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2011年獲得國家4A級風景區稱號,園區內地質遺跡眾多,本文對園區內各類型地質遺跡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評價,最后對其保護設施和預期經濟效益進行了預測,為其今后合理開發及保護提供指導,希望園區在得到充分開發的同時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關鍵詞: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
1.園區概況
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行政隸屬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地處大別山核心區,面積約75km2。海拔范圍850m~1774m,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m,為大別山最高峰,因形似白馬而得此名。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于2005年9月19日命名。園區集科學價值、美學價值于一體,是典型的以花崗巖地貌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具有很高的地學研究、科普、觀光旅游價值。2011年,國家旅游局批準白馬尖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大別山地質遺跡是漫長的地球演化的結果,是地球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和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各類地質地貌的展示,不僅顯示山川的絢麗和華美,也包含著厚重的科學含義。它是地質科學的極佳載體,更是重要旅游資源,這些地質資源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才能發揮出地質遺產的價值。
大別山山脈橫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大別山最高峰白馬尖,以其地勢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其地位的無可取代性。因此本次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科普中心改建項目的實施,預示引領整個大別山地質地貌研究上一個新臺階,對地質知識科學普及具有大別山脈覆蓋性的戰略意義。地質公園建設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專門的宣傳場所卻很缺乏,此次的科普中心改建項目正好對公園的科學解說系統起到加強和示范作用,既符合地質公園的規劃要求,又承擔起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地學科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三大任務。
2.園區地質形成背景
白馬尖園區地處大別山造山帶的核心部位,位于桐柏—磨子潭深大斷裂南側。燕山中晚期受太平洋板塊活動的影響,園區北東向構造活化,誘發了大規?;◢弾r侵入,過程中表現十分強烈,形成了與園區地形、地貌、地質景觀息息相關的燕山中晚期的巖漿巖體,整個園區皆為燕山中晚期花崗巖所覆蓋。巖漿活動在大別山造山形成、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巖漿巖是大別山造山帶主要的物質組成。燕山中期大別山造山帶腹地發生大規模的巖漿熔融事件,形成了包括白馬尖、天堂寨、銅鑼寨和萬佛山在內的花崗巖體。
區內的巖漿活動經歷了三次侵入:第一次侵入為細粒花崗閃長巖,為包家河巖體,次主峰多云尖屬于此類巖性;第二次侵入為中細粒二長花崗巖,為天河尖巖體,主峰白馬尖以及帽頂山為此類巖性,在園區出露面積大,分布廣,構成了園區的主體,侵入時間為距今1.33億年;第三次為中細粒正長花崗巖侵入,為馬家河巖體,侵入時間為距今1.15億年。此后園區經歷了強烈的隆升—剝蝕過程,上部的花崗巖被剝蝕后,早期侵入的花崗閃長巖露出地表(園區內多以包體、捕虜體形式賦存于二長花崗巖中),形成展現在游客面前的白馬尖花崗巖地貌區。區內絕大部分地質遺跡及地質景觀均分布在花崗巖體內。白馬尖花崗巖體普遍具球狀風化特征,出露地表的巖石常呈球狀體,表面圓滑、光潔。園區內各種類型的脈巖體較為發育,常見有花崗斑巖脈、正長斑巖脈等。
園區是一個以中生代復式花崗巖山岳型地貌為主的地質公園。園區的花崗巖地貌地質遺跡,在大區域演化過程中,為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特質,等級可確定為國家級地質遺跡。
3.園區地質遺跡類型
白馬尖園區內地質遺跡及地質景觀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花崗巖地貌有花崗巖峰叢、怪石、洞室、峽谷等;水文地質遺跡有溪、瀑布、潭、泉、池等;典型的超高壓變質帶的巖石—大別雜巖等,它們是地球內外力長期持續作用的產物。
3.1奇異壯觀的花崗巖峰叢地貌
白馬尖園區的地質主體為燕山中晚期侵入的花崗二長巖,雄偉壯觀的花崗巖群峰鑄就了大別山的脊梁,成為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園區內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的山峰多達數十座。白馬尖花崗巖地貌類型有:峰林、怪石、洞室(圖1)。
3.1.1峰林:白馬尖園區內重巒疊嶂,奇峰連綿,頗為壯觀?;◢弾r峰叢多以錐狀、脊狀、穹狀等地貌形態出現,其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地質因素共同作用結果。
巖石特征條件:不同的巖石類型有不同的結構、構造和不同的礦物成分。粗粒斑狀結構的花崗巖結構松散,抗風化能力較弱,而細粒結構的花崗巖抗風化能力較強,本園區的花崗巖多為細粒結構,故易形成高山峻嶺。
構造條件:巖體內不同的節理類型和節理產狀,在地質引力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峰體形態。若斜節理發育便易形成脊狀峰和錐狀峰;若垂直節理和水平節理發育便易形成穹狀峰、巖臺和柱狀峰等。
水流作用:由于流水的沖刷、侵蝕,易造成巖石沿結構面和裂隙面產生崩塌,是形成花崗巖峰林地貌的又一重要因素。

3.1.2怪石:白馬尖園區內怪石廣布,儀態萬千,妙趣橫生。各具特色的怪石,組成了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其體大到擎天聳地,小到袖珍玲瓏;其形動如“天馬行空”,靜似“閨中處子”。置身于怪石世界,不僅能滿足游客觀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情趣,也可受到科學文化的熏陶。登臨白馬尖的途中,可具觀賞性的怪石就達數十處之多,諸如:一夫關、仙人曬靴、大象石、石筍、神龜探海、石趣園、群龜眺海、小天門、獅子背、蟒蛇吐芯等等,無不形象逼真,令人叫絕。怪石是一種特殊的象形地質體,它是由花崗巖的球形風化特征和巖石中的各類節理經風化、剝蝕、崩塌和流水等地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圖2)。

3.1.3洞室:園區洞室的成因類型多為堆積洞穴和河谷中的流水淘蝕洞穴。堆積洞穴是花崗巖體中發育的節理、裂隙,因強烈的地質構造、風化剝蝕及重力作用,大塊巖石崩塌堆疊而形成洞室;其特點是洞室規模較小,洞口形態各異。流水淘蝕洞穴主要分布在峽谷之中,是由地殼上升、流水下切河床和流水淘蝕作用形成;其特點是洞穴規模小,洞口直徑約1m左右,洞深多在數十厘米至數米,以直洞為主,洞口、洞壁及洞底均光滑圓潤。
3.2瑰麗多彩的自然水景—水文地質遺跡
白馬尖連綿起伏的山峰,高覆蓋率的森林植被,涵養了豐富的水源,遍布各處的自然水景,增添了園區瑰麗的色彩?!吧降盟睿蛏蕉摹?。園區里澗長谷深,常年水流潺潺,這里有白鏈長垂、一落千丈的懸崖瀑布,有異彩紛呈、晶瑩剔透的彩池碧潭,有風光旖旎、谷深水冽的峽谷澗溪。它們的形成,與斷裂、節理、裂隙、差異風化和流水沖刷等地質作用有關。
龍井河瀑布群:展布在龍井河上中游,巖性為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多為斷層型瀑布,分布4個較大的瀑布,龍井潭瀑布,落差達50m左右,寬度達10m左右;龍王樽瀑布,落差達40m,寬近8m,形似半個酒杯而得名;神龍手瀑布,落差達40m,寬近8m;龍門跳瀑布,落差達70m,寬近8m。
3.3古老而復雜的大別雜巖
大別雜巖的最大地質年齡可達26.6億年。在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歷史中,各期構造運動均在大別雜巖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跡。在園區北部出露的大別雜巖為晉寧期的變形變質侵入體,其地質年齡為距今約8億年~6億年,巖性為二長花崗片麻巖及英云閃長片麻巖。條帶狀的片麻巖,經變質作用后淺色礦物和暗色礦物分別相聚,形成黑白相間的條帶;受后期構造作用影響,巖層強烈變形,揉折盤旋,異彩紛呈,形成了奇特而又復雜的地貌景觀。
3.4其他自然與人文景觀
白馬尖植被茂密,林海茫茫,滿目蒼翠,氣象萬千。白馬尖奇松、珍奇植物甚多,均生長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峰之巔、壑之旁、崖之間,極富個性,品位甚高。游客可以看到:諸如形似同胞弟兄緊緊相依的同胞松、形似一位晨練太極老人的大別山主峰代表松、似孔雀展翅飛的孔雀松、矗立于南天門南坡形似酒樽的杯松、如鳳凰離地起飛向著東南的奇松丹鳳朝陽、樹干上生長出許多“苞塊”的黃山松、形狀如鳥稱為百鳥松等等。
在海拔1500m以上的峰之巔,地勢陡峭,奇松云集,樹姿獨特,形成風格各異的奇松走廊。國家三級保護樹種,大別山特有的、樹齡在一千年以上的都枝杜鵑、黃山櫟,堅果卵形,耐瘠薄土壤,山毛櫸等落葉喬木抗風耐寒能力強,分布于海拔1200m~1700m,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食用價值(圖3)。

4.園區保護設施的建設
為了使園區地質遺跡及人文景觀得到充分開發的同時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園區將原會議中心改建為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科普中心,該科普中心利用地形條件,依山坡而建,兩面臨水,與周圍環境和諧;總高10.80m,總建筑面積2576.00m2;基礎為獨立柱形式,坐落于堅硬的花崗二長巖上。建成后的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科普中心將包括:多媒體科教廳、全景沙盤廳、標本展示廳、專業教研室。由其共同承擔起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地學科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三大任務。
5.預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地質遺跡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從思想上引導當地居民社會觀念的更新,推動園區及周邊社會的發展,提高人員素質;二是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三是增強人們保護地質遺跡意識,更好地保護地質遺跡景觀,促進生態環境建設進程和人文與自然協調發展,尤其對青少年可起到游玩中寓教于樂的作用,激發地質知識興趣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四是項目工作成果必將推動本區的地質科研工作,白馬尖園區今后不僅作為旅游勝地,也將成為地學研究的重要專業場所,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其他產業發展,擴大對外經濟交流,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2013年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旅游收入為一千多萬元,為霍山縣作為大別山區第一個摘掉貧困縣帽子做出巨大貢獻。項目建成后,旅游收入將會呈幾何式增長,使園區及其附近居民的生產、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又為下一步地質遺跡保護工作提供了經濟基礎,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參考文獻:
[1]郝淑波,謝小平,等.國家地質公園地質景觀特點與旅游開發研討——以射洪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為例[J]. 2009, 25(4): 381-384.
[2]李麗萍.淺析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地質公園的開發與保護[J]. 2002, 20(4): 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