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亮,林 燕,廖傳景
(1.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 麗水 320000;2.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 心理科,浙江 麗水 323000;3.溫州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浙江 溫州 325035)
睡眠是人最基本生理需要之一,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1]。近年來,睡眠問題在高職生群體中較為普遍,但高職生的睡眠質量、分布規律、群體差異、影響因素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高職教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生的培養模式有別于普通本科生,除了要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更要掌握專業實踐技能。健康良好的睡眠能為高職生提供能量,有助于管理壓力和調節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習效率[2-3]。本研究試圖通過對高職生睡眠狀況、應對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等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為有效改善高職生睡眠質量提供依據。
選取浙江省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200 份,收回有效問卷2919 份,有效回收率為91.22%。受調查對象的分布:男生1427 人(48.89%),女生 1492 人(51.11%);大一 1436 人(49.19%),大二 1343 人(46%),大三140 人(4.81%);文科 228 人(7.81%),理工科 854人(29.26%),經濟管理類991 人(33.95%),農林類361 人(12.37%),藝術類 485 人(16.62%)。
1.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SQI)
該量表是全球使用最廣的睡眠質量評估工具之一,由匹茲堡大學Buysse 博士等于1989 年編制,不僅適用于臨床病人睡眠質量綜合評價,也可用于一般人睡眠行為與習慣的評定[4]。本研究采用劉賢臣等譯制的中文版[5],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7 個因子,每個因子按0-3 分四級計分,累計得分為總分(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研究發現,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分半信度、重測信度和效標關聯效度[6]。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98。
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
該問卷由解亞寧和張育坤于1995 年以國外應對方式量表為基礎,結合我國人群特點編制[7]。該量表采取四級評分法,共20 個條目,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 個分量表。應對傾向值大于0,提示被測者在應激狀態時傾向于使用積極應對方式,小于0 則提示傾向于使用消極應對方式。本研究中,該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9。
本研究采用線上形式進行調查,通過網絡發放問卷,統一指導語,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并按時提交。調查結果用SPSS26.0 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針對有效數據進行t 檢驗和方差分析。
2919 名高職生 PSQI 總分分布 5.11±2.91,按照量表的計分規則,PSQI 總分大于等于8 分的有547 人,由此可知,高職生睡眠問題檢出率為18.74%。PSQI 各因子得分分布分別為:主觀睡眠質量0.82±0.64,入睡時間1.01±0.88,睡眠時間0.56±0.62,睡眠效率0.77±0.75,睡眠障礙0.69±0.66,催眠藥物0.03±0.27,日間功能障礙1.21±0.8。
各因子得分大于2 的人數及比例依次為:日間功能障礙為 918 人(31.45%)、入睡時間 764 人(26.17%)、睡眠效率為483 人(16.55%)、主觀睡眠質量 327 人(11.2%)、睡眠障礙為 267 人(9.15%)、睡 眠 時 間 199 人(6.82%)、催 眠 藥 物 為 33 人(1.13%)。
為了解不同性別高職生的睡眠狀況具有什么樣的差異,本研究進行了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如表1 所示),在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因子上女生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提示男生的睡眠質量顯著優于女生。

表1 不同性別高職生睡眠狀況差異比較
方差分析顯示(如表2 所示),高職生睡眠狀況的年級差異顯著。不同年級高職生在PSQI 總分及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等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

表2 不同年級高職生睡眠狀況差異比較
方差分析顯示(如表3 所示),不同專業高職生的睡眠狀況差異顯著。各專業高職生在PSQI總分及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7 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專業高職生在PSQI上總分由高至低依次為:藝術類、文科類、農林類、經濟管理類、理工類。

表3 不同專業高職生睡眠狀況差異比較
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遇到挫折與壓力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是心理應激過程中重要的中介調節因素,不僅對應激反應的性質與強度有影響,而且對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系起到調節作用[8]。為了解不同應對方式高職生睡眠質量的差異,本研究區分消極和積極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進行差異檢驗。根據簡易應對方式問卷測驗結果,在應激狀態時1829 人主要采用積極應對方式(62.7%),1090 人主要采用消極應對方式(37.3%),據此將調查對象分為消極應對方式組和積極應對方式組。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如表4 所示),習慣采用不同應對方式的高職生睡眠狀況差異顯著。消極應對方式組在總分及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因子上得分均顯著高于積極應對方式組。

表4 不同應對方式高職生睡眠狀況差異比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高職生睡眠問題較普遍,睡眠質量差異較大,睡眠健康意識較薄弱。根據本次調查,高職生睡眠問題檢出率為18.74%,睡眠問題主要表現在日間功能障礙、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等方面。這說明在高職生群體中可能存在睡眠狀況不佳導致的精神狀態、反應能力、意識狀態、生活能力受影響,也存在入睡延遲、睡眠效率低等情況。相比本科生,高職生要完成“工學結合”的繁重學習任務,面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健康的睡眠有助于高職生高效完成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
調查發現,女生睡眠問題檢出率高于男生,且在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因子上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同類研究發現,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睡眠困擾[9-10]。上述現象可能與女生的身心特征有關,通常女生較男生更為敏感,更易受外界影響,導致情緒波動影響睡眠。也有可能當今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獨立意識增強,社會壓力不斷增大,對未來的過多焦慮可能也是導致女生睡眠質量下降的因素[11]。這提示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睡眠質量干預時,應該針對男、女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干預。但也有研究表明,女大學生睡眠質量優于男生[12]。不同性別學生的睡眠質量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
高職生睡眠狀況的年級差異顯著。不同年級高職生在PSQI 總分及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等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調查結果顯示,大三學生睡眠狀況最差,其次是大一學生,最好是大二學生。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壓力水平、負性生活事件相關,壓力越大、負性生活事件越多,睡眠質量越差[13-14]。大三學生即將畢業,可能會在實習、考證、就業以及職場適應等環節上存在較多的負性生活事件和較大的壓力;大一學生尚在適應大學生活過程中,學習和生活波動較大,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和壓力;大二睡眠狀況相對較好,可能因為大二學生已經適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進入了平穩期,與大三、大一學生相比,負性生活事件較少、壓力相對較小。這提示在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或睡眠問題干預時要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相應的特點,尤其對大三學生要充分關注其實習、考證、就業或繼續學習等壓力或生活事件,給與及時支持和指導。
不同專業高職生的睡眠狀況差異顯著。在PSQI 總分上,不同專業高職生得分由高至低依次為:藝術類、文科類、農林類、經濟管理類、理工類。不同專業的高職生在情緒特點、學習壓力、學習環境、就業壓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可能導致睡眠狀況差異。藝術類、文科類學生可能比較感性,對環境較為敏感,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而理工類學生普遍更加理性,情緒較平穩。教育工作者應根據不同專業高職生的相應特點,積極引導高職生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并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專業大學生總體上睡眠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待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15]。
消極應對方式組高職生在總分及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因子上得分均顯著高于積極應對方式組,與類似研究結果較為一致[16]。個體在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時采用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心理壓力或損害的緩解[17]。消極應對生活事件的個體更可能存在抑郁、低社會支持、室友或同學關系較差等情況,這提示在睡眠問題干預過程中需要引導高職生采取成熟的問題自理方式,加強情緒調節,改變不合理認知,練習人際互動能力,保證充足睡眠,促進身心健康發展[18-19]。
總之,性別、年級、專業、應對方式等變量都與高職生睡眠質量有關。教育工作者應對高職生睡眠問題引起重視,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干預,引導學生采用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