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山開采難免會破壞生態環境,主要是對山形地貌、建筑用地、自然景觀等帶來不同程度的毀壞,進而破壞地質結構,引發地質災害。因此,在礦山建設中需要注重礦山地質災害的生態恢復治理,這樣才能實現對礦山資源的合理開采,確保礦山可持續運營。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生態恢復
開采礦山資源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但隨著長期開采活動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受到破壞的問題日漸凸顯,引起國家社會的關注。目前,礦山開采基本都采用露天開采,很容易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并且對于地形地貌景觀以及生態環境會產生破壞作用,還有可能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所以,注重生態恢復治理對于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礦山地質災害的危害分析
針對礦山地質災害而言,造成的危害主要包含了下述幾個方面:
1.1土地污染
針對土地污染而言,主要是在開采礦山的過程中可能會帶來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的情況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在開采過程中,礦井水一類的廢棄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會對地表水產生污染;并且礦山開采之后會出現地表沉陷的問題,同時隨著裂縫的不斷增多,地表水系會逐漸滲透到地下,對礦山開采地下水系的循環帶來不利影響[1]。
1.2破壞地表景觀
開采礦山會對地表景觀產生一定的破壞。一般礦山開采主要包含了露天開采和井下開采兩個部分,前者會對地表的土壤與植被帶來一定的破壞,造成大量土地沙漠化的問題,后者會造成地表沉陷,甚至伴隨裂縫的出現,破壞地表景觀。
1.3破壞生態環境系統
在進行礦山開采作業時,會對地表景觀造成破壞,進而污染土地,引發次生災害,使得生態系統被破壞。具體而言,在開采礦山的過程中會導致地表植被逐漸減少,出現荒漠化的趨勢。同時,在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廢棄物,不僅會影響地表與水系,也會污染大氣。這樣的惡性積累會導致生態系統逐漸崩潰[2]。
1.4出現次生災害
在進行礦山開采時,次生災害主要包含了緩慢型與突發型兩種。緩慢型主要是在開采過程中,會出現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突發型則指的是,會出現突發性的災難。
2.礦山地質災害生態恢復治理案例分析
對礦山生態修復來說,主要是包含了露天采場、排土場、尾礦庫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制備恢復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等。本次所選擇的礦山,因為礦井水和選礦工藝生產用水基本都能滿足循環利用的要求,所以重點要考慮地質災害、土地整治、植被恢復等方面的內容[3]。針對本礦山,整體情況分析見圖1所示。

2.1礦區生態修復工作
2.1.1鐵礦修復工作
本鐵礦的生態修復任務主要包含了露天采場、西廢石轉運場、東排土場等區域,總面積達到643.15hm2。在進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主要涉及:近期需要將東排土場沒有修復的部分進行處理,落實第一尾礦庫壩坡和第二尾礦庫可修復部分對應的修復治理工作,總共需要修復的面積達到158.62hm2;遠期則需要落實露天采場、第二尾礦庫壩體等對應的修復治理工作,要求修復治理面積為15.44hm2。針對本鐵礦的具體生態修復工作,綠化設計圖見圖2所示,重點設計圖見圖3所示,綠化計劃表具體見表1所示。

2.1.2鐵礦生態修復工作計劃
對于鐵礦生態修復任務,主要是針對尾礦庫區域進行,一共達到214.14hm2,目前已經完成的生態修復治理面積為11.97hm2。在具體的規劃之中,生態修復主要涉及:近期要求將可以修復的部分進行區域性修復,修復面積達到21.07hm2;遠期則是需要針對尾礦庫等能夠修復的部分進行修復治理,達到18.50hm2 [4]。區域之內的整體情況見圖4所示,綠化計劃見圖5所示,具體的修復計劃見表2所示。

2.2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
目前,礦山采礦活動主要包含了選礦廠工程、排土場以及附屬工程等相關的內容。基于搜集的礦山資料來分析,這樣就可以針對性地對于地質環境工程的治理模式進行相應的分析。
2.2.1廠區綠化工程
對礦山實施綠化鋪裝、辦公區綠化等,總體綠化面積達到127.47hm2。在實際的治理之中,考量使用多種修復手段時,應以景觀綠化為主要標準,以便利用多層次的綠植、立體化的構造,從而形成公園式的礦山。在綠化工程得以實施之后,其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也可以滿足礦區美化的需求;最終在提升礦山形象的同時,還能夠發揮其本身的示范作用,服務后續綠化工程的實施需求[5]。
2.2.2采場東北部邊坡治理工程
在開展東北部邊坡治理中,主要是利用邊坡錨噴的方式,將錨桿、混凝土噴射、鋼筋網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于綠色邊坡治理的需求,其總面積達到3520m2這樣就可以有效彌補土體強度的不足,同時也能夠將邊坡綠化工程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并且達到一定的綠化成效。另外,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原本的問題,如風化破碎、巖體節理裂隙發育等進行綜合治理,這樣就可以將滑坡等破壞問題直接消除。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真正消除坡頂固定及公路存在的安全隱患。

2.2.3高位水池西側擋墻與相應的護坡工程
高位水池需要做好200m擋墻的合理設置,落實對應的削坡護坡處理。對于西側護坡與擋墻而言,具體的實施能夠確保西側成品油庫的安全性以及高位水池的安全性。通過護坡與削方工程的實施,可以防范松散塊石掉落;在實施完畢之后能夠確保坡面的穩定性,不會出現任何危險巖體。另外,通過設置坡腳擋墻可以滿足坡體的實際穩固需求,并且還可以將坡腳本身的功效完全發揮出來,這樣就可以滿足高位水池對于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2.3效益分析
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有效治理,其本身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非常明顯的。
2.3.1本礦山非常重視地質環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地質環境、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的治理方面,旨在改善礦山地質環境。當地政府以及周邊居民非常關注礦山的地質環境,通過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以及對應的恢復治理來消除各種隱患。針對地質災害加以緩解,改善并恢復地形地貌景觀,重建和優化礦區的生態環境、將潛在的威脅直接消除,確保將礦山建成綠色礦山。緩解當地政府、居民與礦山企業之間的矛盾,達成攜手并進、互惠互利的社會效應,營造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增大正向社會效益。
2.3.2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實施之后,可以滿足礦區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對光禿的采場以及破損山體的有效治理,可以防范災害隱患,并且也可以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并且通過洗塵、滯塵的方式,還可以滿足對于有毒有害物質的凈化,以此來滿足對于清新空氣的需求;選植根系發達植物,可用于固定砂土,從而降低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對于礦區的生態環境來說,還需要滿足對于水源的涵養、大氣的凈化以及隨氣候調整等方面的處理,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對于生態效益的優化,同時也能夠與環境相互匹配起來,最終形成綠色礦山。
2.3.3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可以有效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針對防災工程經濟效益,還需要將減災作為主體,將增值作為輔助。通過有效實施治理工程,達到防災和減災的目的,杜絕礦山地質災害,盡可能減少直接的、間接的經濟損失。通過對本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的實施,各種開采與建設工程占據的土地資源釋放達到8000余畝(533.33hm2),可以因地制宜地考慮種植果木或者綠化,經過幾年的生長實現400萬元左右的經濟效益。從長遠角度來看,通過山坡荒地的綠化也能實現對礦區環境的改善,為生產生活提供有利條件,服務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恢復處理,從而為礦區后期改造以及轉型帶來機遇,服務經濟建設發展[6]。
3.結語
隨著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實施生態恢復治理成為關鍵所在。本文就某礦山地質災害生態修復治理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實現全面控制,將礦山地質生態恢復治理工作落到實處,保質保量完成山清水秀的生態恢復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波.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 2018(21): 222-223.
[2]董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 2018(15): 254-255.
[3]牛磊,趙志芳,曾詩卉,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綜述[J].科技資訊, 2018(25): 31-35.
[4]曹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綜合利用[J].科學技術創新, 2018(9): 60-61.
[5]秦鑫,陳洪凱,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研究綜述[J].人民長江, 2017(21): 74-79.
[6]李志超.礦山地質災害區的生態恢復治理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