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
髖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多見,該疾病往往發生在老年人群中,不僅與老年人骨質疏松易骨折有關,也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活動靈活度、平衡感等會逐漸減弱,容易發生摔倒等情況,導致髖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生率升高[1]。髖部骨折對患者的正常活動以及健康均會造成極大影響,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是關鍵[2]。目前針對髖部骨折多采取手術治療,能有效幫助髖部結構、功能的恢復。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存在身體機能降低、患有多種基礎疾病等情況,手術風險增大,特別是麻醉風險,故臨床上針對高齡患者會盡量避免選擇全身麻醉[3]。良好的麻醉應當具備有效的鎮痛效果以及極高的安全性。腰硬聯合麻醉是近些年廣泛用于臨床手術的麻醉方式,具有起效快、鎮痛維持良好等優勢。本文對該種麻醉方式用于高齡髖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高齡髖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取雙色球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 例(48.57%)、女18 例(51.43%);年齡80~90 歲,平均年齡(85.76±5.22)歲;手術類型:復位內固定術15 例(42.86%)、股骨頭置換術10 例(28.57%)、髖關節置換術10 例(28.57%)。研究組患者中男15 例(42.86%)、女20 例(57.14%);年齡81~91 歲,平均年齡(85.29±5.25)歲;手術類型:復位內固定術14 例(40.00%)、股骨頭置換術10 例(28.57%)、髖關節置換術11 例(31.43%)。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手術前30 min,兩組均給予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5613)0.5 g。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路,給予患者吸氧,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對照組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側臥體位,選擇L2~3進行穿刺,穿刺完成后,將硬膜外導管朝向頭端放置3 cm。患者轉換為平臥體位,輕輕地將其頭部抬高,向患者注射鹽酸利多卡因(河北天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313),濃度為1.5%,劑量為3 ml。在之后的5 min 內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脊麻、呼吸抑制等情況,若無該異常情況出現,繼續向患者注射鹽酸羅哌卡因(英國阿斯利康公司,注冊證號H20140764),濃度為0.5%,劑量為8 ml。
研究組采取腰硬聯合麻醉,與對照組一致的穿刺方法,穿刺完成后使用腰穿針(25G)進行蛛網膜下腔穿刺,在腦脊液流出后,給予患者濃度為0.5%的鹽酸羅哌卡因1.0~1.6 ml 與1 ml 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注射。退出腰穿針后,將硬膜外導管朝向頭端放置3 cm,并開始硬膜外麻醉,后續操作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感覺、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以及起效后持續時間,麻醉后30 min 的血壓、心率,術后不良反應(呼吸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阻滯起效時間、起效后持續時間對比 研究組感覺、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起效后持續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阻滯起效時間、起效后持續時間對比(,min)

表1 兩組神經阻滯起效時間、起效后持續時間對比(,mi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麻醉后30 min 的血壓、心率對比 麻醉后30 min,研究組心率(80.55±4.42)次/min、收縮壓(128.26±5.17)mm Hg、舒張壓(80.73±4.12)mm Hg 均低于對照組的(84.09±4.49)次/min、(131.75±5.31)mm Hg、(84.03±4.31)mm Hg,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324、2.786、3.274,P=0.001、0.007、0.002<0.05)。
2.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術后未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術后發生2 例呼吸苦難、2 例頭暈。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1.43%(4/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42,P=0.039<0.05)。
髖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常常發生,從理論上而言,手術治療對髖部功能的改善具有顯著效果[4]。但是在實際臨床中,麻醉方式的選擇成為了增大手術難度的主要問題[5]。腰硬聯合麻醉是目前臨床上多種疾病手術治療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麻醉方式,包括下肢骨科手術、婦產科手術等[6]。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具有多種增加手術中麻醉風險的因素。因此,選擇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成為了重要的研究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后持續時間、運動神經阻滯起效后持續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腰硬聯合麻醉比單一的硬膜外麻醉鎮痛效果顯現更快,且鎮痛效果的持續時間更長,整體鎮痛效果更好。本研究研究組患者選擇羅哌卡因進行麻醉處理,該藥物屬于酰胺類麻醉藥物,安全性高,對患者的心臟與神經所產生的毒性較小[7]。腰麻起效較快,麻醉效果確切,作用時間較短;硬膜外麻醉起效相對較慢,效果相對不確切,采取腰硬聯合麻醉能夠同時彌補兩者的不足[8]。在腰硬聯合麻醉中,在腰麻成功的基礎上硬膜外腔留管,有利于腰麻平面或者時間不夠時進行麻醉藥物的補充,能夠有效避免麻醉不全等情況出現[9]。在手術過程中,心率與血壓升高會增大手術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后30 min,研究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腰硬聯合麻醉對患者的安全性更高。通常高齡患者的器官功能處于退化狀態,對藥物的代謝效率相對更低,而在腰硬聯合麻醉中,通常在術中基本不追加麻醉藥物,因此患者術后不良反應較少[10]。同時因為鎮痛持續時間更長,患者術后的舒適度更高。
綜上所述,在高齡髖部骨折患者手術治療中采取腰硬聯合麻醉能夠快速發揮鎮痛效果,且鎮痛持續時間較長,對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