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保證礦山的開采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其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以及開展土地資源的修復工作,越發受到人們關注。一旦無法很好地處理這些廢棄礦山,往往會對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分析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方法,以此為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研究參考。
關鍵詞:廢棄礦山;環境治理;水環境;土地資源
引言
礦山行業一直都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推動力。礦山資源開發,可以為人們提供各種日常生產建設所需要的能源物資,因此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完成了礦山的開采之后,一旦沒有對廢棄礦山做好治理工作,就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也不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建設理念。
1.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在礦山開發以及礦產資源開采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機械設備或者人工的方式,開采各種有價值的天然礦物資源。近些年的礦區開采技術,基本上可以分為露天開采、地下開采這兩種方式。但是,近年來伴隨著廢棄礦山數量的不斷提升,使得礦山在生命末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安全性隱患,進而導致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對水土資源的污染。在一些破壞嚴重的區域當中,也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穩定性造成嚴重的影響。這樣的問題出現,就需要格外地重視廢棄礦山的治理工作,依據廢棄礦山周圍地質環境,做好土地資源的修復工作[1]。圖1為某廢棄礦山附近環境。

2.礦山治理工作的價值
現階段,對于礦山礦體的開發工作而言,采用露天開采模式或地下開采模式,主要是受境界剝采比的具體數值來決定的。一般情況下,在境界剝采比較小的時候,或者與經濟合理剝采比相同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露天開采的方式,反之則需要采用地下開采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全面保障對其深度界線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充分保障深度合理,可以滿足相應的經濟效益。其次,一旦開采深度的投入與經濟收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就需要使用露天開采的方式[2]。
基于不同的地域氣候條件,西北區域由于氣候較為干燥,使得常年降水量不足,這使得環境的植被覆蓋率比較低,總體綠化水平不足,且該區域中的土壤自我恢復能力不足。因此,這樣的區域就成為廢棄礦山在進行土壤恢復,以及水資源治理的關鍵環節。基于地質構造的條件進行分析,在我國西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由于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就使得這些地區在廢棄礦山的治理工作中,往往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態修復,同時也需要有針對性地處理地質環境[3]。
3.露天開采礦山治理模式
本部分主要對于露天開采礦山的工程項目治理進行總結。本項目中,礦山呈現出建礦快、產量大、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特征。這樣的礦體,基本上都呈現出埋藏比較淺,同時在資源方面利用得十分充足,并且回采率相應的也比較高。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其缺點也十分明顯,即在開采過程中往往需要剝離大量的巖土層,因此就會導致現場出現大量的廢棄巖石。甚至在一些埋藏深度較深的區域當中,經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機械設備,以此造成成本的增加[4]。
3.1土地資源表層被破壞
現階段所建設的露天開采礦山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往往會對當地的土層造成直接的結構性破壞,特別是針對地形地貌景觀,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其次,除了會對當地的山體植被造成影響,也相應地會對其地理景觀造成一定的破壞,就會形成山體的“斑禿”問題。在露天開采過程中,往往技術難度不高,因此就成為中小企業所采用的主要開采模式。同時,由于一些企業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導致在一些開采的過程中,使用的開采技術較為落后,進而對地質環境造成了更大的損害。
3.2水環境污染嚴重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中小型的礦場采用的技術比較落后,同時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這樣就會導致露天礦山開采中,出現大量的有害氣體、礦渣、尾礦以及粉塵,會直接對周邊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這些有害物質在進入到水體環境之后,就會對周邊區域,甚至周邊省份帶來較為嚴重的水體污染。這些污染物直接導致了景觀以及植被的破壞。特別是對于露天礦而言,由于開采排放以及淋溶水的出現,都會對地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污水當中還存在著大量的重金屬,因此就會導致嚴重污染地下水,對未來的環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3.3治理措施
當下,在絕大多數的建設單位完成了礦山的開采之后,都需要全面地提升治理的能力與力度,特別是在礦山對周邊環境已造成嚴重破壞的情形下,更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同時,還需明確未來發展的具體進程,這樣才可以更加全面地保障未來的礦山治理工作,進而全面提升工程治理模式的開展,進一步把生態治理工作落到實處。
首先,需要在治理的過程中,在礦山范圍內搭建網格固土設施,主要使用金屬質或者粗麻質的材料,以此構建出穩定性較高的覆蓋層。這樣的覆蓋層,可以起到避免表層巖石風化脫落的問題出現。還需要利用三維網、金屬網、單層合成材料網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覆蓋層。其次,還可以使用澆筑混凝土的方式,使其表面形成固土層。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形成較為堅固的基礎設施,進而有效地避免出現坍塌、泥石流等災害。其次,在治理露天開采廢棄礦山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針對性的治理,同時注意保障對邊坡的穩定性和保護性的針對性處理。
在露天開采礦山廢棄之后,往往會形成一個較大的凹陷盆地。這是由于在完成開采之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理,由此經過長期暴露之后,因受到風塵方面的影響,出現表層黏土附著,這樣的土層滲透性比較低。因此,在對其進行廢棄礦山治理過程中,就要從生態治理的角度入手。當下比較常見的治理手段,首先是對其礦體周圍的巖性進行全面分析,同時對于一些局部的透水、進行水密性的加固處理,并在之后進行適當蓄水處理。這樣處理之后,可使礦山周圍生態環境得到良好的治理。其次,還可在處理的過程中,進行深水養殖產業的規劃,以此營造出當地的養殖經濟。在治理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對礦山周圍生態的系統性修復,還需要與周邊環境進行全面的協調發展,兼顧經濟性并實現全面的返修整理工作。在這樣的治理過程中,還應加強與文旅產業之間的結合,以此實現廢棄礦山的全面改造。治理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有機質噴灑,或者進行微生物調節的方式,實現生態的全面改造處理,進一步恢復土壤的地力。
4.地下開采礦山治理模式分析
4.1生態環境影響
采用地下開采礦產的過程中,經常會造成區域內出現的水資源破壞問題,最嚴重的就是對其內部的含水層造成結構性的破壞,由此導致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情況。在過去礦山的開采中,經常會由于開采過程中的問題,對當地資源鏈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造成破壞(圖2)。

4.2誘發地質災害
地下開采礦山的過程中,因開采方式較為獨特,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特別是在開采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地質災害。其中,在采空區出現變形之后,也會導致地面形成大面積塌陷,或者出現地裂縫的問題。伴隨著雨水的入侵,使得長期發展過程中,造成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問題。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會導致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損害。
4.3治理措施
為保障有針對性地處理好地下開采礦山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損害問題,就要采用針對性的土壤修復治理技術,或者使用綜合治理模式。這是由于地下開采的過程中,往往會對環境造成直接的破壞。這樣的破壞出現之后,也會導致在實際開采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破壞。特別是在出現一些嚴重的不可逆破壞之后,往往需要采用巖基堆砌的方式,對其實現巖體的修復。對于巖石的性質而言,由于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就要對周圍環境進行全面的分析以及闡述。在地下開采過程中,應對礦山進行有針對性的開采分析,同時也應對一些采空區進行合理地填充。
例如,對某礦山的治理,就使用了土壤修復治理技術,力圖全面修復當地的植被生態系統。首先,在進行土壤能力修復時,從客土搬運壓實處理,并混入大量的有機質組分,全面提升微生物群,以此全面提升土壤的養分。同時,還需要充分保障在未來的治理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混入人造土壤,使之形成于生態微循環系統當中。通過這樣的治理,可以逐漸促使土壤系統的恢復。在植被生態系統完成了修復之后,才可以保障在日后的治理工作開展中、為各種生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并全面提升該礦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其次,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地下開采廢棄礦山的治理需求,保障廢棄礦山在治理的過程中能夠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在未來的治理過程中,全面挖掘礦山的內在價值,進行針對性地、全面系統地治理,以此保障未來治理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
綜上所述,伴隨著人們對于能源物質需求的提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廢棄礦山,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因此就需要在未來的治理工作中,針對不同開采類型的廢棄礦山,進行針對性的治理,以此逐漸修復開采作業區域原本的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劉都義,魏慧,勞麗燕,等.深圳市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影響評價[J].中國礦業, 2021, 30(1): 74-79.
[2]郭黨生.京北地區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探討[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 2021, 4(3): 59-61+73.
[3]劉云,熊立,吳雨夫,等.江西省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查與分析[J].江西科學, 2021, 39(3): 483-489.
[4]程素珍,張怡婧,顏東旭,等.濟南市鋼城區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 2021, 27(10): 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