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工程施工過程中涉及地基的施工,選擇的地基施工措施往往受基坑土體工程地質特征、水文地質特征等影響。本文以淮南恒大御府項目為例,對施工區域水文地質特征及工程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根據其特征對巖土工程進行評價,選擇基礎施工的措施。
關鍵詞:水文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施工措施
1.擬建工程概況
擬建場地位于淮南市武警街以南,舜耕路以北,淮河大道以東,學院路以西。淮南恒大御府項目規劃用地面積265289.00m2,總建筑面積1061156.00m2。擬建場地原為安徽理工大學,因場地拆遷等原因,地形整體略有起伏,地形起伏坡度<10%。勘查期間勘探點地面標高最大值38.58m,最小值35.03m,地表相對高差3.55m。本場地地貌單元屬江淮波狀平原,微地貌屬山前傾斜平原區。高層建筑擬采用剪力墻結構或框剪結構,基底壓力特征值按設計層數×18kN/m2考慮,低層建筑采用框架結構,基底壓力特征值按設計層數×20kn/m2考慮。
淮南市在構造單元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南陷褶斷帶(即華北地臺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受后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復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較發育,褶皺和斷裂使巖體較為破碎。淮南市地震活動的強度、頻度相對比較低,屬中弱發震區。
2.研究區水文特征
擬建場地地下水,主要為上層滯水及基巖裂隙水。上層滯水主要分布在第①層雜填土中,一般無穩定的自由水面,主要受大氣降水及生活水直接補給,以蒸發和徑流排泄為主,少量向下滲入;地下水位隨季節變化,降水后水位明顯上升,干旱季節大幅下降,其水量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排水的影響較大,年變化幅度在1.00m左右。基巖裂隙水主要集中在基巖風化裂隙和節理裂隙發育的地段,含水不均一,其排泄條件為順裂隙水平滲流。
本地區淺部主要含水層為上層滯水,擬建場地及周邊附近無污染源,本工程場地環境類型屬Ⅱ類環境。地下水及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地基土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
3.研究區工程地質特征
本場區勘查深度范圍內,地基土自上而下分為下述7層:
第①層雜填土:灰黃色,稍濕,稍密,以粉質黏土為主,局部夾碎石,局部為地坪及水泥路面。場區普遍分布,厚度:0.50m~4.20m,平均1.60m;層底標高:32.07m~35.87m,平均34.49m;層底埋深:0.50m~4.20m,平均1.60m。
第②層粉質黏土:黃褐色、褐黃色,硬塑,局部堅硬,含鐵錳結核及高嶺土,切面較光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及韌性高。場區普遍分布,厚度:5.00m~14.20m,平均9.23m;層底標高:20.36m~29.22m,平均25.29m;層底埋深:6.80m~ 14.80m,平均10.79m。
第③-2層強風化泥質粉砂巖:棕紅色,巖芯以碎塊狀為主,少量短柱狀,發育高嶺土化和綠泥石化蝕變,含少量中風化巖碎塊。
第③-3層中風化泥質粉砂巖(破碎):棕紅色,泥質粉砂狀結構,層狀構造,巖石裂隙發育,軸芯夾角多為80°~90°、40°~50°,巖芯呈碎塊狀,少量短柱狀,失水干裂,浸水軟化,根據現場鑒別及經驗判定為極軟巖—軟巖,巖體完整程度為破碎—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巖石質量指標RQD<25,為極差的。
第④-1層全風化砂巖:棕紅色,巖芯風化較劇烈,巖芯以土柱狀為主,少量砂狀、碎塊狀,干鉆可鉆進。場區局部分布,厚度:0.90m~7.90m,平均1.74m;層底標高:16.57m~ 27.46m,平均23.82m;層底埋深:8.50m~19.00m,平均12.34m。
第④-2層強風化砂巖:棕紅色,強風化,砂狀結構,層狀構造,巖芯風化較劇烈,巖芯以塊狀為主,巖芯錘擊易碎且聲音嘶啞,鉆進速度快。場區普遍分布,厚度:1.00m~ 40.60m,平均8.80m;層底標高:-18.90m~26.43m,平均15.47m;層底埋深:9.50m~55.20m,平均20.64m。
第④-3層中風化砂巖:棕紅色,砂狀結構,層狀構造,巖芯呈短柱狀,柱狀,少量塊狀,局部鉆孔頂部裂隙發育,巖芯破碎,呈碎塊狀,失水干裂,錘擊聲啞,易吸水軟化崩解,巖石堅硬程度為較軟巖—較硬巖,巖體完整程度為較破碎—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Ⅲ-Ⅳ級,巖石質量指標RQD= 75~90,為較好的。該層未穿透。
4.勘查手段的選擇
針對本工程特征,為確保勘查質量,滿足設計及現行規范要求,本次勘查采用鉆探取巖/土鑒別及試驗、標貫試驗、動力觸探及波速試驗等手段。
4.1鉆探及取樣
采用5臺GXY-150型回轉鉆機鉆進,鉆進方式采用水位以上螺旋鉆進,水位以下泥漿護壁回轉鉆進,硬塑土用厚壁取土器重錘少擊法取原狀土試樣;鉆探嚴格操作規程,并執行了勘查大綱,從而保證了工程質量。目的是了解地層結構、巖性及其分布規律,并觀察記錄各土層宏觀特征;通過對不同深度的土體采樣分析試驗,確定地基土承載力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同時查明地下水埋深情況,了解覆蓋層厚度。
4.2標準貫入試驗
標準貫入試驗采用φ42mm鉆桿,貫入器外徑51mm,內徑35mm,刃口角度19°7′,貫入錘選用63.5kg穿心自動落錘,自由落體76cm法進行試驗。首先貫入器至預定深度后,先預打15cm,再記錄30cm中每10cm的錘擊數,以確定地基土的承載力和判定土和風化巖的狀態等。
4.3動力觸探試驗
采用自動落錘裝置,錘重63.5kg,落距76cm,探頭直徑74mm,錘角60°,貫入10cm讀數,連續貫入30cm;當超過50擊時記錄實際貫入深度,根據動力觸探實驗指標進行力學分層,評定強風化層的均勻性和物理性質、強度、變形參數及地基承載力。
4.4水位的觀測
鉆探過程中準確量測地下水位,其初見水位和靜止水位在各鉆孔內直接量測;靜止水位穩定時間不少于24h,并在勘查結束后統一量測,其量測精度不低于±2cm。對地下水位的季節性變化幅度、歷史最高水位等指標以搜索利用有關資料獲得。
4.5波速試驗
波速測試采用單孔測層法,信號采集儀器為武漢巖海公司制造的RS-1616K(S)型測試儀,鉆孔內設置三分量檢波器。配用便攜式筆記本電腦存儲記錄并進行數據處理。孔中實測深度:各孔點距20m以淺設計為1.0m,每個測點用加壓的振源板激發剪切波,以便利用剪切波的震相來準確識別橫波傳播時間。
4.6巖、土樣室內試驗
含水量采用烘干法,密度采用環刀法,液限采用76g瓦氏圓錐儀法,塑限采用滾搓法,常規固結試驗采用快速法,剪切試驗采用快剪法。通過室內實驗,確定地基土的有關物理力學指標,為巖土工程綜合評價提供依據。本次勘查選取了一定數量的巖石力學樣,試驗項目為天然狀態單軸抗壓強度及飽和狀態單軸抗壓強度。
5.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5.1地層承載力
根據巖/土工試驗、標貫統計、動力觸探結果并結合地區經驗,本場區地基土各土層巖土性質指標、巖土的強度參數、變形參數、地基承載力、壓縮模量綜合值符合標準。
5.2場地土地震效應
擬建場地由雜填土、粉質黏土、強風化砂巖和中風化砂巖組成。根據鉆孔G84、G94、G116、G119、G138、G143孔剪切波速試驗資料,該場地等效剪切波速為258.67m/s~ 326.10m/s,場地土類型屬中硬場地土;根據鉆孔地質資料,該區覆蓋層厚度>5m,綜合判定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根據該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依據GB50011-2010規范,該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該場地特征周期為0.35s。根據場區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場地地層較簡單,地貌類型較單一,場地內無影響場地穩定性的地質構造及其它不良地質現象,該擬建場地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擬建36班小學抗震設防類別為重點設防類(乙類),其他擬建物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丙類)。
5.3不良地質現象
通過對周邊市政道路進行地質調查及場地勘查,擬建場地未發現土洞、采空區、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不良地質作用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基巖無洞穴、臨空面等不良地質作用。
5.4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并結合本次勘查結果資料綜合分析,場地地基穩定,擬建場地未發現對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未發現影響本場地穩定性的斷裂構造及其他不良地質現象存在,區域穩定性較好,適宜進行本工程的建設。擬建場地土質不均勻,巖石差異風化比較明顯,巖石埋深不等,地層有缺失現象,局部層面坡度>10%,為不均勻地基;場地東、西、北側均為暫未拆遷的民房,拆遷與施工交叉作業。以上不利因素對工程建設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5.5巖土分析評價
第①層雜填土,結構松散,不均勻,不宜作為基礎持力層。
第②層粉質黏土,分布均勻,硬塑,局部堅硬,物理力學性質好,可作為一般低、多層建筑物和純地下室天然地基持力層。
第④-1層全風化砂巖僅局部分布,當2層地下車庫底板位于第④-1層全風化砂巖上、基礎開挖時,應防止基槽浸泡,盡量縮短基底暴露時間,及時砌筑基礎或采取其它措施。
第④-2層風化砂巖,巖芯以塊狀為主,少量短柱狀,部分地段差異風化明顯。埋深較淺地段可考慮作為筏板基礎持力層,基礎底板位于第④-2層強風化砂巖上,基礎開挖時,應防止基槽浸泡,盡量縮短基底暴露時間,及時砌筑基礎或采取其它措施;埋深較淺地段通過試、成樁,可以參考選擇作為擬建場地內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
第④-3層中風化砂巖,巖芯呈短柱狀,柱狀,少量塊狀,局部鉆孔頂部裂隙發育,巖芯破碎,呈碎塊狀,失水干裂,錘擊聲啞,易吸水軟化崩解,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2.469MPa,為較軟巖,可以作為擬建場地內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
6.基礎方案分析與評價
6.1樁基方案分析評價
6.1.1若采用預制樁基礎,因預制樁難以穿越強風化層且有2層地下室,有效樁長較短,難以獲得較高的單樁承載力。
6.1.2采用人工挖孔樁的樓棟,以第④-3層中風化砂巖為樁端持力層。因場地無砂層及淤泥,地下水含量一般,是可以施工的,但由于第④-2層強風化砂巖局部風化成砂土狀,人工挖孔樁施工過程中有可能成流砂現象,造成施工困難,施工時應做好護壁和孔內排水工作,以防止孔壁坍塌。由于巖層存在差異風化,若發現局部巖性工程特性較差,可經有關部門審查通過后適當增加嵌巖深度。樁基施工應選擇有資質有經驗的施工隊伍,并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施工過程中,若人工挖孔樁深度超過相關規定的深度,應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論證后方可施工。
6.1.3采用鉆孔灌注樁是切實可行的,以第④-3層中風化砂巖為樁端持力層,成樁上沒有什么難度,亦可獲得較高單樁承載力,但鉆孔灌注樁成樁較慢,產生的泥漿應進行專門處理,且樁底沉渣應滿足規范要求。綜合以上分析,建議樁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或人工挖孔樁基礎,以第④-3層中風化砂巖為樁端持力層。
6.2成樁可行性及對環境影響的分析與評價
根據場地地層結構,各土層的工程特性和場地周邊環境分析,擬建場地具備成樁條件。擬建場地多為待拆遷建筑物和已拆遷場地等,拆遷地段均可作為材料堆放場所。
采用人工挖孔樁開挖土層為雜填土、粉質黏土、強風化砂巖、中風化砂巖,無孤石、卵石及硬夾層等,易于人工挖孔樁的施工,且該樁型施工工期短,成本低,對場地無特殊要求,成樁后樁底無沉渣,成樁后的單樁承載力有保證且深度適中。
采用鉆孔灌注樁的優點是容易鉆進,可以穿越較為堅硬的土層,達到較深的樁端持力層;但其缺點是污染環境,施工速度慢,且遇有軟弱土層時易產生縮徑、塌孔。建議鉆孔施工時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施工,調整好泥漿稠度和失水率,確保成孔及樁身質量。
采用人工挖孔樁對環境無不良影響,但進行施工時應及時做好孔壁的護壁工作,開挖出來的渣土需及時清運。
采用鉆孔灌注樁無擠土效應,施工時應控制好泥漿稠度和失水率,以防孔壁坍塌和泥皮過厚影響樁周土的側阻力。成孔后應及時清孔,確保清孔干凈,減少沉渣。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泥漿,以防污染環境,保證周邊環境整潔。
參考文獻:
[1]向賢華.基于流固耦合作用的富水砂卵石地層深基坑變形特性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 2016, 60(6): 80-84.
[2]張龍飛.基于V-(s30)及PGA放大效應的大同盆地土地防震減災適宜性規劃[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2020, 40(5): 2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