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山體滑坡穩定性分析展開全面研究,結合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杉樹鎮縣核桃坪滑坡群展開監測和分析,該滑坡群由兩處滑坡點HP1和HP2組成。結合山體滑坡的自然地理情況和地形植被情況,繪制地形圖以及得出相應的控制點成果。通過監測網的布設對滑坡監測等級進行確認。使用先進的監測儀器和監測的方法,全面提高山體滑坡穩定性監測數據的精確度,最終得出山體滑坡穩定性監測工作結果,提高該地區地質結構的監測工作效果,避免受到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的影響,保證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山體滑坡;穩定性;監測;安全
在本次研究工作當中,對印江縣1處滑坡群2處滑坡點HP1、HP2展開了分析和研究。HP1發育在斜坡的中上部位置,處于兩山及中間的鞍部位置,村民集中居住在當地區與上部大約為400m的位置;滑坡范圍為原地形條件滑坡后部到山頂部,為陡斜坡結構;局部位置為陡崖結構滑坡所處的斜坡段,坡度范圍在15°~30°之間。該地區曾經在2014年,由于受到持續性強降雨天氣的影響,造成部分山體結構下滑形成滑坡體,給該區域村莊的部分地段造成了嚴重的損毀,堵塞了公路交通。HP2發育在斜坡的中部位置,村民居住比較集中;該段地形條件的坡度相對較緩,坡度大小范圍在10°~20°之間。由于滑坡體結構屬于非均勻下滑狀態,形成居民地后部公路產生多處裂縫現象,局部產生下沉。2處滑坡點部分居民住房墻體和地面產生裂縫,如果產生嚴重的地質滑坡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對此需要對該區域滑坡體展開穩定性分析和監測,有效預防地質滑坡所產生的影響。
1.山體滑坡穩定性分析和監測工作目標與工作量
通過對該地區滑坡體的地表位移情況、地面沉降以及地表裂縫變化量展開針對性監測,從中得到滑坡體的整體發展和變化趨勢,有效判斷滑坡體結構的整體穩定性狀態并且進行實時性上報。充分保證滑坡體在治理工作過程中,保障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所得到的穩定性分析結果和防治工作效果,將會為后續滑坡治理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
工作單位在正式進入到監測區域之后,設置監測基準網并且對HP1滑坡體監測點位進行實時性監測,對周圍區域的地表裂縫展開第1期數據收集和分析,并且后續開始對HP2滑坡體展開第1期數據監測與收集。監測嚴格依照山體滑坡監測工作方案實施。在本次監測工作當中,針對HP1滑坡共計監測37期,對HP2滑坡共計監測34期,同時設置11個抗滑樁監測點位。在工程試運行期完成之后,對HP1共計觀測55期,HB2共計觀測52期,抗滑樁共計觀測18期數據。本次監測的主要內容,是針對滑坡體上邊緣位置地表裂縫的變化情況、滑坡體位移情況、沉降變化情況,以及抗滑樁施工完成之后,試運行期的平移沉降變化情況。針對本次監測工作項目特性,采用的是GPS控制測量方法,在邊坡體和周邊住宅樓位置,設置相應的觀測點位,并且使用全站儀設備對觀測點展開周期性觀測和分析,通過對所獲取的數據信息展開針對性處理,有效判斷該區域滑坡體的整體穩定性狀況。
2.監測區域地質滑坡構成特點
HP1滑坡中心點,位置距離居民住房區域大約450m,滑坡形態類似于椅子狀,滑坡下邊緣窄小,上邊緣比較寬闊,主滑向方位角為62°,滑坡體的總長度大約為220m,寬度范圍在110m~1240m之間,滑坡的平均寬度為180m,厚度范圍在2m~18m之間,滑坡規模量大約為48×104m3,屬于中型牽引式地質滑坡結構。HP2滑坡體表面呈長舌狀態,滑坡主滑方向方位角為40°,滑坡體總長度為205m,滑坡平均寬度為110m,滑坡厚度范圍在2m~16m之間,滑坡規模大約為25×104m3,屬于中型牽引式土質自然滑坡結構[2]。
設計工作單位對控制點成果信息數據進行了收集和分析,為滑坡治理工程規劃設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如表1所示。盡管等級相對偏低但是通過工作人員使用GPS重新進行觀測,經過平差計算和實地驗證之后,該數據信息可以滿足病情監測工作的基本要求,可以作為滑坡變形監測的起算點。

通過地形圖收集工作,為滑坡治理工程規劃測繪的1∶1000地形圖設計工作打下重要基礎。經過實地勘測和檢驗工作之后,可以有效滿足滑坡監測設計工作的精度要求,可將其作為變形監測工作設計底圖。
3.山體滑坡監測工作開展情況
3.1監測網的設置
為有效保證所有滑坡監測工作的統一性,提高滑坡監測數據精確度,本次監測工作中采用的是由整體到局部的監測工作原則。首先設置出統一的監測控制網絡,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布設相應的監測點位。因為HP1和HP2屬于兩個相對獨立的滑坡體結構,HP1和HP2之間的間距大約為450m。通過使用分群布網的設計工作方法,分別在HP1和HP2附近設置出2個基準點位以及1個對應的檢查點位,形成獨立結構的三角監測網,其中共計包含6個點所構成的基準網[3]。
3.2滑坡監測等級確認
根據本次監測滑坡地形結構的構成特點,對滑坡周邊的地形條件、地物條件、植被分布特點、滑坡規模等級等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單位內部的工作人員、設備構成情況,將滑坡監測等級設定為IV級,點位誤差范圍如表2所示:

在本次變形監測工作當中,使用的是徠卡儀器設備。測角精度在±0.5,測距精度范圍在±0.6mm+1ppm,可以有效滿足4等變形監測數據精度的相關要求。監測工作方法使用的是坐標高程測量法。
3.3坐標聯測
為保證與滑坡治理規劃設計地形圖的坐標以及高層系統保持相同,展開了坐標高程聯測工作,從中收集GPS點位數據。通過使用GPS接收機設備對各個不同的高程監測點位進行了分析。其中,最弱點點位當中誤差大小為±2.7mm,最弱邊相對邊長誤差大小為1/58347,平面精度可以達到標準的精度控制工作。要求最弱點位的高程誤差大小為±8mm,高程精度達不到設計工作要求[4]。通過使用全站儀和1個基準點作為起算基準點位,對其進行對象觀測,最后進行平差結算;實地驗證達到精度處理要求之后,將其作為高程計算數據。基準點測量精度如表3所示:

3.4滑坡變形監測
變形監測工作使用的是高精度的全站儀設備,通過使用方向觀測法進行觀測,最后通過平差可以有效計算出各個坐標點的相關數據信息。在具體的變形監測工作當中,工作基準點在上架儀器設備上進行操作。通過使用基準點進行定向處理,同時使用另外一個監測點位檢查定向數據,觀察滑坡體結構HP2上的變形監測點情況,有效完成一次監測工作。
4.山體滑坡穩定性監測結果分析
在整個監測周期內,對各監測點位的滑移量沉降量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其中,滑坡體HP1存在3處監測點位的位移量變化相對較大,主要是因為受到削方區域施工及其降雨因素的影響,在進入到試運行期之后前期仍然存在比較緩慢的移動情況,并且后續逐漸處于穩定狀態,說明抗滑樁對滑坡體起到了明顯的抗滑效果?;麦wHP2除了1處監測點位移量變化較小之外,其余的兩個監測點位的位移量變化相對較大,主要是受到降雨、工程施工以及地下水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干擾,說明滑坡HP2在監測工作期間結構穩定性有所不足,存在一定的滑動情況,但是并沒有完全超過監測工作的預警值大小,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變形量逐漸降低,滑坡體結構區域穩定性提高,說明抗滑樁對于滑坡體結構HP2也起到了良好的抗滑作用效果[5]。
5.結語
通過對本次滑坡治理工程項目變形監測分析工作,有效掌握了滑坡體HP1和HP2的變形情況,為整個工程施工及保證周圍區域的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必要的參數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可能,李斌,等.某隧道洞口段斜穿復合型滑坡體的綜合治理及評價[J].公路交通科技, 2020, 37(5): 100-107.
[2]鄭光,許強,劉秀偉,等. 2019年7月23日貴州水城縣雞場鎮滑坡—碎屑流特征與成因機理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 2020, 28(3): 541-556.
[3]郭瑞,李素敏,等.基于SBAS-InSAR的礦區采空區潛在滑坡綜合識別方法[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9, 21(7): 1109-1120.
[4]許強,董秀軍,李為樂,等.基于天—空—地一體化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9, 44(7): 957-966.
[5]鄭光,許強,巨袁臻,等. 2017年8月28日貴州納雍縣張家灣鎮普灑村崩塌特征與成因機理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 2018, 26(1): 2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