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或“經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指華夏民族歷史上影響最普遍、最久遠、最深厚,因而也最重要的那些原創性文獻;經典精神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根基、民族精神的源泉、倫理道德的尺度和國民性格的內核。“大數據”時代,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樣態、思維過程被抽象成一串串冰冷的數字,人的知識體系日益被數字化、碎片化,不知不覺遠離了智慧的源泉——經典與經典精神。為增進國人文化自信,迫切需要閱讀經典和經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經典;經典精神;經典閱讀;國學教育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老子哲學與先秦道論研究》(編號:20AZX009)
一、引言
近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都市化進程而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把人們帶進一種快節奏、強競爭、功利化、高效率、低情感的生活方式或社會環境,人們普遍地被裹挾在經濟、科技、物質化的時空關系中,越來越遠離了自然,遠離了本真的生活。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本真生命不斷地被遮蔽、被肢解、被概念化,導致人的生命存在不斷喪失其內在性尺度,成為工具、技術、物質、體制的附屬品,即西方學者馬爾庫塞在其《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中所描述的“單向度的社會”和“單向度的人”。今天人們已別無選擇地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樣態乃至思維過程更是不斷地被抽象成為一串串冰冷的數字。人們的生活日益被“數字化”“工具化”,被無所不在的網絡技術所控制,仿佛成為一種喪失了個性的干扁符號。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自然陶冶和人文化成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真善圓融的“性智”“德慧”日益被“工具主義”打成碎片,喪失生命本體依托的“智慧”變成平面化、實用化、碎片化的“工具元素”,于是“快餐文化”“心靈雞湯”“應景之文”無處不在,遮蔽了“低頭族”的視線,人們不知不覺遠離了智慧的源泉——經典與經典精神。其直接后果是現代人的精神靈性空乏,生命意志困頓,創造活力不足。為增進國人的文化自信,迫切需要國學教育、經典閱讀和經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二、什么是經典
面對一個遠離了經典的時代,人們不禁會問:什么是經典?人們為什么需要經典?怎樣閱讀經典?對此,我們思想文化戰線的理論工作者不能不冷靜地反思并給予回答。《尚書·多士》載:“惟殷先民,有冊有典。”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典籍。在中國傳統文化或近代以來成為專用語匯的“國學”語境中的“經”,狹義上專指儒家所尊奉的那幾部典籍,諸如《詩》《書》《禮》《樂》《易》《春秋》所謂“六經”,《莊子·天下》篇云:“《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這是最早對儒家經典要義的概括。漢唐時期“六經”經過調整、添加、擴充而成的《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部典籍,尊稱“十三經”,由此奠定了儒家經學的教化體制與思想體系。依儒家經學傳統,“經”謂常道,亦即《易經》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圣人之言,其中蘊涵著古今通用的真理。承載這種常道的典冊,方可以尊稱為“經”或“經典”,研究這些典冊的家法學問稱作“經學”。可見,“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專指在華夏民族歷史上影響最普遍、最久遠、最深厚,因而也最重要的那幾部原創性的文獻和學問。經典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經典所原創、蘊涵、承載的“經典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和我們華族國家思想文化的根基、民族精神的源泉、倫理道德的尺度和國民性格的內核。人們常說,人類先民在世界各地都創造了古老的文明,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莫過于對現有文明影響最大的“四大文明古國”,那就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我國的古老文明。這四大文明古國都曾擁有輝煌的歷史,但是隨著歷史變遷、民族征戰,四大文明古國中其他三個都相繼破滅,只有我們中華大地上的人種沒有變化,文明和歷史沒有斷絕,歷盡艱難卻又萬古一系留存了下來。究其原因,人們可以歸結為地理環境的原因,說我們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像一個山海環抱的四合院不同于其他三個文明古國,我們自古是農業立國、農業文明較之于其他商業文明、航海文明具有更多更大的穩定性;也可以歸結為從堯、舜、禹歷經夏、商、周到秦皇漢武所積淀而成的華夏民族崇尚大一統的民族特性;還可以歸結為中國文化“協和萬邦”的包容性。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有數次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朝代,但是不管是五代十國,還是元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后來都被漢族所同化。就是最后一個滿清王朝,總想要同化漢人,最后還是失敗了,反而被漢文化所同化。這種歸因途徑沒有問題,但是需要點明的一點是,正是這種地理環境、生存方式所模塑的先民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智慧,所陶冶、孕育的先民追求和諧、崇尚一統的民族性格和海納百川、包容同化的文化特性,這一切都保留在上述經典中并依靠這些經典而傳承至今,它正是我們所說的“經典精神”。說到此處,我們有足夠的理由這樣說:經典和經典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久不衰的生命之“根”、中華文明永不熄滅的精神之“魂”,更是我們民族偉大復興和文化自信的“元氣”和“底氣”。
三、儒道互補
中華經典文化自古是一個多元要素和合體。說了狹義的“經典”或儒學的“經”,對于界定我們的國學經典還不夠完整。在儒學經典、經典精神的主流意識或核心價值觀念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與之同根并生“和而不同”的非儒家諸子經典系統,諸如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學派的經典與學脈源流。歷史地看,夏、商、周先后鼎革損益的三代文明原屬于“王官之學”,文、武、周公繼承揚棄夏商文明而建立的平治天下的“圣王之道”集中在一點上,便是“禮”。西周禮樂文化的衰弊是東周(春秋時代)興起的孔子儒學的直接源頭,也是其他諸子思想的歷史前提、理論淵源。從西周到東周,上古社會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發生了一次革命性變革。其他諸家暫且不論,這里注重從“儒道互補”的視角扼要述說儒道兩家的鼻祖孔子與老子思想的關系。
“禮”的衰敝是西周“王官之學”轉向春秋諸子學“百家爭鳴”的關鍵。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儒、道兩家做出了不同的反應,這從孔子向老子問禮及老子的不同態度可以清晰覺察出來。《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a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它透露出孔、老的思想分野。從《論語》和其他儒家文獻來看,孔子一再訴說“克己復禮為仁”“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久矣夫,吾不復夢見周公”,表明孔子對西周“禮”政治模式和禮樂文明是夢寐以求的,他對魯國三家大夫的“僭越禮制”行為常表現出極度的反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仁、禮、孝、尊尊、親親、正名、德治)與這種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據此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在思想上選擇了一條援“禮”入“仁”、以“仁”釋“禮”的文化改良主義。老子與孔子的文化立場不同,集中到一點,即對孔子所問的“禮”已經失去熱情。《老子》第三十八章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以史官的眼光敏銳洞察出昔日文、武、周公創立并維系的“德禮”制度與文化體系,如今已難以收束維持,其人與事已經失去了歷史存在的合理性。他奉勸孔子,與其一廂情愿地勉力而為,不如做個隱者更合時宜。孔子作為剛剛經歷“王官之學”蛻變走向民間開辦教育的“儒”,站在積極有為的立場上觀察世界,以“有”或“肯定”的眼光審視禮樂、倫理、德治、王道的價值和前景,面向世人傳布成德立人的“仁學”,使昔日隆盛的“德禮”制度、文化、社會秩序得以改良延續。老子作為周朝末年的一位深諳天道人事的“史官”或哲學家,站在“隱”的立場上觀察世界、反思歷史,以“無”或懷疑的眼光追問宇宙的本原、政治的奧秘、歷史與文明背后的真相,其哲學要義是對最高權力者(“候王”)訴說有無相生、禍福相依、善惡美丑轉化的玄機和“道寧天下”之真諦。
簡言之,孔子奠定了儒家經典精神“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倫主義文化路向;老子另辟蹊徑,開啟了“道”“自然”“無為”“貴雌”“守柔”“返真”“歸樸”“圣人不積”的道家經典精神及“道寧天下”的自然主義文化路向。這兩條文化路向著眼點上存在著差異,但深層結構功能上更存在著互補。儒道互補,人倫(仁)與自然(道)表里交融,善與真、處與隱相輔相成,滲透于中國古代政治、倫理、教育、民俗的方方面面,使中國文化凝結并呈現出一種超穩定的結構與功能。
四、經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最后,就如何學習經典、領會經典精神的方法談點個人的體會。閱讀經典,首先要選擇那些權威性的經典文獻讀本。時下網上流傳陳來教授為中華書局《中華的智慧》一書整理了一個中國哲學經典書目,我認為作為國學經典閱讀讀本也非常合適,有助于讀者更加方便研讀并領會經典精神。諸如: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任繼愈譯注《老子全譯》(巴蜀書社)、[清]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清]孫詒讓撰《墨子間詁》、[清]焦循撰《孟子正義》、[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清]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陳榮捷箸《近思錄詳注析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未注明出版社的均為中華書局出版。)當然,傳世經典、注疏及現代學術名著不可能一一列舉,譬如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等也很經典。這個書單列舉的經典和著作都是當時和后世學術界公認的學術名作,其學術淵源深厚、學術觀點純正、治學方法嚴謹,對于研習經典文本、把握經典精髓十分有益。
其次,研讀經典文獻,要心存敬畏,一絲不茍,耐心體會。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有句話說“文以載道”,國學經典和學術名著多是圣賢、先哲和當代名家用生命或畢生心血寫就的載“道”之“文”,她承載、賡續著我們民族的歷史血脈和文化慧命,前面已說“經”謂“常道”,經典之所以謂經典,就在于她的話語體系不是一般的文字、知識,她的每一句話,都是一道命令,一個叮嚀,一種價值指向;當你靜下心來,帶著同情和敬意翻開經典,每次在字里行間同她會面,總能給人帶來些微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和向真、向善、向美的理想愿景,就像《易經》所說“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清康熙朝秀才李毓秀依據《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義理,作《訓蒙文》,后改名《弟子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分五節演繹孔子這段教言,具體列舉出蒙童初學居家、在外、待人、接物、讀書應有的禮儀規范,其最后一節“學文”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圣賢,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至。”這是過去經學時代對蒙童教育的要求,試問我們今天的成年人,您做到了嗎?
再次,還要說的一點是,要帶著問題意識到經典中尋求與先哲心靈的對話與溝通。在經典中與先哲對話,一則是要力求心知其意。經典文本多是原創性文獻,言簡意賅,加上時代間隔、文字通假等,難免與今日讀者產生隔膜或距離感,這就需要悉心玩味文本,咬文嚼字,比照原文與注疏,推敲琢磨經典“微言”中的“大義”,透過文本表象把握其精神要旨。譬如讀《莊子》內篇《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章,字面上寫的是一個屠宰場殺牛的情景,一片血腥沒有什么好看的。若停留于此,這個著名的寓言就失去了哲學意義。細讀原文和郭象、成玄英的注疏,原來莊子借用“解牛”是要表達一種如何在一個復雜社會中存活下來的“養生之道”。人世間就像一個龐大的屠宰場,生存其中的生命總會磕磕碰碰,受到摧殘、扭曲、傷害。如何在復雜的社會中避開摧殘、扭曲、傷害,做到“游刃有余”,這就要進而理會莊子由“技”而進乎“道”、“以無厚入有間”的生活藝術,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這樣閱讀,才能進入莊子的精神世界。二則是要涵養讀書的樂趣。王陽明在貶謫貴州龍場驛遭難時,身心疲憊至極,他在山洞里讀《易經》,從中找到了精神皈依,于是把讀易處戲稱“玩易窩”并作《玩易窩記》,一個“玩”字活現出王陽明“龍場悟道”時讀《易經》的樂趣。讀《易經》的樂趣伴隨了王陽明傳奇性的一生,成就了他馬上統兵布陣,馬下傳道解惑,亦儒亦宦、能文能武、知行合一的人生。綜上,是筆者對經典、經典精神、經典閱讀的一點心得,敬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