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近些年不斷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對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導致生態系統被破壞,地質災害頻發。在過去幾十年內,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接近國家財政收入的20%,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強地質災害的調研,以期對地質災害進行風險管理。在地質災害風險管理過程中,需要對地質災害進行風險評估,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以此來準確地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
關鍵詞:地質災害評估;內容方法;發展趨勢
引言
地質災害是在人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下形成的,一般情況下會對社會穩定、和諧和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相關部門將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定義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地質災害評估需要分析一個地區的地質條件、自然水文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規律。地質災害評估可以對地質災害進行風險管理,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因此需要分析地質災害評估內容及方法,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1.地質災害的認知和定義
地質災害是由于自然或者人為干預導致地質作用,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國際地質災害管理組織將地質災害分為12類48種,12類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城市地質災害、地殼活動地質災害、海洋地質災害、地面變形地質災害、水源枯竭地質災害、土地退化地質災害、海岸帶地質災害、地面變形地質災害、特殊巖土地質災害、河湖水庫地質災害、礦山或者地下工程地質災害、水土污染地質災害。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往往伴隨一定的預兆,例如水位突變、土體出現隆起裂縫現象、井水水位改變,或者出現熱氣水泡、螞蟻搬家、蛇鼠出洞等等;但是,不是所有的地質災害都會出現這些異常現象,需要科學地進行分析,當出現一些現象時謹慎應對[1]。
2.地質災害評估的指標
現階段地質災害評估逐漸將危險性和易損性一體化,并借助GIS技術來對指定地區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和風險研究。近些年我國地質災害評估不斷發展,在地震泥石流以及山體滑坡方面都逐漸形成完善的地質災害評估體系,且地質災害評估項目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很多時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是針對單一種類的地質災害進行評估,整體性不強,且對于GIS評估反饋的結果和數據沒有進行充分研究,在地質災害發生規律和成因影響上的研究相對不夠系統。地質災害評估主要分為3個方面,分別是: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不同的地質災害引發條件不同,需要迅速快捷地對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和危險性評價,并不要求精度。
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誘發條件較多。地質條件、水文、氣候、地貌、人類活動、植被覆蓋、地質災害歷史規模頻率都會對地質產生一定的影響。將這些因素進行梳理整合和劃分,主要分為3種地質災害誘發因子,分別是:穩定性因子、歷史活動因子和誘發因子。對這3種因子進行定量定性,進而得出3個地質災害評估指標;同時參照地質災害文獻進行對照,將不同分值的指標進行等級劃分。地質災害通過科學的評分規則來對3種誘發因子進行計算,并采取對比法對權重進行分析,通過權重分析可以得出:穩定性因子占據的權重最大,而歷史災害活動因子占據的比重最小。最終將地質災害風險進行災變等級劃分,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3個等級;高風險的指標在2≤R≤3之間,而中等風險則是1.67≤R≤2,低等風險則是R≤1。
3.地質災害的等級劃分
地質災害根據受災群體和災害體進行劃分,一般分為災變等級和災度等級。災變等級上述已經介紹過,而災度等級較為直接。通過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以及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進行分級,一般分為微災、小災、中災、大災、巨災5個等級。這其中的等級劃分較為簡單,具體可見表1《自然災害災度等級劃分》[2]。
地質災害的災度等級可以直接反映出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程度,例如山洪、臺風、地震、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很明顯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地質災害災度劃分可以有效了解受災程度和經濟損失程度。

4.地質災害評估的內容及要求
不同區域的地質災害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對不同區域的地質災害評估內容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是人們常遇見的問題,主要分為主觀客觀兩種地質災害評估流派;也有部分地質災害學者認為,風險評估不僅僅是風險,也包括盈利不確定性。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評估內容分為以下4點:
4.1地質災害模型
地質災害模型,需要對指定區域的指定時間內,特定強度地質災害事件發生的概率或者重現性持續分析,捕捉地質災害超概率信息,并分析地質災害強度和頻率之間存在的關系。例如,最顯著的廣東水土流失問題。廣東由于很多地區植被覆蓋率較低且土質較為疏散,很多風化的碎屑巖以及混合巖形成丘陵地帶;且廣東地區的降水量較大,在粵北的始興到南雄地段、湛江市的三嶺山以及粵東的紫金到梅縣,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廣東每年水土流失面積超過8000km2,接近廣東陸地面積的5%。僅僅紫金、梅縣一帶就有超3000km2的水土流失面積,湛江市數百平方公里存在土體易崩解現象,很容易發生坍塌或者滑坡。因此,需要積極構建地質災害模型,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降低滑坡坍塌的風險[3]。
4.2地質災害抗災性能模型
地質災害抗災性能模型,需要對相關區域進行分析,確定可能受災的區域和該區域內的建筑設施設備,以及人口經濟發展等數據。
4.3地質災害風險價值模型和風險損失預算
構建地質災害的價值模型,來明確地質災害風險區域的承災價值,并對該區域的價值進行分析和估算。
4.4地質災害風險等級劃分
根據地質災害風險區域的損失,進行受災等級劃分;在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基礎上,分析是否存在不同的風險。
在對地質災害評估的過程中,需要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一般對地質災害損失評估,需要構建地質災害損失評估指標,或者對地質災害損失進行定量評估。地質災害損失評估中存在“災度”概念,通過模糊模式識別理論來進行地質災害即被判定,或者對自然災害不同災情進行比對的方法來對地質災害損失進行評估。其次,還需要對地質災害的生態環境進行評估。根據災害的表現和形成原因進行分類,主要將地質災害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突發性地質災害,例如地震山體滑坡;累積引發過程性災難,例如水土流失河流改道等等;累積過程引發的漸發性災難,例如河道淤堵等現象。這3種地質災害表現形式不同,前兩種往往伴隨一定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第3種主要表現在生態環境的破壞。
5.地質災害評估程序及方法
5.1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法
地質災害需要保證較低的資源和成本投入來獲取相關基礎數據和資料,并對捕捉到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評價。一般情況下,除了沿用傳統的查找相關資料外,還需要積極結合現代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來提升信息獲取的效率和質量,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豐富性。例如,通過GIS技術和InSAR技術可以迅速分析指定區域的地質環境,并利用信息化網絡技術進行圖片獲取。對指定區域的地質條件和潛在風險進行分析,進而保證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的效率和質量。
5.2地質災害室內分析法
地質災害的室內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進行。通過捕捉到的數據資料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分析,并科學地對地質災害區域進行還原分析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一般地質災害室內分析,采用歷史分析和地質類比方法進行。根據不同的地質環境和評估條件,還可以采用綜合判別法來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評估。在預測評估時,會采用多因素分析法。一般地質災害的評估,很少會投入實物,且工作性質主要在于解決問題并制訂措施。因此,需要采用定量計算來對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判斷其穩定性和易發性。一般在室內地質災害分析過程中,需要利用較多的評估方法,例如信息疊加、因素判別、層次分析以及模糊數學等方法;但是地質災害的研究評估指定性較強,這導致室內分析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5.3地質災害級別評估及范圍確定
地質災害的等級劃分,相對繁瑣復雜且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在劃分過程中,需要明確評估級別,并對地質災害類別進行區分,綜合分析地質災害并進行評估。同時,需要明確地質災害對建設項目較為重要。很多基礎建設和市政工程都存在分類不清晰明確的現象,這對于等級劃分有著嚴重的影響;一些特殊性質的建筑需要格外注意,例如火車站、化工廠、加油站等等,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針對這種特殊性質的建筑需要格外注意。在進行地質災害評估時,不僅僅要分析建筑規模和投資多少,還需要考慮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后會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程度。
5.4地質環境劃分
地質環境直接關系到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通過分析地質環境可以有效得出地質災害隱患和等級。在進行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劃分過程中,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著手,分別是地質環境復雜類型劃分和地質環境水文條件確定;而水文條件不僅僅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通排放,還涉及水體水質以及流速流量是否會造成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現象,需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與水文因素的關系。指定區域內的氣象水文條件是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評估過程中認真分析,保證評估不存在盲點,整體評估科學合理。
6.地質災害評估發展趨勢
地質災害未來需要針對建設區域的地質條件和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思維和發展性眼光,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并通過指標進行評估。在劃分過程中逐漸對地質災害評估進行延伸,上升到防治難度和危險等級等諸多方面,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和地質災害預案。利用BIM技術,逐漸對諸多特殊區域進行全過程動態監控和模擬還原,提升地質災害評估的實用性和利用率。
7.結語
現階段地質災害頻發,對人民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需要從地質災害的評估內容、評估要求以及評估方法著手分析,對地質災害的災度進行劃分,進而更好地利用地質災害評估信息,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易曉莉.地質災害評估的內容方法及其發展趨勢[J].內蒙古煤炭經濟, 2020(20): 181-182.
[2]劉海.地質災害評估的內容方法及發展趨勢研究[J].山西建筑, 2018, 44(12): 74-75.
[3]張吉波.地質災害評估的內容方法及發展趨勢[J].世界有色金屬, 2016(18):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