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冬
摘要:“大概念”視角下,面向數學的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任務,切實保證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在進行小學數學高段的單元整合教學時,教師應重視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抓好課堂教學的關鍵,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大概念視角;小學數學;高段教材;單元整合;教學;策略;實踐;北師大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大概念視角下是指對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理解陳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充分體現出數學的觀念。在數學的教育中,大概念的理念應該貫穿到整個的數學教育中,做好小學數學高段教材的單元整合教學,充分保證學生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確定單元目標,把握教學內容
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都是按照單元的類型進行整體編排的,在教學時,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重視設定相應的單元主題教學目標,確定課堂教學的目的性,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指明方面。根據“大概念”的基本視角,教師應重視做好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充分保證課堂教學目標更具有準確性和科學性。利用這樣的方式,設立一個合理化的數學課堂模式。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和平移》這一單元時,通過以往的學習,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空間意識。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讓學生學習軸對稱和平移的理論性知識,然后讓學生自己制作具有美感的圖案活動。利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有著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性。當前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空間能力,能夠充分進行想象,對于軸對稱圖形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加入動手操作的方式,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折、剪、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拓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抓住教學關鍵,教給學生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找到課堂教學中的重點,站在一個單元的角度中,找出其中的關鍵性知識點。在學習時,為了充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將新知識的學習和舊展示產生一定的聯系,放在“大概念”的關聯中,讓學生真正做到理解新的知識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知識看成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鎖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理清課堂教學的重點,將相關的解決問題策略進行提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和平移》這一單元時,在教學時,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感知在自己身邊的平移和軸對稱現象,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著水平的方向進行平移后的位置。在教學時,教師應重視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做好觀察,解決數學的教學問題。
三、抓實單元練習,學會舉一反三
在“大概念”的背景下,做好數學的單元教學設計,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核心概念。在保證學生掌握了單元的學習方法后,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單元練習。利用單元練習的方式,掌握學生當前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能力。針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輔導。通過從多個角度中開展數學單元練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大概念”知識,充分改變學生的個人思維,發掘出學生思維中的靈活性。
例如在設計單元的練習題時,教師可以按照階梯式的方式設計數學問題,先設計一些簡單的題,然后再設計變式題和綜合題。利用這樣的方式,充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做好數學知識的深化,讓學生做到靈活應用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軸對稱和平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布置基礎練習,讓學生先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然后再讓學生畫出圖形的所有對稱軸,最后讓學生利用軸對稱或者平移的知識,設計一些具有美感的圖案。
四、重視單元檢測,及時進行總結
開展單元檢測,能夠充分考察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考察學生對于“大概念”的掌握程度。根據“大概念”的視角,考慮到單元主題的教學目標,設計一些適合學生的測試題。利用這樣的方式,檢驗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總結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單元測試題中應有多樣化的變型形式,既需要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利用一些填充題、判斷題和選擇題的形式,同時還應加入對于學生計算能力的考察,加入一些操作題和應用題。
利用單元測試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應重視進行相應的輔導,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通過分析學生的單元檢測情況,可以充分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診斷,考察學生當前的數學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大概念”的視角下,教師應重視做好小學數學單元整合的教學,充分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將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變得系統化和整體化,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楊丹華.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的新途徑[J].新課程,2021(46):68-69.
[2]尚桂芬.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的探討[J].寧夏教育,2021(10):47-48.
[3]謝惠芳,韓江土.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單元整合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1(10):28-30.DOI:10.14160/j.cnki.13-1259/g4-a.202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