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暉 劉彩娟 陳超鳳 胡以梁
糖尿病是當前臨床難治愈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中2 型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由于疾病呈進行性病變,患病時間越長、干預手段越低效則會導致疾病進展速度越快,并發癥種類越多、嚴重程度越高[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具有起病緩慢、隱匿性極強、癥狀進行性嚴重且難以逆轉的特點,若不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手段緩解進程,患者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2]。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分析證明,當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病變時,其糖化血紅蛋白相關指標將發生明顯變化,利用生化指標分析相關指標的變化程度將有利于判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以及病變程度,為臨床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3,4]。本研究著重探討研究糖化血紅蛋白與2 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及疾病進展的關系,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內本院收治的8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神經肌電圖觀察是否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分為病變組和正常組,每組40 例。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24∶16,年齡57~81 歲,平均年齡(66.2±8.5)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5∶15,年齡58~82 歲,平均年齡(66.7±8.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照《內科學》分級標準將病變組分為單純運動纖維異常(15 例)、單純感覺纖維異常(14 例)、運動+感覺纖維異常(11 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的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知悉并同意本次實驗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身體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心、肝、腎等嚴重功能損害患者;因主觀意愿或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本研究開展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周圍神經病變檢測 本研究采用肌電電生理檢查方案,利用keypoint 肌電/誘發電位儀檢測腓總神經運動、腓深神經運動、腓淺神經運動、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腓腸神經傳導速度、腓神經反射情況。參照《內科學》[6]中關于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
1.2.2 生化指標檢查 針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檢查配合度,所有患者集中采取晨起空腹靜脈血,利用日立702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葡萄糖氧化鎂重點檢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利用離子層析法分析糖化血紅蛋白。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的血糖相關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②對比病變組不同病變程度患者的血糖相關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③分析病變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與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糖化血紅蛋白<7.0%視為控制達標,≥7.0%視為控制不達標。復合病變率=(感覺+運動纖維異常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相關指標對比 病變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 h 血糖均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血糖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正常組對比,aP<0.05
2.2 病變組不同病變程度患者血糖相關指標對比 病變組感覺+運動纖維異常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 h 血糖均高于單純運動纖維異常及單純感覺纖維異常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病變組不同病變程度患者血糖相關指標對比()

表2 病變組不同病變程度患者血糖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感覺+運動纖維異常對比,aP<0.05
2.3 病變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與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分析 病變組中糖化血紅蛋白控制達標27 例,控制不達標13 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達標患者的復合病變率7.4%明顯低于控制不達標患者的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病變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與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分析[n,n(%)]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極為隱匿,相較于其他并發癥,臨床中更不容易及時察覺,同時因為患者在患糖尿病后存在不同的情況,周圍神經病變可呈現出不同的癥狀表現,導致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7]。在臨床分析及治療中,針對糖化血紅蛋白相關指標進行有效分析,不僅能有效幫助診斷周圍神經病變,同時能夠為病變程度提供參考依據,對于并發癥的控制和進一步治療手段實施有重要意義[8]。
結合本研究和多方面的資料分析,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有密切關聯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①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高,表明體內處于高糖環境,而在高糖環境下微血管內皮細胞出現腫脹及增生,會導致管腔狹窄、管壁增厚,進一步増加血管阻力,進而導致患者出現神經內膜缺氧及神經低灌注,該情況持續存在將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周圍神經病變表現,例如變性、壞死等,使周圍神經遭到不可逆的傷害[9-11]。②在高糖環境下,多元醇代謝通路的活性明顯增強,包括山梨醇在內的醇類物質合成量與速度増加將使得體內肌醇大量減少,進而導致神經髓鞘腫脹與軸索斷裂發生率大幅度提升,更容易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綜合多方面原因有效判斷,在高糖環境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大幅度増加,在該狀態下周圍神經處于高損傷狀態,損傷程度較之越大[12-16]。③糖化血紅蛋白越高,周圍神經病變,特別是復合神經運動、感覺異常的發生率越高,提示隨著血糖的升高,對神經的損傷越嚴重[17-19]。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的診斷檢查中,通過分析糖化血紅蛋白相關指標,觀察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高低與周圍神經病變的關聯,得出糖化血紅蛋白越高,周圍神經病變的程度越嚴重,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