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勘查、設計、施工總承包(EPC)模式在地質災害治理領域逐漸興起,但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龍川縣2019年度地質災害治理勘查、設計、施工總承包(EPC)項目作為目前廣東省最大的地質災害治理EPC項目,一直以打造廣東省地質災害治理樣板工程為目標。本文從項目優勢、項目管理、工程建設等角度出發,總結工程建設中的寶貴經驗,以期能推動EPC總承包模式在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的應用。
關鍵詞:地質災害;EPC;經驗總結
1.龍川EPC項目介紹
龍川縣2019年度地質災害治理勘查、設計、施工總承包(EPC)項目(以下簡稱“龍川EPC項目”),是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6.10”“6.12”災害災后治理工程,項目合同總額2.88億人民幣,總工期365天,涉及龍川縣14個鄉鎮3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設計與施工,工程分布見圖1。

2.采用EPC項目的優勢
龍川EPC項目自中標以來,得益于EPC模式下勘查、設計與施工深度融合的優勢,實現了三者時間軸線合理、有序、深入的交叉,縮短了項目的建設周期,從而提升了項目的整體效益。其次,EPC模式強化了參建單位與建設單位之間的聯系,減少了項目建設過程中溝通環節的流程,更有利于項目的整體統籌規劃和協同運作。再者,EPC模式強調和充分發揮了設計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參建單位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施工方案,有效地克服勘查、設計、施工相互制約和相互脫節的矛盾,從而充分優化各項資源配置,有利于各階段工作的合理銜接和項目建設整體方案的不斷優化。
此外,對于建設單位而言,在EPC模式下,項目建設工程質量責任主體明確,有利于追究工程質量責任和界定工程質量責任的承擔人。而且在整個項目建設工程中,建設單位只需提出項目的質量標準、設計原則,由EPC總承包單位負責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等全過程工作,有效減少了建設單位參與建設管理的工作強度,降低了工程的建設成本。
3.項目取得的成效
3.1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目前,龍川EPC項目整體工程進度已接近尾聲,通過采用分級削坡、格構錨桿(索)、擋土墻、截排水溝、綠化等常規的地質災害治理措施,有效消除了龍川EPC項目下涵蓋的48個地質災害治理子項目的隱患,使1500余名原受災群眾免受災害威脅,并完成回遷居民248戶1358人,共計保障了6000多名受影響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3.2全面推進災后復工復產,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龍川EPC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積極聘用當地受災居民,助力相關政府部門推進災后復工復產工作,不僅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收入,又保證了項目在新冠疫情期間施工進度的平穩增長,實現了疫情防控、施工進度兩不誤。
3.3科技創新,探索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龍川縣地形呈南北狹長形,EPC項目內各治理點分布較散,最南端與最北端的治理點直線距離可達100㎞,且多數治理點距離居民樓的坡墻距較近,施工作業空間小。面對項目點多面廣、施工工期緊張、施工工藝復雜、施工管理繁瑣等特點,為更好地實現對項目的管理,項目部自主研發了大數據技術平臺——“地質災害防治管家”App,主要用于收集、匯總、展示、監控、分析和管理各治理點的施工數據,以實現對各治理點進度、安全、質量管理等工作的數字化管理。此外,龍川EPC項目還通過無人機攝影測量建立三維模型的方式,實現對施工現場的智能化管理,推進地質災害治理工作三維可視化。在將來,龍川EPC項目還將在科研和監測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管家系統功能,實現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功能。
3.4著手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研究,為構建地質災害防治新體系提供理論支撐。龍川EPC項目采用EPC+科研模式,在勘查設計階段,同時啟動與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聯合開展的科研項目,研究課題包括《廣東省龍川縣丘陵山區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鏈生機理與生態化防治研究》《廣東省龍川縣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災害精細化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及其示范》。這在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領域屬于首次,不僅整體提升了項目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效益,也為龍川縣的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理論支撐,指導區域后續防災減災工作。
3.5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生態化治理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龍川EPC項目在設計、治理過程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生態化治理研究,把治理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等結合起來,積極把“生態修復”的理念融入治理的全過程。從施工工程控制、生態措施、棄土棄渣處置等方面入手,盡可能減少對坡體、水體、空氣環境和生物的影響,助力龍川縣打造“美麗中國(龍川)示范縣”。
4. EPC項目存在的問題
龍川EPC總承包模式優勢明顯,但其優點亦是難點所在,它對建設單位、財審機構、參建單位等部門的資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龍川EPC項目作為典型的區域性EPC項目,將34個治理點的勘查、設計、施工打包為一個整體,但各治理點的立項及項目財審具有獨立性,EPC總承包下資金缺乏流動性,各治理點之間建安費不可相互調節。這便要求項目在投資決策階段對各治理點的投資估算需具有較高的準確性,避免產生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資估算與施工圖設計預算、施工按具體工程量結算等資金不匹配的矛盾。
4.2目前,地質災害治理行業財政審核沒有國家行業指導標準,且財審后置,無法對施工提出指導性建議,導致項目最終的財審金額與中標金額不符,嚴重挫傷施工隊伍的工作積極性。
4.3對于建設單位而言,新形勢下要求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相結合,即使EPC項目有效地減少了建設單位參與建設管理的工作強度,但依然對建設單位的業務能力、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龍川EPC項目而言,項目涉及范圍廣、部門多,青苗賠償、土地屬權等民事關系處理復雜,建設單位僅僅是龍川縣自然資源局,已滿足不了區域性EPC項目所要求的支持力度,往往導致項目施工進場受阻,嚴重影響項目的施工進度。
4.4對于參建單位而言,區域性EPC項目點多面廣,且施工工期相較常規的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更為緊張,這不僅要求參建單位對項目所在區域的大環境更為熟知,能及時配合處理各種民事協調問題,加快施工進場速度,而且要求參建單位必須具備超一流的團隊,擁有過硬的技術力量和對項目的整體統籌規劃與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項目的建設任務。此外,龍川EPC項目投資金額較大,為減輕財政壓力,項目采用343模式延期付款,也對參建單位的資金儲備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5.建議
5.1就區域性EPC項目而言,因涉及多個子項目而作為整體打包為具有總承包價的一個總項目。建議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實現EPC總承包項目下局部資金的靈活流動。在總承包價不變的前提下,各治理點之間實現經濟合理與技術先進的最優搭配,并可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調節工程量而不受資金的限制,從而有效解決投資與治理費用不相匹配等矛盾。單個治理工程的EPC模式則不受上述情況影響。
5.2建議根據已有的地質災害治理經驗,盡快制訂屬于地質災害治理行業財政審核的國家行業標準,從而對EPC項目的整體實施起到指導性作用。
5.3建議區域性EPC項目由抽建組成的政府工作領導小組全程統籌,以加速解決治理過程中出現的民事協調及管理問題。
5.4針對EPC項目對承接單位資質及能力的要求,建議EPC項目的承接應選擇具備一定資質和技術力量的事業單位或大型國企,以滿足項目運轉所需的整體統籌規劃與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GB/T 50358-2017,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7.
[2]樊飛軍. EPC工程總承包管理在項目中的應用與探討[J].建筑經濟, 2006, 9(287).
[3]吳蓓.我國發展EPC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蘇建筑, 2008(1): 71-73.
[4]齊寶庫,郭亮亮,白庶,等. EPC模式及其在我國工程建設領域應用探析[J].沈陽建筑大學, 2009(4): 37-38.
[5]尹偉. EPC模式在項目管理中應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2021(2): 48-49.
[6]劉濤.淺析EPC模式下總承包項目管理[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 2021(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