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妍,光 婭
(1.倫敦國王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倫敦WC2R 2LS;2.中共安徽省委黨校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59)
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是安徽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培育核心競爭力是現階段安徽建設的重點工作。確定核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為建設工作指明方向,可使得安徽政府部門評價建設成果時有據可循。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安徽雙向多維的區位優勢更加彰顯,戰略疊加的乘數效應進一步凸顯。新發展格局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這個動態平衡,既需要強大的高端供給能力,又需要強大的消費升級潛力。一方面,安徽是新興制造大省,形成了一大批支柱產業;另一方面,安徽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4.65%,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70多萬農村人口變成城市居民,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當前,以“大智移云”(“大”即大數據,“智”即人工智能,“移”即5G移動互聯網,“云”即云計算以及區塊鏈)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疫情也大大加快經濟數字化轉型,云平臺、數據中心、物聯網、智能終端等新基建有巨大投資需求,使得2019年安徽省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萬億元,居全國第11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化重構,安徽省由于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有利于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提升了自身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核心競爭力研究,首先要確定競爭力要素,進而確定核心競爭力。確定競爭力的評價指標是十分復雜的事情,本研究依據《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修訂版)》,從五大發展著手,確定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創新發展競爭力、協調發展競爭力、綠色發展競爭力、開放發展競爭力和共享發展競爭力。這五個方面又可以進一步細分,構成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根據《安徽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修訂版)》,明確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的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綜合考慮美好安徽建設的發展優勢。通過問卷和座談會等形式組織開展調研,對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競爭力要素進行分析,最終確定創新發展競爭力、協調發展競爭力、綠色發展競爭力、開放發展競爭力和共享發展競爭力五個一級指標[1]。
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確定緊緊圍繞《安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修訂版)》的內容和要求。
1.創新發展競爭力
安徽目前以“三重一創”建設為主抓手,依托“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結合安徽省創新發展任務和人才政策,確定創新型省份建設、“三重一創”建設、人才隊伍和體制機制創新為4個二級指標,并確定科技創新能力、人才政策、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優勢、金融服務創新、產品創新、質量與品牌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社會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管理體制創新和運行機制創新為13個三級指標[2]。
2.協調發展競爭力
安徽正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五大板塊協同聯動,積極構建協調發展城鎮格局。結合安徽協調發展內容,確定區域協調發展、區域板塊聯動和城鄉協調發展為3個二級指標和區域合作、一體化建設、“一圈五區”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心城市帶動、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為7個三級指標。
3.綠色發展競爭力
綠色發展是美好安徽建設的基本理念和必要條件。綠色發展競爭力主要有循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2個二級指標,以及生態資源、綠色產業、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監管5個三級指標。
4.開放發展競爭力
安徽目前圍繞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建了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了外貿發展方式等。結合安徽的區位優勢,確定了對外經濟合作和開放競爭優勢2個二級指標,確定開放平臺、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引資引智引技、基礎設施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營商環境為8個三級指標。
5.共享發展競爭力
共享發展是美好安徽建設的本質要求和價值取向。共享發展競爭力包括民生工程、文化強省2個二級指標,以及教育事業發展、就業創業工程、鄉村振興、社會保障體系、健康安徽、文化軟實力、文化資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8個三級指標。
上述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構成了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3],其中,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41個。為了遵循指標體系建構的可操作性原則,保證數據的可獲得性,研究過程中在不斷補充代表性指標的同時,也在不斷舍去無法獲得數據的一些指標[4]。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重要性不同,其權重大小也有差異,因此須對各項指標進行科學的權重賦值。本研究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大小,通過問卷形式,針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不同的調查對象,獲取相應調查數據(表1),運用關聯分析方法,確定指標權重。

表1 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競爭力調查數據
1.采用關聯分析的歸一化處理。以創新發展競爭力為例,對二級指標“創新型省份”中的三級指標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5]。見表2。

表2 “創新型省份”子指標調查數據的歸一化
2.選取最大值為0.6315作為參考因子。記為X0(k),(其中,k分別表示A、B、C三個對象,k=1,2,3)。
根據參考因子確定參照序列,即:X0(k)={0.6315,0.6315,0.6315}。
由子指標確定比較序列,記為Xi(k),i分別表示三個子指標,i=1,2,3。
3.根據參照序列X0(k)和比較序列Xi(k)計算差序列,記為Δi(k),即Δi(k)=X0(k)-Xi(k),(k=1,2,3;i=1,2,3)。Δ1(k)={0,0.0315,0.1315},Δ2(k)={0.3158,0.3515,0.3815},Δ3(k)={0.5789,0.5115,0.3815}。
4.通過關聯計算,計算比較序列Xi(k)對于參考序列X0(k)在k點的關聯系數為:

其中,ρ為分辨系數,ρ∈(0,+∞)。分辨能力與ρ的大小成反比例,一般取ρ=0.5。計算得到關聯系數為:ξ1(k)={1.0000,0.9019,0.6876},ξ2(k)={0.4782,0.4516,0.4314},ξ3(k)={0.3333,0.3614,0.4314}。
5.計算關聯度,即指標權重測度。對關聯系數進行平均,使得關聯系數可以集中到一個數值,便于指標比較,這個數值即為關聯度[6]。即:

計算得到:δ1=0.863166,δ2=0.453733,δ3=0.375366。
6.計算相對權重系數。對關聯度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

δ1i(i=1,2,3)分別表示“創新型省份”二級指標中三個子指標相對權重系數,反映了影響“創新型省份”的重要性。表明指標對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競爭優勢。
同理可得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競爭力要素子指標的相對權重,并均衡化處理(見表3)。

表3 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均衡化權重

續表
利用灰色關聯分析,計算得到美好安徽競爭力的41個三級指標的相對權重系數。同理,可以根據子指標層的數據計算出美好安徽建設競爭力5個指標的相對權重和均衡化權重。
從表3可以看出,均衡化權重系數越大,表示該指標的競爭優勢越明顯,說明該指標成為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競爭力指標。選取均衡化權重系數大于0.2的指標作為評價對象,共選取了三級指標中的17個指標,涵蓋5個一級指標和13個二級指標,說明指標的代表性極強,能反映出競爭力中最典型的競爭要素。運用專家意見法對17個指標做聚焦,最終確定科技創新能力、鄉村振興、管理體制創新、區域合作、區位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一圈五區”建設、引資引智引技、文化資源、人才政策和產業優勢11個指標為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核心競爭力指標。
核心競爭力決定了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核心內容,對安徽省未來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實現跨域式發展的關鍵在創新。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一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安徽科技實力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的提升。二要強化原始創新,實施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項推進行動,推進大科學裝置集群化發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7]。三要狠抓創新體系建設,依托“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著力構建“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
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安徽發展的主攻方向。打造新產業布局,一是要推進“三重一創”建設,加快發展新一代新興產業。二是要建設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爭創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三是要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布局發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進核能等產業。四是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五是要支持建設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數字科技創新先行區和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六是要實施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工程,支持建設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創新應用試驗場、場景實驗室。
安徽應積極適應全球開放新特征,以新一輪大開放打造競爭新優勢[8]。一是需要用足用好開放合作“大窗口”,持續擴大世界制造業大會影響力,積極申辦國際園林博覽會,搭建引資引智引技的大平臺。二是要擴容升級開放發展“大通道”,提升合新歐班列功能,加快建設合肥新橋機場區域航空樞紐和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依托省港航集團加快建設內河集裝箱運輸體系。三是要做強做優開發園區“大載體”,推進各類開發園區創新升級,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以“區中園”方式創建國際合作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形成若干個千億元級開發區。四是要推進合肥、蕪湖、安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市申建新的跨境電商試驗區,推進內貿外貿、線上線下一體融合。
安徽省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一是做到生產空間實現集約高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節能環保技術,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二是生態空間要實現山清水秀,全面落實安徽省生態紅線實施方案,堅決執行長江、巢湖“禁漁令”,實現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全面增強。三是要突出生態保護,在修復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上走在前列,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上下功夫,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漁三件大事。
安徽具有區位優勢,要拿出更多舉措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中塑造新的優勢。一是高質量推進“一圈五區”建設,推動合肥都市圈與長三角都市圈協調聯動,發揮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創新作用;以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為重點,用好促進皖北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全面推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加快建設。二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聯合滬蘇浙共同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方案,探索建立一體化協同創新長效機制。三是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9],又要加快“促銜接”,把解決相對貧困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
安徽需要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一是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二是安徽省要在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聚力用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不斷挖掘安徽文化資源,體現安徽區域品牌,提高安徽省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