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蕾蕾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柳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臨沂 276000)
宮頸癌放療治療方案劃分為體外放療和體內放療兩種類型,其中體內放療是近距離照射,將放射源密封之后置入到患者的陰道、宮腔之內進行照射,從而對患者進行治療。后裝治療的主要優勢體現在準確性出色且療效穩定,能夠避免大面積照射對正常組織可能產生的損害問題。而照射的部位包括宮頸、宮體、陰道和宮旁組織。考慮到整個治療過程可能會讓患者產生不適感和痛苦感,因此對患者采取的護理措施將直接關系到治療方案的有效實施。現代影像技術支持下的三維后裝技術發展成熟,與之對應的護理措施也應該得到有效改進提升質量。
腔內后裝治療的優勢在于使用高活度放射性源的每次照射時間可控制在十幾分鐘以內,從而大幅減輕患者的痛苦程度,另外宮腔和陰道施源器非常靈活多樣,能夠適用于不同類型的腫瘤病變和解剖結構差異,病變在一定程度上可矯正患者的子宮異常。配置的個體化治療計劃系統能夠調整放射源劑量分布,根據宮頸癌的大小和重要器官來展開優化。
1.1 CT引導三維后裝治療
在長期的技術發展進程當中,以X光片為基礎的二維后裝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缺陷在于無法有效地體現出腫瘤的具體狀態,包括大小、區域以及腫瘤和周圍組織之間的聯系等。CT與X光相比,其優勢在于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更高,橫斷掃描模式可以避免器官出現重疊問題。如果腫瘤對周圍組織出現侵犯后,那么采用CT引導比X光引導更加穩定,后裝治療階段的劑量評估工作更加穩定。在一些研究當中也提到,CT引導下的三維后裝治療可以提升靶區覆蓋度。與原有的二維后裝治療相比,患者不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方案具有可行性。
1.2 MRI引導三維后裝治療
盡管CT引導的后裝腔內治療比MRI的效果更加穩定,但CT自身的缺陷在于對軟組織的分辨率比較低,對于腫瘤的形狀、大小等區分難度較大,對于腫瘤的勾畫可能存在誤差。治療過程當中選擇MRI進行掃描時則可以取得更加穩定的效果。而CT與MRI融合之后,將軟組織分辨能力良好的MRI和CT圖像進行重疊融合,腫瘤區域可以清晰直觀地展現在醫生面前。隨著未來放療治療對于精準度要求的提升,結合現階段的臨床條件,讓患者在首次治療之前進行MRI檢查,并且將CT和MRI圖像融合后勾畫靶區,其效果更加突出。
1.3 PET-CT引導三維后裝治療
計算機斷層現象是當前能夠在活體上顯示出生物分子代謝和神經介質活動的唯一影像學手段,靈敏度非常高。即便是在疾病處于早期分子水平變化階段,CT和MRI無法做出明確診斷時,PET-CT就可以在病變形態結構未出現變化時獲取三維影像開展定量分析。將PET與CT進行融合之后,腫瘤的代謝顯像和病灶問題可以得到體現,為臨床確定正常組織和病灶信息提供參考依據,這對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劑量分布評估工作的現實作用十分明顯。有既往的研究提到了PET-CT引導后裝腔內治療方案有著良好的無病生存率和臨床控制率。不過該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成本消耗較高,只有國外的某些治療場所能夠大范圍推廣[1]。
1.4 超聲引導三維后裝治療
MRI的缺陷同樣在于時間消耗較大,特別是在設備未處于放射治療部門之內時要耗費更長時間,不得不采用CT掃描定位。近年來的研究當中開始將超聲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比單純采用CT圖像改進了靶區體積過度估計問題,同時降低了器官的受照射劑量,與MRI保持相對接近的劑量結果,操作過程也更加簡便。
1.5 優化方式分析
CHEN Xin-xin, CAI Ji-ping, CHENG Jin-wei, ZHOU Xiao-qing, SHEN Ya, LI Jian, WEI Rui-li
后裝腔內治療的優化方法主要是采用基于A點的劑量點優化方案,選擇相同的劑量參考點之后讓每個駐點都能采取統一的駐留時間以獲取梨形曲線。不過每一名女性的子宮、陰道形狀都存在差異,如果不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則無法完成個體化優化,使得處方劑量未能對靶區進行全覆蓋,或是導致直腸、膀胱等器官受照射劑量過多。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基于CT和MRI圖像成為了主流優化措施,在給出靶區處方劑量、限制劑量之后確定最佳技術方案[2]。
現代護理理念的革新使得宮頸癌腔內后裝治療的護理更加關注,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態,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并控制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出現。需要注意的是,癌癥患者在深受疾病折磨的同時,在治療環節當中同樣也承受治療反應痛苦。從護理角度來看需要實施整體護理和康復支持,主要的護理問題應針對患者知識缺乏、潛在性功能改變、疼痛與并發癥感染問題所展開。
2.1 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主要是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情緒所采取的控制方案,原因在于宮頸癌患者本身具有比較復雜的心理狀態,大多數女性對于疾病會產生明顯的恐懼、焦慮感,特別是一些比較年輕甚至是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來說,她們對于家庭的重視程度和對治療的期望使得產生了錯誤的預估。作為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讓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具體來看,可以先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有關宮頸癌的治療現狀和治療方案,從而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鼓勵患者將自己的需求勇敢表達出來。例如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心理狀態,提供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措施,以音樂、社交活動等作為載體幫助患者排解情緒,包括向其說明可能出現的各類反應,如直腸反應、膀胱反應、宮頸陰道反應等。手術后3個月內禁止性生活,6個月內避免體力勞動。
綜合來看,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加強婦女的保健意識,讓患病人群了解到宮頸癌可以被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并且在生活當中正確評估宮頸癌的發病高危因素。例如,有性生活史的婦女應常規接受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每1~2年進行一次檢查,有異常情況應展開進一步處理。對于已婚婦女,特別是絕經前后月經異常和接觸性出血者需及時就醫。
2.2 陰道與后裝治療護理
宮頸癌患者一般伴有潰瘍和腫瘤壞死合并感染行為,因此在治療環節應做好對于患者的陰道清潔護理,及時地沖洗引導將其中的分泌物、壞死素質等全部去除,從而避免可能產生的局部炎癥反應。值得一提的是,在沖洗陰道給藥之后,還可以對一些原有的宮頸炎癥起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在整個清潔措施當中利用沖洗裝置和水位差壓力將配置好的陰道沖洗液注入之后,對后穹窿等部位全部清理,每日常規清理1次以避免并發癥的出現[3]。
在正式開始后裝治療時,治療前30min讓患者將大小便全部排空然后徹底清洗一次陰道。患者治療階段去截石位,使用擴陰器充分地暴露陰道和子宮之后,讓患者保持放松,協助開展施源過程。使用紗布填塞施源器之后展開相關操作。需注意的是如果宮頸癌導致膿液、分泌物過多,那么使用雙氧水進行清理之后再次回復治療,治療階段護理人員要高度關注患者本身的狀態變化,例如當患者出現腹痛、體位改變時則要及時停止治療過程,然后將放射源全部返回后作出調整。
2.3 治療后護理
治療后護理的核心在于預防各類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出現,后裝照射部位包括宮體、宮頸、陰道和宮旁組織,早期放射反應會導致局部黏膜組織炎癥和潰瘍問題,患者通常情況下會出現燒灼感以及表現出陰道的炎癥反應。例如放射性陰道炎或宮腔積液等問題不僅會在整個放療階段出現,同時在放療結束之后也有出現的可能性。一般而言放療結束后的6-12個月仍然要對患者進行陰道清潔以預防感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預防[4]。
典型的并發癥是放射性皮炎,為了預防此類并發癥,需保持患者會陰部、盆腔等區域的皮膚清潔,始終著寬松的棉質內衣褲,讓放射治療部位可以保持干燥。另外,如果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紅斑、瘙癢甚至是表皮剝落等接近皮膚潰瘍的現象時使用爐甘石洗劑和燒傷膏外敷。另一典型的并發癥為泌尿系統問題,例如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難等膀胱刺激現象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每日患者的飲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每日進行1次陰道沖洗。治療結束后要關注對于患者展開的復查,復查頻率為每月1次,連續3次,之后延長至每3個月復查1次,復查3次之后固定位每半年復查1次。復查的作用在于確定患者宮頸癌的恢復情況(是否有轉移、復發問題),同時給患者和的康復治療和并發癥預防提供指導,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5]。
3.1 施源器選擇
傳統的腔內后裝治療措施包括巴黎法、曼徹斯特法、斯德哥爾摩法三種系統,但是在臨床工作當中考慮到宮頸癌本身存在差異性且腫瘤形態不一,為了提升施源器的效果,需要在治療和護理方面做好綜合改進。當前國內多采用三管式后裝施源器,其結構和傳統的腔內照射方法比較接近,宮腔管在子宮腔內,而陰道施源器則位于陰道穹隆。由于很多宮頸癌患者在就診治療時已經處于疾病中晚期,此時患者癌組織比較脆弱容易受損,加上患者的子宮位置異常、子宮發育異常和宮頸外口變形問題,施源器可能無法直接準確地到達子宮腔區域,給護理和治療帶來難度[6]。因此后續器械護士可以考慮配合醫生在超聲引導下置放施源器,一方面減少操作風險提升成功率,另一方面展開技術層面的優化創新。某些陰道壁彈性較差或是腫瘤比較大的患者,在放置
3.2 分割模式選擇
后裝腔內的治療歷史相對較短,當前也尚未形成公認的劑量分割方式標準,一般情況下劑量分割標準和治療過程之間存在著關聯。相關研究已經證實了外照射和近距離放射在縮短治療周期時往往可以更好地控制局部腫瘤,這對于接受化療的患者而言現實意義非常突出。高劑量后裝雖然可以實現治療時間的縮短,但是在施源器安置之后轉運和治療環節仍然會有位移情況的產生,此時還要考慮到駐留點權重等因素,在減少劑量偏差的同時結合治療過程來明確劑量分割規范性要求等。
作為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后裝腔內治療的發展給疾病的控制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而相關護理工作也應該成為后續環節的重點。臨床實踐當中不僅要考慮到CT、MRI和PET引導下的三維腔內后裝治療方案,同時需關注患者的心理干預、生活治療、衛生護理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