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通過計算渾善達克沙地(北緯43°08′,東經119°38′)2006年~2009年的植被覆蓋度,進行變化檢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區西部森林砍伐現象嚴重,而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植被恢復良好。該項目表明,新設計的環境衛星在探測荒漠化方面是有效的,而受測試的用于提取森林覆蓋面積的植被覆蓋度方法,對于繪制研究區域的荒漠化變化是有用的。
關鍵詞:荒漠化;HJ-1A/1B;變化檢測;植被覆蓋度;渾善達克
引言
導致荒漠化的誘因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近幾十年來,中國甚至全球荒漠化日益嚴重,而人類活動被認為是造成當代中國荒漠化問題的決定因素[5]。一些研究表明,渾善達克沙地的荒漠化范圍正在擴大,而過度放牧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因素[1]。本研究的重點是操作和開發合適的荒漠化檢測指標,總結變化趨勢,繪制研究區的植被變化檢測圖。
1.衛星數據比較與選擇
現有的幾個傳統數據集,通過比較傳感器的特性,首先考慮4種類型的數據庫,分別是: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陸地衛星4-5、地球觀測衛星1號、NOAA/AVHRR。
本研究中,TM數據和環境衛星數據都是可適用的,但后者在實際應用中效果更佳。因此,本項目選擇2006年~ 2009年期間的HJ-1A/1B數據作為數據集來檢驗荒漠化評估的質量。
2.植被覆蓋度
植被覆蓋度是指地面植被(包括葉、莖、枝)垂直投影面積占統計區域總面積的百分比。測量植被覆蓋度最實用的方法是計算植被指數,常用的植被指數是NDVI(歸一化植被指數)。下面是基于像素的二元植被覆蓋度模型[4]:
fc=(NDVI-NDVIsoil)/(NDVIveg-NDVIsoil)
其中NDVIsoil是裸土或非植被區域的歸一化植被指數值,而NDVIveg代表植被覆蓋的像素,即純植被像素的歸一化植被指數值。
3.準備工作和數據預處理
3.1輻射定標
該過程是通過應用絕對定標系數將CCD圖像的DN值轉換成輻射圖像來進行的,公式如下:
L=DN/A+L0
其中,DN/A是絕對定標系數增益,L0代表偏移量。
前人的研究已經建立的相關模型,對CCD圖像標定和噪聲估計的準確性進行了評估。在有效性評價的基礎上,評估結果表明:對于可見光——近紅外波段反射率較高的物體,CCD相機具有較好的定標效果,并且由于設備的電氣水平較低,需要設置偏移量[2]。雖然總體波段3~4對測量水體反射率的效果較差,但對本項目影響不大。
3.2圖像配準
在該步驟中,選擇10個采樣點,以土地利用分類圖像為參考,對圖像進行配準。方法為二次多項式插值,重采樣方法為三次卷積。
3.3 FLAASH大氣校正
要去除云陰影,就需要進行大氣校正過程,我們考慮了幾種校正模型。根據最近對草原和裸地的HJ-1A/1B圖像中不同校正模型的比較研究,6S模型在校正后的第4波段(近紅外)具有較高的值;因為吸收了水分,從而降低了地面輻照度[7]。相反,FLAASH在增強圖像對比度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因此在這里應用了FLAASH模型和相應的光譜響應函數。
下圖顯示了FLAASH校正如何消除云的影響:

3.4確定荒漠化地區
劉亞嵐、任玉環等人,在前人對北京市林業狀況進行環境衛星監測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用NDVI-fc方法對小衛星星座數據進行三波段梯度差分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并假設NDVIsoil=NDVImin,NDVIveg=NDVImax,因此忽略了噪聲[6]。
結果(圖2)證明了該假設在環境衛星監測和本項目中的可行性,簡化后的函數將被用來處理圖像。

圖2顯示了研究區域的植被分布情況:左邊的NDVI地圖中,黃色區域代表植被密集,其次是綠色、青色和藍色區域。通過計算轉換后的植被覆蓋度可知:紅色區域有更多的植被,然后在黃色、綠色和藍色的色條區域,數值減少,范圍是0~0.7,選擇0.3的經驗值作為區分全植被和少植被土地類型的閾值。總的來說,2009年植被恢復主要在研究區的東部。
4.結果與討論
將2006年的土地利用圖作為前期數據庫,直接提取植被信息,與2009年處理后的圖像輸出進行對比,波段數學提取的結果顯示了兩年期間植被分布如何變化。
2006年初期,在西部、北部和向烏蘭察布方向延伸的南部地區,以及察汗淖附近,出現了大量土壤或沙地的線性裸露疤痕,由于自然沙轉化,現場零星裸露的土地十分明顯。
2009年植被恢復帶來的變化越來越大,其中研究區的中部和東南部向好趨勢明顯,而西部的狀況惡化了。雖然在一個特定的地區,荒漠化的強度并不那么嚴重,但荒漠化呈現向周圍擴展的趨勢,特別是在中部地區。因此,空間分離效應明顯,形成兩種相對獨立的地貌類型。
通過對兩個時期植被覆蓋度差異的計算,結果顯示了該地區的變化情況(圖3)。紅色區域代表著植被的消失,綠色區域代表了植被的恢復。正如預測的那樣,中西部地區正面臨嚴重的荒漠化趨勢。

關于保護該地區免受日益惡化的毀林趨勢影響的建議,最常見的方法是建立人工造林帶,但該方法需要謹慎采用,以適應水資源供給能力。只有當年降水量>450mm時,才會出現地帶性森林,而年降水量小于這個閾值的區域只會發生徑流補給,僅僅是淺層地下水維持著樹木的生長[1]。內蒙古地區年降水量為300mm~400mm,地表由半干旱的栗鈣土組成,鈣層的固體層將導致樹木難以成活,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風沙條件種植喬木、灌木等類型的樹木[3]。
5.局限
本報告基于簡化的植被覆蓋度模型和來自環境一號衛星HJ-1A/1B星座的圖像數據,提供了監測毀林的明確方法。但是,這一過程仍有一些局限:
首先,HJ-1A/1B環境衛星(430nm~900nm)的輻射分辨率不包含寬范圍的波長。在這種情況下,CCD相機不能在黑暗和多云、霧天或下雪天氣的情況下工作。此外,該波長范圍沒有涵蓋近紅外的所有范圍(780nm~3000nm),可能導致信息提取和解譯不夠精確。
其次,就過程本身而言,簡化的植被覆蓋度算法是一種近似方法,實際上fmax和fmin不會分別在100%和0%內,這將導致建模誤差[4]。這是因為,由于人類耕作灌溉區和稀疏草原的分布,研究區的裸土可能不代表沒有植被的表面。同樣,對于沙地研究區,森林覆蓋率也會受到周圍淤泥和沙塵的影響。
6.結論
本研究概括介紹了應用新發射的HJ-1A/1B小衛星星座圖像數據,提取植被信息的方法和計算植被覆蓋度的設計程序,用于2006年~2009年渾善達克沙地荒漠化檢測。植被覆蓋度模型被定義為一種比較該過程中植被變化的有效方法,HJ-1A/1B數據圖像也被認為是一種面向陸地衛星數據功能的潛在促進數據集。然而,衛星系統的不穩定性和參數設置的不完善,決定了它需要進一步改進和觀察。此外,植被覆蓋度的建模誤差應盡可能消除;該模型也有必要做進一步研究,并在未來進行適當的測試。
參考文獻:
[1]陳玉福,蔡強國,等.京北渾善達克沙地荒漠化現狀、成因與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 2003, 22(4): 353-359.
[2]何超蘭,易維寧,羅軍,等. CBERS-2 CCD相機絕對輻射定標系數驗證與評價[J].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 2007(2): 150-155.
[3]黃秉維.確切地估計森林的作用[J].地理知識, 1981(1): 3.
[4]李苗苗.植被覆蓋度的遙感估算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5]梁濤,張秀梅,章申,等.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類型下氮元素輸移過程[J].地理學報, 2002(4): 443-450.
[6]劉亞嵐,任玉環,陳濤,等.基于\"北京一號\"小衛星數據的密云水庫流域植被覆蓋度估算方法[J].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7(5): 581-585.
[7]孫志群,劉志輝,等. HJ-1 CCD圖像大氣校正模型比較研究[C].國際遙感會議論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