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經世致用風尚的傳承"/>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臧秀娟
(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常州 213022)
“經世”是中國古已有之的一個觀念。千百年來,常州地區一直是經世思想闡述和傳播的中堅力量,從先秦延陵季子“觀樂知禮”創源,宋代鄒浩、楊時在常州所接續,謝應芳、唐順之等人實踐高揚,莊存與進一步發揮,到盛宣懷、劉國鈞等人的踐行,經世思想幾乎在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代常州學者劉嗣綰詩云:“文章益世用,所戒在浮靡。古為風雅事,一一關政體?!盵1]歷代常州學者重視變革、重視實用,強調讀書與致用合一,講求經世之務,不斷嘗試尋找正確道路,改變國家的命運。
一
明代唐順之是常州經世之學的先導,李兆洛稱“吾鄉自荊川唐先生以來,世有通經致用之士”[2]。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又字義修,人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廷試二甲傳臚,授編修。他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反對復古派,提出學習唐、宋古文,逐步確立“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他關心國計民生,把天下、邦國、生民之事作當世之務,為常州后世樹立了楷模。唐順之本人對“分技藝與德為兩事”非常不滿,亦力申“德非虛器”“技藝與德”不可兩分,認為那些腐儒“務高之論,莫不以為絕去藝事而別求之道德性命”,其結果是“藝無精義而道無實用”。[3]唐順之既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同時也肯定唐宋文的繼承和發展。他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又提出詩文寫作應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4],這正是常州學術真正追求的目標。
東南倭患興起之后,唐順之憂國憂民,用世之心更加強烈?;谫粱紝|南社會殘害,人們流離失所,災民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大因素的思考,唐順之主張國家預留鹽銀、米等以賑濟災民、平息民憤等消除內亂。在家居退隱宜興山中時,他學射、學算、學天文律書,以至于奇門遁甲、兵法戰陣、刀槍拳棍,無一不學,四方人士聞風而來,相互印證校習,名將戚繼光、俞大猷曾跟他學過槍法。在軍旅生涯中,他搜集和整理了歷代兵家和大臣的軍事主張,編寫《武編》一書,作為治理軍隊的指導。“是書皆論用兵指要,分前后二集。前集六卷,自將士行陣至器用、火藥、軍需、雜術,凡五十四門。后集征述古事,自料敵撫士至堅壁摧標,凡九十七門。體例略如《武經》?!盵5]并根據當時戰爭形勢的具體變化,有針對性地探索與解決軍事上面臨的各種問題,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軍事思想。他鉆研各種技藝,目的都是為了“資其經濟有用之學”,將這些技藝應用于實踐中,更好地報效國家,表現了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和獻身于國家與人民的人生追求。
唐順之倡導的經世致用思想直接催生了東林學派的興盛。唐順之以后,常州士人以東林書院、龍城書院等為基地聚徒講學,宣揚“經世致用”之說,講求經世之務,常州學術發展達到此時的頂峰,并且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胸懷關注時事。美國學者艾爾曼指出,唐順之與其同時的薛應旂,經其子唐鶴徵和薛應旂之孫薛敷教,與晚明最有影響力的文人社團東林黨形成學術聯系,此后借助家族血緣關系所構成的社會網絡形成地方知識傳統,綿延而至清代的常州學派,形成明清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發軔的學術淵藪之一。[6]
二
以經世致用為方向的常州文化在明代逐步奠定了其獨創的基因,在后世則以“人文隱逸”的方式,結合“文人雅集”等形式,加上常州獨特的區域經濟、宗族組織和濃郁的科舉文風,孕育了清代常州諸多學術流派。清代常州人惲格、莊存與、黃仲則、洪亮吉、孫星衍、張惠言、惲敬、劉逢祿、李兆洛等均能自成一家,開一代之風氣,常州學派、毗陵詩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陽湖文派、孟河醫派競相涌現。這些學術流派為常州文化真正實現“事事當爭第一流”“恥為天下第二手”的獨特品格與追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極大地豐富推動了江南和中國文化的發展。
常州學派又稱常州今文經學派,既是對常州固有經世致用學術傳統的繼承發揚,也是在新的政治環境中著眼于致用的新創設。常州學派創始人莊存與,一反乾嘉時期對漢學的推崇,不斤斤于訓詁名物,而重視圣人救世之道,尋求經書中的微言大義,重新開啟今文經學。莊存與之學雖然直接觸碰政治的地方很少,但不缺乏“明天道以合人事”的現實關懷。其外孫劉逢祿更使今文經學成為能與古文經學抗衡的學術流派,并希望通過復蘇經世致用學風來實現對考據學和理學流弊的反駁,將今文經學變成了清代學界面對社會危機的應變之學和變革之學。他進一步發揮今文經學說,期待通過對公羊經的闡釋,“救萬世之亂”。常州學派從創始開始,以其“依家傳而致博通、合文章經術于一途、引經學于致用”三大特點,對清末民初中國政治的轉型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這種敦崇實學的特點對清代至民國常州乃至全國的詩詞、文賦、戲劇、醫學、國術等也產生了全面而重要的影響,許多學者因此開創了全新的風尚、境界和成績,引一代風氣之先。
常州人張惠言、惲敬、陸繼輅、李兆洛等則在以“致用、融通、多思、文采”為特色的常州學風影響下,以陽湖文派、常州駢文派與桐城派相抗衡,既保有了齊梁文學之傳統,也開創了清代古文、駢文的新篇章。張惠言曾與惲敬相約,“當事事為第一流”,[7]“慨然為舉世不為之學,每舉一藝,輒欲與古之第一流者相角”。[8]正是這種“第一流”的文人精神,清代常州大地上繼續出現前所未有的開創之舉、創新之論。不光是張惠言、惲敬,清代常州許多學者始終敢于以“第一流”自恃和互勉,體現了不甘消沉、青史留名的精神追求。在清代文網密布,禁錮人們的自由、閹割人們的思想,常州文化仍然堅持思想的自由,保持傲岸的性格,做到不因襲古人、自創一格、力求突破,正如梁啟超所言,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世致用之學”,[9]顯示常州特立獨行的風格。
清代常州學者洪亮吉關注社會現實,為官期間與社會各階層廣泛接觸,敏銳地看到人口過快繁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而具體地揭示人口增長過快必定會使土地、房屋及其他生活資料顯得越來越緊張的道理。洪亮吉人口論的提出,比英國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發表早5年,在中國乃至世界人口論史上都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清代常州文化中的經世主張不只體現為對現實的關注,更強調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他們常非空言,而更強烈腳踏實地地改變,還體現在其對國家與民族的深切關懷,以及堅持個人良知和道德氣骨等方面。邵長蘅曾經驕傲地描繪常州文化的氣骨,“天下有事,則毗陵人必有”,這句話揭示了常州從季子到洪亮吉延續千年的氣骨與節操,正是這些獨立的思想和靈魂,才能在一片黑暗中閃耀出人性的崇高和偉大。
三
晚清之后,常州知識分子積極學習新思想,努力吸收新觀念,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滿懷救國熱忱,隨著政局變化、西方思潮的傳入,在各個領域涌現出極富影響力的學者和名人,像劉海粟、李伯元、趙元任、呂思勉等,他們融古納新,秉承常州自古以來崇文興教、經世致用精神的同時,分別在文學、語言、史學、醫學、書畫、出版等諸多領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近代化。盛宣懷在洋務運動中辦實業、興學校,叱咤風云;張鶴齡、孟森、孟昭常、董康、呂景端等積極宣傳立憲維新;而常州人如趙鳳昌、莊蘊寬、何嗣焜等或興學校、營出版,在文化界開天辟地,或鼓吹新思潮,創行新制度,在政界縱橫馳騁,在清末民初不斷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等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成員或領袖,無不是這種經世精神的外化。
盛宣懷
作為近代實業救國的代表,常州人盛宣懷辦理輪船招商局、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廠等實業,成了清末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還承辦鐵路,督辦中國通商銀行,掌握中國鐵路大權,聲勢顯赫,張之洞、王文韶稱贊他通曉“官法”“商業”和“洋務”,一身兼“三長”。盛 宣 懷 以其積極的作為和顯著的成績,成了洋務運動真正的實踐者和操盤手。他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同時,注重培養本土科技人才,創辦多所近代工科大學,對中國教育的近代轉型貢獻巨大。20世紀20年代初常州出現第一個變商為工的浪潮,紡織業逐漸從織工業向染織配套方向發展,由中小商人轉化而來的民族資本家逐漸脫穎而出。1927年軍閥混戰結束后,常州工業化進程呈現興旺局面,集中以紡織工業為投資熱點,眾多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移動,形成第二次變商為工的浪潮。工商界知名人物劉國鈞等作為民族資產階級新階層的企業家出現,他們懷抱實業救國思想,以創業精神和較高的企業管理水平,重視技術革新,有較強的市場觀念和產品質量意識,使常州近代紡織業在全國異軍突起,確立經濟優勢。劉國鈞的大成紡織染公司擁有的紡錠,占當時全國華商紗廠紡錠的2%左右,織機占全國華商紗廠附設織機的7%左右,印染能力居全國華商印染廠之首,在全國紡織業名列前茅。從發展的速度、效益,劉國鈞及其大成公司超過了無錫榮氏家族及其榮氏集團。20世紀30年代以大成公司奇跡為標志,常州經濟迅速崛起,從傳統的行政中心和漕運中心轉型為輕紡工業城市,劉國鈞等企業家以奮斗譜寫“實業救國”的壯舉。
常州人積極參與晚清政治運動,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引發“公車上書”運動,常州舉人參與者多達17人,在江蘇省中最為突出,其中有莊苕甫和吳稚暉。義和團運動中,在常州人盛宣懷、趙鳳昌、何嗣焜等人主導下,廣大南方地區進行“東南互保”,保證了南方地區免遭戰火,維護了社會穩定?!缎脸髼l約》簽訂后,立憲思潮興起,常州士紳發揮了重要作用。1907年清政府決定在各省設立咨議局,常州府當選議員有孟森、孟昭常、朱稚竹、錢以振、屠寬等20余人,常州新式士紳已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強烈的社會憂患意識與以天下為己任的道義精神一直流淌在常州文化的血脈中,常州人堅持自己的氣節和道德良知,不畏強權,不懼危險,投入時代變革與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報人陳范不懼清政府高壓,率先宣傳革命主張,使《蘇報》成為“滬上革命言論之樞紐”。
這種經世致用的精神,還體現在賑災等慈善事業上。盛宣懷善治賑,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錢名山、唐駝等熱心社會公益。“江南大儒”錢名山不僅是書畫大家,還是鬻書賑災的好善尚義之士,曾多次鬻書助賑,在常州、無錫等地主動發起參與大規模的賑濟活動。
四
大成公司商標
作為民族工業的發源地,創新、致用融入常州城市發展的每一寸肌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常州雖然資源短缺,又不是全國重點城市,但仍然堅持城市以工業生產為中心的思想,勇于探索、敢為人先、務實創新,成為工業化道路的開路先鋒,依靠創新突圍,從“小桌子上唱大戲”實現了“魚米之鄉”向“工業城市”的轉變。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常州更是為全國中小城市改革之路做出了重要的探索,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贏得“中國工業明星城市”的美譽。
作為“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1977—1982年常州領改革開放之先,探索改革商業流通體系、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實行財政包干制、“一條龍”發展演化為企業集群、外向型經濟體制改革等,1982年常州市財政收入5.32億元,居全國69個同類城市首位,為中國中小城市在新時期的發展探索前行提供經驗,成為崛起的“明星城市”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先行者、“試驗田”。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后,常州從搞活企業、培育市場、加強宏觀調控三個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在經濟體制綜合改革中,實行了生產、流通、分配、基建、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而且在工業企業專業化協作和經濟聯合、多種模式的工業公司、改革現行物資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建設管理體制、建設住宅小區等方面,“經驗尤為引人注目”。1986年,常州市先后被列入全國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全國首批機構改革試點城市、全國社會發展綜合示范試點城市等。
“自昔亦號雄繁邦,卻少山水供眺覽”,[10]自古常州周邊沒有名山大川可供登覽,很長一段時間,常州是一個被華東旅游線遺忘的城市。常州人不甘人后,這座從未出土恐龍化石的城市,2000年9月“無中生有”成功打造的享譽全國的中華恐龍園對外開放,成為融展示、科普、娛樂、休閑及參與性表演于一體的主題公園,獲得國家AAAAA級景區殊榮。同時,“小題大做”天目湖旅游度假區,溧陽以沙河水庫為主體,實施旅游綜合開發的藍圖。2013年1月天目湖旅游度假區獲得國家AAAAA級旅游區(點)稱號。這兩個項目的實施,成為拉動常州旅游發展的著名品牌,也是常州人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創新創業精神的體現。
“常州制造”不是常州人追求的最終目標,“常州創造”才是常州工業飛速發展的核動力。從工業重鎮到“智造”名城,常州抓住創新型城市建設主線,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集聚創新資源,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誕生于一片荒地的常州科教城,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常州創新創業最典型的“生態池”,從沒有圍墻的大學城變成沒有邊界的創新園區,成為常州城市的靚麗名片。
常州科教城
在過去的千百年中,常州走過了繼承和創新、吸收和揚棄、困惑和奮發、徘徊和飛躍這些充滿著悲壯、激蕩、沉悶和興奮的歷程。它之所以能夠在漫長的歷史中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經世致用、積極進取、創新求變正是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今天的常州既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這座城市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文化充滿著渴求與期待,而身處當下的新時代,回顧常州文化的千年歷史,常州這座古城更需要汲取歷史的養分,在充分認識自身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創造更多更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