術教學注入活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操性較強的學科,尤其是高中階段更多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在實際中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能力。要想讓信息技術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親身實踐,動手實操,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進行內化。因此,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動手環節,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敢動手,多動手,讓學生在實操中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樂趣,并在反復的練習中更好地牢固各項操作技巧,提高學生的操作速度和質量,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進行《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教學時,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利用表格處理軟件對圖標信息進行加工和表達,需要讓學生根據任務需求,利用合適的軟件加工表格信息,并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呈現。如果單純地講解表格處理軟件的理論知識,會使得課堂枯燥無味,不能夠吸引學生,并且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表格處理軟件的操作技巧。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找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學生下達一項學習任務,比如讓學生收集高中生喜歡的綜藝節目的相關數據,并用圖表的形式展示出來。任務的發布會大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實操的機會。接下來,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制作表格的步驟和技巧,然后讓學生獨自制作出符合這個任務的表格,用以整合收集上來的數據。然后教師再將提前收集到的數據給到學生,讓學生制作出一個完整的圖表,并引導他們創新展現形式,讓他們嘗試采用多種圖表的形式。借助這些有趣的任務和操作,學生的學習勁頭能被調動起來,他們開始愿意加入動手操作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掌握高中信息技術中表格信息處理的一系列操作技能。
任務驅動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布置各項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目的。學習任務的布置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及自主研究的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法,巧妙設計課堂上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4]。
例如,教師在進行《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利用分類目錄和關鍵詞在特定的搜索引擎中查找有用信息的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意識,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和“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學教材上相關內容和學習網站上的資源,進行上網操作實踐,小組交流討論,最終合作完成任務。首先,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組,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然后開始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每個小組通過查閱教材或自主探究,利用計算機以最快的速度查出目前世界上企鵝的數量是多少。以此任務讓學生自學網絡信息檢索的方法,最后教師帶著所有學生進行總結,列出常用且快捷的信息檢索方法。以此類推,接下來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采用同樣的方式,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不斷進行實踐,感受到實踐對學習的幫助,增強他們的實踐和自學意識。
要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需要讓學生具備實踐的基礎,也就是各種操作能力和技巧。學生只有掌握了各種計算機的操作技巧,才有自信進行實操,才能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才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授更多操作技巧,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性的內容,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應試而死記硬背那些理論知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教學時,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常用的文本處理軟件,對文本操作有簡單的了解,本節課需要學生有一個更加深入的學習,掌握更多的文本處理技巧和方法。由于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便可以帶著學生簡單回顧一下文本信息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帶著學生看一下Word軟件的界面,使學生對工具欄有進一步的認識。然后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習任務向學生講述更多的實操技巧,教給學生更多Word軟件的功能,并讓學生對Word的各項工具進行大膽嘗試,不斷探索,最終真正掌握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任務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是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要以教授信息技術知識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教學策略和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和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讓信息技術對他們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