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雅歆
(青島西海岸新區香江路第三小學 山東青島 266555)
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的時期,也是內在品質與思想道德初步成型階段。但當前大部分教師都將“教書”當成了教學重點,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這樣不能保證智育與德育的統一。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寓情于理中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
毫無疑問,德育在小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教育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素質教育受到重大關注。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能融入德育的元素。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還比較幼稚,還是非常聽教師的話的,也能夠接受教師的教育,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能充分融入德育教育對小學生加以指導,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德育教育本就處于學生各方面教育的先鋒地帶,想要促進學生的全方位全面協調發展,就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行業的大力推進與教育方面的有效改革。
小學階段的課程大多是以理論為主、其目的大多是為應試作準備,這些教育特點不免會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受限、更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德育教育在學科中的融入與滲透在此時顯得有尤為重要。語文課堂就是一個相當好的開展德育教育的平臺與媒介。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這樣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我愛你,漢字》,這篇文章生動描繪了漢語言文字那攜帶著歷史文化古韻而流傳下來的深刻含義與美。作為一個中國人、一位華夏子孫[1],傳承與發揚、吸收與推廣這些傳統、悠久的文化,無疑是學生的重要責任與使命。教師也應該以此為己任,科學引導學生在語文課文學習過程中懂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語文課堂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媒介。在語文課堂中更多的是教師帶著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可單憑朗讀課文來挖掘德育素材是遠遠不夠的,小學教師若想將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就要對語文教材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挖掘出其中的與德育教育內容相關的材料,尋找出能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以此對學生進行更完善的德育教育,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可能不是特別完善,對教師講的許多知識會無法透徹理解,本身年齡就小,生活閱歷也并不豐富,不具備成熟的思想。因此,對于教師講授的新事物可能沒有正確的判斷,對教師所講的德育方面的知識也是懵懵懂懂。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的事物有利有弊,小學生對網上的不良信息可能無法正確判斷,這可能會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危害,阻礙孩子自身的發展。
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語文課文進行探討和深入研究,這樣才能更簡單明了地表達給孩子,并從中找出德育教育作用的知識點[2],將其作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突破口,同時,進行一些合適的引導,培養學生自身的品德素養。學生的專業課程與德育教育是不能夠脫離開來的,兩者應相互協調發展、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健康正確發展。教師具有與一定的專業學科能力,應當多多開拓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思路,正確引領、促進學生的學習。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歷史材料,包括一些圖片或者視頻等,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展現出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外強入侵時的正確引領、革命先驅們表現出的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讓學生們了解我們中華人民共產黨人的氣魄,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同時,也可以拓展一些課外素材,讓學生能夠更加了解那個年代發生的事件與歷史背景,對學生進行深入內心的德育教育。
教師應該言傳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引領新風。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立下規矩:不遲到,不早退,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對于學生一視同仁,對于自己犯下的錯必須自己承認并改正,讓孩子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對自己說下的話負責任,并且承擔相應的后果,做到言必出,行必果。語文是一門語言教育的集大成者,在語文教學開展中,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供我們去探索與實施。但在現在的實際生活與教育過程中,即便我們都知道德育與學科教育是相互滲透、互為表里的關系。但在真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依舊會充斥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顯而易見,流于形式、形式傳統單調的教育教學模式不能真正起到德育教育的深層促進作用,傳統的德育熏陶無非就是在課程要求的基礎上,給學生進行普及與介紹。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有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可以被運用到基礎德育的教學中。
例如,現在從城市到鄉村、從繁華到偏遠。我國的教育從硬件到師資,這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減小,課堂開展形式也不再單調固定,像翻轉課堂、課堂15分鐘等,都是在現當代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的高效學習方法。學生們從前的教師與課堂可能僅僅是一人一書一講臺的模式[3],但是現在幾乎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網絡的先進性、實時性、全面性為學生展示很多與課堂課程相關的事件與新聞,讓學生們眼見為實,真正做到學于心并寓于行。六年級課文朱自清《匆匆》一文,措辭優美、結構緊密,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并積累足夠多的寫作素材,在學習中也能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他借助匆匆而去的四時為我們傳達出他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到有效引領和專業指導,組織一個課文誦讀的環節,組織學生分組、分角色進行誦讀與理解,讓學生深入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將看似高深難懂的德育教育帶到學習當中、生活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德育、學習德育、運用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知識,就是教師在講課的同時,將德育知識充分結合到語文素材中,使語文知識和思想道德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教材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修養。教師應在語文學習中正確引導學生、在課下多去了解德育知識并多多分析,爭取讓孩子一聽就會。在課上,教師應該積極引導,促進學生發展。對學生德育方面的熏陶與培養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與創新。學生也只是這多層教育環節中的其中一環,教師應在課堂上深化德育教育。語文教育本就與其他學科的教育大相徑庭,在一篇篇文章中本就蘊含著多元化的教育契機。教師要做的就是同學生一起,拓展完善德育與語文學科教育的有機統一與相互滲透。語文教學里充斥著太多太多的德育教育契機。例如,講述偉大父母的辛勤付出的文章,便可以向學生普及父母那濃烈而又無聲的愛,并激勵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的孝道,教學描寫祖國的文章與詩句的時候[4],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應該懷抱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用行動努力捍衛自己的國家等。諸如此類的內容還有很多,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應該努力挖掘與探索德育教育的元素。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涉及的內容大多與思想道德知識相關。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較為浮躁,容易出現初步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將德育作為授課的載體,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采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德育情境,在情境中渲染德育內容,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在課堂中,教師要時刻保持耐心,在德育情境中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彰顯情境中德育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例如,教師在對《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便要考慮學生是否理解了文章內容,是否感悟了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此時,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出德育情境,播放有關紅軍戰士的視頻,營造出良好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老班長的選擇,感受革命的力量與精神。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5],還能使學生形成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貫徹德育理念。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時,教師也要結合信息技術,將其作為德育教學的素材,向學生滲透愛護大自然、保護地球、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的思想觀念。教師要播放視頻,帶給他們視覺上的沖擊,激發出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好地實現語文德育教學。
綜上所述,根據以上的分析與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在課堂教育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也是非常有效且可行的一個方法。德育對小學教育來說,是教師與學生需要不停探索與進行的一件事,小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律性不強,他們像是溫室里面培育的幼苗,在未經風雨的外界還無法生長,這就需要具有專業知識能力的教師,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去幫助引領學生的身心健康科學發展。教師要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成長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人,這是教學的本質與目標,讓德育教育滲透于學生的學科學習無疑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