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孜—理塘結合帶位于西南“三江”多島弧盆系東緣,放射蟲化石在現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川西木里地區理塘結合帶發育的硅質巖中,發現放射蟲化石Pseudostylosphaera sp,Cryptostephanidium sp.Cenosphaera sp.時限為中—晚三疊世(T2-T3),表明研究區中—晚三疊世深水沉積盆地的存在。該研究為該地區多重地層劃分對比及甘孜—理塘結合帶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關鍵詞:放射蟲;中—晚三疊世;甘孜—理塘結合帶;木里
引言
甘孜—理塘結合帶位于西南“三江”多島弧盆系東緣,為研究特提斯洋發展、青藏構造演化的一個關鍵區域。研究區位于甘孜—理塘結合帶南段,該帶作為川西義敦島弧與揚子地塊的分界線,一直是我國地學研究的熱點之一[1]。沿結合帶分布的蛇綠巖多被肢解,常呈斷裂夾塊雜亂展布,各巖石單元之間多成斷層接觸[2、3]。本文重點研究的放射蟲硅質巖分布于木里縣丁央寺以東,為一套深海相遠洋沉積物,原1∶20萬區調報告將其歸屬為下志留統米黑溝組(S1m)[4]。
2015年,依托“四川1∶5萬東朗鄉等6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組根據物質原始形成環境、后期構造成因組合,在結合帶內劃分出基底殘片、外來巖片、洋島—海山組合、洋內弧、洋盆系統等多個單元。筆者在研究區采集了微體古生物樣品,在硅質巖中新發現了放射蟲化石,并根據硅質巖產出狀態及圍巖組合特征將其歸屬為“洋盆系統”單元。洋盆系統包括了變質橄欖巖+堆晶橄欖巖、塊狀輝長巖、輝綠巖巖墻群、淺色巖系、洋底—洋脊低鉀拉斑玄武巖以及遠洋硅—灰—泥沉積等幾種巖石組合。本文所研究的放射蟲硅質巖屬于遠洋硅—灰—泥沉積,代表了遠洋深海沉積的產物[5],相當于蛇綠構造混雜巖的“基質”部分。
1.研究區地質特征
放射蟲硅質巖發育于甘孜—理塘結合帶的洋盆系統單元,該單元內可見變質橄欖巖、堆晶橄欖巖、塊狀輝長巖、輝綠巖巖墻群、淺色巖系、洋底—洋脊拉斑玄武巖等組成的蛇綠巖套組合及遠洋硅—灰—泥沉積(圖1)。遠洋硅—灰—泥沉積主要巖石類型有板巖、泥質巖夾細砂巖、薄層狀硅質巖、灰巖及絹云石英千枚巖,為理塘蛇綠構造混雜巖的基質部分(圖1)。在板巖、千枚巖中發育小褶皺,沿軸面劈理僅見少量絹云母等低等變質礦物,顯示了強變形,弱變質的特征。
在研究區丁央寺以東,剖面上共發現硅質巖2處,出露寬度40m~150m,以透鏡狀產出,在走向上逐漸尖滅,與細砂巖、板巖組合產出,并見有泥質灰巖巖塊混雜于細砂巖中(圖1~圖3),顯示出強烈的構造混雜特征。

2.巖相學特征
硅質巖為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層狀構造,巖石具細粒—隱晶質結構,幾乎全部由微晶的石英組成,另含少量鐵、泥質礦物。具體特征如下:
硅質,含量85%~90%,無色,幾乎全部為隱晶質石英,局部為細粒狀。細粒石英,粒度0.02mm左右,呈圓狀,粒度較穩定,呈星點狀分布。
泥質,含量10%±,分布較均勻,多已蝕變為絹云母,呈針狀或鱗片狀。
鐵質礦物多以集合體形式沿裂隙分布。見后期石英脈穿插。

3.分析方法及鑒定結果
本次工作在硅質巖中共采集微體古生物分析樣品4件,由于硅質巖性脆,且部分巖石表面氧化嚴重,采樣時盡量采集較為新鮮的巖石樣品。化石樣品的測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人為王玉凈;樣品采用常規的4%的氫氟酸浸解法處理后,在實體顯微鏡下觀察、鑒定。本次采集的4件硅質巖中,有2件樣品中的放射蟲化石保存較好,其余2件保存較差,無法鑒定,經鑒定硅質巖中含化石:假樁球蟲(未定種)Pseudostylosphaera sp,隱王冠蟲(未定種)Cryptostephanidium sp,空球蟲(未定種)Cenosphaera sp;前2個屬的時限都為中—晚三疊世(T2-T3),從安尼期(Anisian)至諾利期(Norian),但是最發育的時間是安尼晚期—卡尼早期,最可能的時代是中三疊世拉丁期(Ladinian),而空球蟲屬的時限很長,從寒武紀一直延續到現代,無時代意義[6]。
4.討論
甘孜—理塘洋盆的形成時代,早期的地質工作者根據甘孜—理塘結合帶兩側的沉積建造、蛇綠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時代,普遍認為甘孜—理塘洋盆的發育時間為二疊紀[11~13]。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區調工作的開展,工作手段及測試方法的不斷更新,對甘孜—理塘結合帶中各類巖石組合的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更多的研究表明:甘孜—理塘洋盆打開的時間可能更早。在該帶北段甘孜以北的竹慶一帶,硅質巖含早石炭世放射蟲[7],認為甘孜—理塘洋盆的打開時間為早石炭世。而在甘孜—理塘結合帶中的硅質巖也涌現出更多的時代成果:在中段理塘溫泉一帶發現有早三疊世放射蟲[3],在理塘一帶硅質巖中分別發現有早三疊世、晚三疊世放射蟲化石[2];在玉樹歇武、石德格縣竹慶浪多—三岔河、竹慶鄉—幾柯一帶蛇綠混雜巖中,相伴產出硅質巖含早石炭世、中二疊世、中三疊世和晚三疊世放射蟲[5、8]。上述研究表明:甘孜—理塘地區在石炭世已存在初始洋盆,至晚三疊世都為洋盆的擴張發展階段。
本次在研究區獲得了時代為T2-T3的放射蟲化石,在1∶20萬稻城幅中,前人在附近的灰巖中采集到筳:Sphaerulina sp. Ozawainellidae,確定時代為早二疊世[4],這些灰巖應為混雜于復理石基質中的外來巖塊,由此判斷該蛇綠混雜巖帶的基質為早二疊世之后。另外,本次工作在甘孜—理塘結合帶中的閃長玢巖巖塊中獲得U-Pb年齡為248±2.3Ma,時限為早三疊世早期[5];在流紋巖基質中獲得U-Pb同位素年齡為222.48±0.80Ma,時限為晚三疊世[5],在玄武巖基質中獲得2件鋯石U-Pb年齡,各為219.35±0.45Ma和221±0.93Ma,處于晚三疊世早期卡尼晚期—諾利早期的年齡范圍。上述基質時代與放射蟲硅質巖的沉積時期相當。結合以上證據表明:甘孜—理塘洋盆開始打開的時間可能形成于早石炭世,晚二疊世—晚三疊世為甘孜—理塘洋的擴張鼎盛期[9、10]。這一結論與前人研究成果吻合。
本次研究認為,該套反射蟲硅質巖的時代為中—晚三疊世,對應的事件為甘孜—理塘洋盆打開擴張發展階段。前人將其歸屬為志留系米黑組實為不妥。
5.結論
放射蟲硅質巖發育于甘孜—理塘結合帶的洋盆系統單元,以透鏡狀產出,在走向上逐漸尖滅,與細砂巖、板巖組合產出,顯示出強烈的構造混雜特征,屬于遠洋硅—灰—泥沉積,代表了遠洋深海沉積的產物。
經鑒定硅質巖中含化石:假樁球蟲(未定種)Pseudostylosphaera sp,隱王冠蟲(未定種)Cryptostephanidium sp,空球蟲(未定種)Cenosphaera sp;確定硅質巖時限為中—晚三疊世(T2-T3),最可能為中三疊世拉丁期(Ladinian)。
硅質巖代表的甘孜—理塘洋盆擴張發展時期與前人研究成果吻合,結合區域資料表明:甘孜—理塘洋盆開始打開的時間可能為早石炭世,晚二疊世—晚三疊世為甘孜—理塘洋的擴張鼎盛期。
本次研究確定了該套放射蟲硅質巖的時代,也證實了前人將其歸屬為志留系米黑組實為不妥。采用“巖性+時代+成因”的造山帶填圖理論,應確定該套硅質巖為中—晚三疊世的遠洋沉積物。這一研究豐富了甘孜—理塘結合帶遠洋沉積物的時代依據,為該地區多重地層劃分對比及甘孜—理塘結合帶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參考文獻:
[1]潘桂棠,陳智梁,李興振,等.東特提斯地質構造形成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7: 1-103.
[2]李興振,江新勝,孫志明,等.西南三江地區碰撞造山過程.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2: 1-213.
[3]侯立瑋,羅代錫,付得明,等.川西藏東地區三疊紀沉積—構造演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地質專報,巖石—礦物—地球化學,第13號.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1: 1-138.
[4]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 1∶20萬理塘、稻城、貢嶺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R]. 1984.
[5]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西北地質隊.四川1∶5萬東朗鄉、桐翁、納巴、麥日鄉、博窩(H47E019019、H47E019020、H47E019021、 H47E020019、H47E020020、H47E020021)6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R]. 2016.
[6]張杰,張蘭蘭,陳木宏,等.現代放射蟲的高階分類現狀及其生態學意義.微體古生物學報, 2020, 37(1): 82-98.
[7]劉增乾,李興,等.三江地區構造巖漿巖帶的劃分與礦產分布.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3: 1-90.
[8]謝力,楊文強,劉桂春,等.云南香格里拉上三疊統沉積混雜巖中的晚古生代和中三疊世放射蟲及其地質意義.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2, 29(3): 253-269.
[9]馮慶來,葉玫,等.滇西早石炭世放射蟲化石.微體古生物學報, 1997, 14(1): 79-92.
[10]王玉凈,李家驤,等.二疊紀放射蟲Follicucullus bipartitus-F. charveti組合帶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微體古生物學報, 1994, 11(2): 201-212.
[11]劉寶田,江耀明,曲景川,等.四川理塘—甘孜一帶古洋殼的發現及其對板塊構造的意義. \"三江\"專著編輯委員會編:青藏高原地質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3(15): 173-188.
[12]李永森,陳炳蔚,周偉勤,等.中國西南三江特提斯的演化及成礦作用. \"三江\"專著編輯委員會編:青藏高原地質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3(15): 173-188.
[13]羅建寧,張正貴,等.三江特提斯沉積與成礦.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