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琦
(張家港市第二中學 江蘇蘇州 215600)
足球運動在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校園足球運動的開展,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素質,培養足球領域接班人,鍛煉學生足球技巧和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足球訓練存在許多不足,如學校沒有相應的足球運動場地、訓練方式違背學生發展規律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中學足球訓練課程的開展,不利于教學改革任務的完成和落實。
足球雖然是初中體育教學中基礎性的訓練項目,但也是體育投入占比較大的運動項目之一。在足球訓練中,學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運轉,如足球場地的建設、設備的購置、聘請專業教練等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而足球資金投入不足,幾乎可以說是我國中小學足球訓練的常態,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導致訓練設備不足,從而影響足球隊的訓練效果和成績,降低學生參與足球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期下去,不利于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但結合一定的訓練方法,還是可以提高足球訓練的有效性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些缺陷和不足。
體育一直都是國家非常重視的一個領域,然而,在大部分中學中,考慮到學校自身的發展,以及家長的期望需求,常常會將體育學科置于教育邊緣,形成一種不平衡的“重文輕武”教學模式[1]。因此,中學足球教練通常都是由體育教師擔任,體育教師有豐富的體育教學經驗,但這些經驗廣而泛,并不是細而精,很難在足球訓練過程中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巧,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對足球的信心和熱情。為了更好地開展足球訓練,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轉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專業性上轉移到自身能力的開發上,勤能補拙,同樣可以起到不錯的訓練效果。
足球運動是一項非常講究技巧、速度的運動項目,在許多足球競賽中,C位球員之所以能夠頻頻射門,一方面源于自身的技術,能夠很好地把握射門的角度、力度,另一方面源于其他隊員的速度,可以將球搶過來繼而傳給C位隊員,獲得比賽的勝利。然而,在中學足球訓練中,教師通常為了追求訓練效果而忽略學生個體的特點、能力和基礎,造成訓練程度忽高忽低,影響學生足球競技水平和能力的發展。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體育學科的地位,但在很多中學,足球訓練存在缺失或是純理論教授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
對中學生而言,體育課程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一門學科。首先,體育課程在中考的時候才會考試,學生沒有學習壓力,其次,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全面,可以滿足所有學生的愛好、興趣。足球就是其中一項訓練內容,在傳統足球訓練中,教師方法單一、形式死板,很難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和熱情,而通過有效手段的使用,一方面能使足球訓練變得生動、豐富,讓學生對訓練充滿干勁,另一方面,能增加足球訓練的趣味性、游戲性,使訓練氛圍變得更加活躍、激烈、拼搏,極大地改變學生對足球訓練的看法和思想。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成長、心理發育的快速階段,良好的訓練項目、手段,都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快速提升。足球是一項多人運動項目,需要教師、教練的科學引導,才能讓學生在足球訓練中促進自我發展和進步[2]。足球運動是一項高消耗、高體能的運動項目之一,對學生個體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在以往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或教練都會將各種體能、耐力、速度訓練集中到一起,通過大量、多次、重復訓練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但這種方式對中學生而言“傷害”較大。而在有效化訓練思想指導下,學生可以在自由、舒適、放松的環境中得到體能、體質的提升,可在很大程度上縮短傳統訓練的時間,而效果會呈現幾何倍的增長。
自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在體育事業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是蒸蒸日上,但是,唯獨足球競技運動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發展。歸其原因,在于我國沒有濃郁的足球運動風氣,學生都將重心放于學習之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足球愛好者群體的數量。因此,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形象,推動足球事業發展,必須重視中學足球訓練,引入完善的足球訓練機制,提高足球訓練的有效化,從小發展足球運動員,樹立足球運動風氣,促進足球事業長遠進步。
足球訓練一直都是初中體育基礎項目之一,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對足球訓練缺乏足夠的重視,訓練過程中總是簡單地講解一些理論知識,之后,便是讓學生自由組隊進行練習。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學生長期發展,相反,長期處于這種模式中,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對足球訓練的興趣都會大幅度降低,會影響學生的體育課堂體驗[3]。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教師可以結合中學生特點,在訓練過程中適當加入游戲元素,讓游戲和訓練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可以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
例如,控球能力是踢足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良好的控球能力可以給隊伍創造更多的進球機會。因此,在訓練學生控球能力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行組成兩人一組的小隊,然后,在地面上畫出以正方形,第一名學生負責運球,第二名學生負責追擊和截球。在游戲中,第一名學生在有了幾次被截球的經驗后,開始變得防守更嚴,而第二名學生則會更加專注于截球的角度、力度,從而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感受到訓練的樂趣,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足球訓練項目中,強化學生的足球素養和水平。
游戲和訓練的結合可以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熱情,強化足球訓練效果,活躍訓練氛圍,提高學生體驗,豐富學生情感價值。
足球運動是一項多人配合運動,在進行足球訓練時,教師都非常重視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但目前,大部分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和同學進行默契的配合[4]。為此,教師可化整為零,從小范圍配合訓練開始,再逐步到整體訓練,從而實現高效訓練的目的。
例如,在訓練接地滾球的時候,可以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在訓練過程中,一個學生負責踢球,一個學生負責接球,反復練習接地滾球的動作,這種小規模的訓練,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每組存在的問題,繼而進行針對性指導。同時,由于人數減少,學生間的溝通和監督變得更加便捷,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個體的觀察能力、配合能力、預判能力和進攻意識,形成特有的單體戰術配合,這樣,在比賽中能夠給對方以“出其不意”或“致命性”的攻擊,為比賽轉折創造機會,增強學生參與訓練、比賽的信心。
化整為零,能讓不同位置的學生得到同樣的訓練內容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攀比心理、虛榮心對足球隊員心理的影響,有助于團隊協作、和諧發展。同時,可大大提高整體訓練的頻率和時長,有效緩解長時間、遠距離訓練帶來的負面影響。
足球既是一種常見運動項目,也是一種競賽項目[5]。在足球競賽中,不同小組間的競爭、比拼可以有效喚醒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在足球訓練過程中加大足球競賽的頻率,從而提高足球訓練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可根據班級人數,將學生分成2-3個小隊,這樣能夠保障比賽頻率,還可以設置小隊對抗班籃球隊輪換制度,給予學生充足的訓練動力。同時,這種劃分小隊的方式能讓學生短期內看到訓練效果,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個體訓練效率和效果,經過大量比賽后,班級足球小隊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識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另外,體育教師還可以聯合其他班級進行年級間的足球對抗競賽,對于獲勝的隊伍可以給予日常用品、榮譽方面的獎勵,徹底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足球比賽在初中學校的落實,一方面符合中學生好動的天性,另一方面符合學生智慧發展的規律,從而借助體質天賦,加上智慧捕捉,最終獲得全方位足球素養的提升。因此,學校、教師必須注重足球比賽的舉辦。
總而言之,體育運動是學校發展和立校之本,只有學生擁有良好的身體狀態和素質,才能有更大更多的精力完成學習任務。足球訓練有效化,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強健體魄,減少疾病的侵害,另一方面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能力,為我國足球事業的興起輸送更多的人才。因此,學校、社會、家庭必須重視足球訓練課程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