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南,轄區西北部處大別山區,轄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地質災害頻發。本文從桐城市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特征等6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桐城市地質災害的主控因素是地層巖性,并對桐城市地質災害防治提具建議。
關鍵詞:桐城市;地質特征;地質災害
引言
桐城市地跨安徽省皖西山地、沿江丘陵平原兩個宏觀地貌區[1],區內地形復雜,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山地并存。以郯廬斷裂為界,西北部多為山地,東南部多為平原,少量分布丘陵[2]。依據地貌成因與形態差別,可將區內地貌分為堆積平原、剝蝕丘陵和侵蝕山地3大類型。平原主要分布于掛車河、龍眠河、柏年河兩側及其支流地帶,局部分布在丘陵山區沖溝處。平原地勢平坦,波狀平原地形波狀小起伏。丘陵分布于黃甲鎮東北部、掛車河鎮西南部、青草鎮以北、新渡鎮西北部、孔城鎮東部;丘頂一般圓潤、坡緩,形態平緩,上部多覆以第四紀殘坡積物[3]。山地主要分布于桐城西北部,山地有明顯的起伏,高差超過200m,地質結構復雜、山體完整、方向性明顯。桐城的地形地貌與地質特征決定其具有地質災害發生背景,本文針對桐城市的地質特征與地質災害分布規律進行了分析,對了解桐城市的地質災害特征具有積極意義。
1.地層巖性
1.1前第四紀地層
桐城地區跨北淮陽構造帶、揚子地塊、大別地塊3個大地構造單元,所屬地層單元主要為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以北東向的掛鎮—陶沖斷裂(桐城—太湖斷裂北東段)為界,北西部出露前寒武紀變質巖、侵入巖類巖石,南東側出露早古生代寒武紀至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等前第四紀地層,部分地層缺失,其中以新生代古近紀古新世望虎墩組及痘姆組分布最為廣泛。
1.2第四紀地層
第四紀地層主要分布在掛車河、龍眠河、柏年河、孔城河兩側及其支流地帶,局部分布在低山沖溝處。以上更新統、全新統最為發育,分別組成一、二、三級階地和河(湖)漫灘,成因以沖積類型為主,其次還有洪積、殘積和湖積。自下而上依次為早更新世朱沖組、中更新世戚家磯組、晚更新世下蜀組、全新世蕪湖組。
1.3巖漿巖
桐城地區巖漿巖發育,廣泛分布于西北部,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前寒武紀變質侵入巖組合,主要有陶沖片麻巖、胡沖片麻巖、鄭沖片麻巖、陶家灣片麻巖、古塘崗片麻巖、境主廟片麻巖、塘灣片麻巖、倪店片麻巖、龍眠片麻巖;另一類為中生代侵入體,主要有五聚嶺超單元(金雞寨單元、中義單元)、曉鵬侵入體、楊樹坳獨立單元、大圓獨立單元、華蓋山獨立單元、仙米尖獨立單元。
1.4變質巖
桐城地區變質巖石類型復雜,成因各不相同,主要包括三類:變質侵入巖組合、變質(超)鐵鎂質巖組合和變質表殼巖組合。變質(超)鐵鎂質巖組合巖性主要為榴輝巖、榴閃巖、角閃巖;變質表殼巖組合巖性有榴云片巖、石榴云母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石英巖、透輝變粒巖、淺粒巖、角閃(黑云)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大理巖、白云石英片巖。
2.地質構造
桐城地區主要發育北東向—北北東向、北西向斷裂構造,近東西向、北西西—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發育較少。出露的區域性斷裂有,郯廬斷裂帶和曉天—磨子潭斷裂帶。
2.1郯廬斷裂帶
郯廬斷裂帶位于本區中部,呈北北東向延伸貫穿安徽中部。桐城—陶沖一帶斷裂帶北西側為大別山巖群,南東側為中生界—新生界地層,衛星影像明顯,兩側形成明顯的重磁異常帶。斷裂帶兩側地貌差異顯著,反映出該斷裂帶在喜馬拉雅期的構造活動。沿斷裂帶地震活動頻繁,曾多次發生強震及小震。郯廬斷裂帶具有長期、復雜的多期活動過程。斷裂沿線次級斷裂密集,形成較寬的動力變質帶,巖石強烈壓碎,糜棱巖化、片理化。
區內主要由土地嶺斷層、梅嶺斷層、桐城斷裂、南沖河斷層、老爺嶺—橋頭埂斷層、平陽畈—眠牛灣斷層、虎山咀—祠堂河斷層、河沖—響水巖斷層、程家畈—佘沖斷層、超家—彭老山沖斷層、胡老屋—超家灣斷層、江嶺—界牌石斷層等幾條主要的斷裂組成。
2.2曉天—磨子潭斷裂帶
曉天—磨子潭斷裂位于本區北部,是北大別灰色片麻巖與北淮陽構造帶的構造界線,主斷面波狀起伏,呈上陡下緩犁式斷層。早期為較深層次的韌性剪切帶,中期隨著大別山體強烈隆升。燕山晚期以脆性變形為主,兼具北西向左行剪切下滑性質,發育陡立張性斷裂面,以向北正向下滑張性角礫巖發育為特征。
2.3其他斷裂構造
其他斷裂構造主要出露于北西側基巖出露區域,走向以北東—北北東向為主。據已有區調資料,區內小規模斷層發育有30條。
3.水文地質
桐城市西北部位于大別山區,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南部主要位于沿江平原區,以平原為主[4],可分為河谷平原松散層地下水和山地丘陵基巖地下水兩種類型。河谷平原中,地下水與河水關系密切,補給條件較好,含水層厚度5m~ 10m,富水性貧乏—中等。山地丘陵區地下水的形成與分布,取決于巖石裂隙發育程度及裂隙的張開性、充填物等因素,不同的構造作用下,地下水的賦存、排泄條件亦不同。
根據區內地下水含水介質的不同,區內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水、變質巖類裂隙水、巖漿巖類裂隙水、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水5種類型。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及水力特征,又可以細分為6個亞類,5個含水巖組。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直接受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巖性等因素的影響和控制。本區濕潤多雨的氣候,為地下水提供了豐富的來源。本區地貌形態也對區內地下水的運動及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轉化,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由于地貌、巖性、構造及地下水埋藏條件的不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的方式及強度在各區也不相同。
4.工程地質
4.1巖體
桐城地區基巖主要出露于河棚幅以及大關幅,少量出露于孔城幅中部。巖體巖石類型較多,成因類型多樣。出露最老地層為太古代變質巖地層,最新巖石地層為古近紀紅層碎屑巖地層。同時,區內巖漿巖較發育,主要時代為前寒武—燕山期,主要巖石類型為仙米尖二長花崗巖體、大圓角閃二長巖體、中義石英二長巖體、曉棚鉀長花崗巖體、陶沖花崗質片麻巖體等。根據工程地質巖組劃分原則,結合區內不同巖石的成因及工程地質特征,以巖石建造類型為基礎,將區內基巖劃分為7個工程地質巖組:軟硬相間砂巖與礫巖互層巖組(A1)、較堅硬中厚層狀砂巖巖組(A2)、堅硬塊層狀火山熔巖巖組(B1)、較堅硬中厚層狀火山碎屑巖巖組(B2)、堅硬塊狀侵入巖巖組(B3)、較堅硬中薄層鹽酸鹽巖夾碎屑巖(C1)、堅硬塊狀變質巖巖組(D1)。
4.2土體
根據土體類型、巖性、結構特征等,將松散堆積物劃分為:全新世粉細砂、粉土、粉質黏土、砂礫石層,晚更新世粉質黏土、中細砂、粉質黏土,中更新世網紋黏土、黏土礫石層,早更新世砂礫石層。
5.地質災害特征
桐城市地質災害在地理空間上分布相對較集中,時空分布規律明顯。在空間上,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區,在時間上,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強降水年份,并且多發生在汛期,尤其在6月~7月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主要分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類型(圖1)。

5.1滑坡
桐城市滑坡主要分布于唐灣鎮、黃甲鎮、青草鎮。按其平面形態可劃分為舌形、矩形、半圓形及不規則形,滑坡多呈半圓形,舌形和不規則形較少,矩形最少;按其剖面形態可劃分為凸形、凹形、直線形、階梯形,滑坡多呈凸形和階梯形,其次為直線形;按滑坡厚度可劃分為淺層滑坡、中層滑坡、深層滑坡3類。根據收集地面測繪及部分勘查資料統計,滑坡厚度一般0.3m~5m,桐城市滑坡均為淺層滑坡(厚度<10m)。
誘發滑坡的主導因素劃分為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以及自然與人為共同作用因素。各種因素對滑坡的穩定性影響程度依次為:大氣降水/人類工程活動—巖土體類型及其組合—地層巖性及風化—地質構造(節理裂隙)—地形地貌—其他作用等,由強到弱。
5.2崩塌
崩塌是桐城市最主要的地質災害。全區共發生崩塌災害(隱患)點220處,面密度14處/100km2,均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發生的災害,廣泛分布于山區各鄉(鎮)。崩塌按物質組成劃分為土質崩塌和巖質崩塌,河道岸崩的類型為土質崩塌,其余均為巖質崩塌;按形成機理劃分為拉裂式、鼓脹式、傾倒式、滑移式、錯斷式5種類型。
按形成因素分類,桐城市崩塌分為自然和人工誘發兩種。自然崩塌主要由于構造地質作用、流水等自然條件,切割地形形成高陡的邊坡,在裂隙發育情況下因大氣降水形成崩塌;人工誘發的崩塌主要是因道路建設、居民建房等工程切坡形成的高陡邊坡。各種因素對崩塌的穩定性影響程度依次為:大氣降水/人類工程活動—巖土體類型及其組合—地質構造(節理裂隙)—地層巖性及風化—地形地貌—其他作用等,漸弱。
5.3泥石流
泥石流災害的發育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大部分泥石流沿斷裂帶發育,與地層巖性相關,主要分布在老的變質侵入巖地區,這部分地層巖石風化強烈,易受水流侵蝕。
泥石流的易發程度取決于物源、水源及地形條件和植被條件等。目前桐城市植被覆蓋率基本達到85%以上,水土流失為輕度,水土流失趨輕。泥石流的發生與不良地質現象及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有密切關系。市內形成區或流通區發生崩塌、滑坡、人類開山采石、亂堆廢棄物等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中等;陡坡種植現象尚有,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條件不充分;現狀物源主要是在暴雨時,溝邊斜坡體產生的局部小的滑塌,由洪水沿溝谷匯聚堆積。現存1處泥石流處于停歇或終止期,現狀不穩定。
6.結語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轄區內地形復雜,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山地并存。地質構造豐富,跨北淮陽構造帶、揚子地塊、大別地塊3個大地構造單元;所屬地層單元主要為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另外,桐城市山地丘陵地勢高,坡降大,水力坡度大,徑流條件好,地下水流動速度快;地下水徑流由于受巖性和地形的控制,加之工程地質條件一般,使得桐城市的地質災害頻發。桐城市主要地質災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以崩塌為主,主要控制因素為地層巖性因素。建議對重點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警)工作。
參考文獻:
[1]程言新,張福生,王婉茹,等.安徽省地貌分區和分類[J].安徽地質, 1996(1): 63-69.
[2]蔡生來.安徽懷寧縣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孕災地質條件特征研究[J].安徽地質, 2021, 31(3): 265-269.
[3]黃潤,朱誠,葛向東,等.皖西大別山北坡水土流失與生態修復[J].水土保持通報, 2004(6): 90-93.
[4]張永江,徐良金,王立全,等.安徽六安大別山地區水文特性分析[J].水文, 2000(2):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