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楠 王霆
血管介入手術中血壓的調控是保障手術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選擇全身麻醉時,要求置入鞘管時血壓不能過高,而放置好支架后血壓不能過低。氣管導管和喉罩是全身麻醉下主要的控制呼吸道的器械,在血管介入術中各有利弊。和喉罩相比,氣管導管插管、拔管時血流動力學變化大,對于血管介入手術的治療不利[1,2],使用喉罩的術后蘇醒、咽喉疼痛、惡心嘔吐等發生率低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3],也有學者認為喉罩和氣管導管導致咽喉疼痛發生率差異不大[4]。但是對于急診手術患者,選擇氣管導管更有利于保護氣道,防止反流誤吸。氣管插管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喉罩插管,原因在于氣管導管的咽喉部機械刺激更加強烈,不利于血管介入術后血流動力學穩定。血管介入手術中使用BIS 監測,有利于精確用藥,減少麻醉藥用量,預防術中蘇醒,同時有利于患者術后蘇醒。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擇期全身麻醉下行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40 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麻醉分級Ⅰ~Ⅱ級,年齡34~93 歲,體重65~95 kg,手術時間1~3 h。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手術指征;②臨床資料均完整;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有神經及精神類疾病病史;②有未經控制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SBP)>180 mm Hg,或舒張壓(DBP)>110 mm Hg];③中途退出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⑥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⑦存在藥物禁忌證者。將患者隨機分為L 組和T 組,每組2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BMI:體質量指數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在全身麻醉期間應用BIS 監測,調整術中麻醉藥劑量使BIS 值介于40~60,保持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在手術要求范圍內。術中兩組均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依托咪酯0.2~0.3 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2~0.3 mg/kg行麻醉誘導及氣管內插管,術中持續微量泵入丙泊酚3~5 mg/(kg·h)和瑞芬太尼0.10~0.25 μg/(kg·min),間斷注射0.06 mg/kg 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肌松。手術結束后,L 組立刻更換喉罩,T 組維持氣管插管,更換好喉罩后停用所有靜脈麻醉藥物,待自主呼吸恢復正常、循環穩定后拔除氣管導管或喉罩。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刻(T0、T1、T2、T3)MAP、HR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刻MAP 水平比較 T 組T2、T3 時的MAP 水平均顯著高于本組T1 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 組T2、T3 時的MAP 水平均顯著高于L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 組T1、T2、T3 時的MA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0、T1 時的MA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刻MAP 水平比較(,mm Hg)

表2 兩組不同時刻MAP 水平比較(,mm Hg)
注:與T1 比較,aP<0.05;與T 組比較,bP<0.05
2.2 兩組不同時刻HR 水平比較 兩組T0、T1 時的H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 組T2、T3時的HR 水平均顯著低于T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刻HR 水平比較(,次/min)

表3 兩組不同時刻HR 水平比較(,次/min)
注:與T 組比較,aP<0.05
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發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疼痛、高齡患者的認知障礙以及術前未禁食等原因,麻醉選擇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為主。對于有特殊要求的血管介入手術,例如血管支架置入以及腦動脈瘤栓塞術,術中和術后的血壓調控尤為重視[5]。喉罩屬于聲門上通氣裝置的一種,不會直接接觸人體氣管,對于咽喉部及氣管刺激較小,進而減弱氣管刺激而引起的交感-腎上腺系統反射情況,以避免氣管導管在充氣后對氣管黏液運動的抑制作用,并可穩定血流動力學,在置入及拔出操作中對人體生理影響均較為輕微[6-8]。研究發現,相比于氣管插管,喉罩全身麻醉拔管心血管反應更小。但喉罩的返流誤吸風險較大,對于飽胃和肥胖患者容易發生漏氣,有研究做了腹腔鏡聲門上氣道設備比較,絕大多數實驗表明,漏氣壓力≤30 mm H2O(1 cm H2O=0.098 kPa)[9]。肥胖患者因為潛在的潮氣量不足,增加返流誤吸風險而不適合長時間喉罩全身麻醉。因此術中維持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后用喉罩替換氣管導管,不僅保證了患者的術中安全,而且兼顧了喉罩拔除過程中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優點。有學者用喉罩替換雙腔氣管導管,有效降低了麻醉恢復期氣管導管拔除的不良反應[10]。
BIS 是目前臨床用于測量、評估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標,屬于無創傷性檢測技術的一種,對人體生理指標不會產生影響,可有效反映出麻醉中鎮靜成分,并準確反映機體大腦皮質電活動情況,有利于醫護人員對患者鎮靜深度進行準確判斷,現已成為國內外麻醉領域研究的熱點內容[11]。BIS 監測可以數字形式更為直觀、準確且動態判斷患者在血管介入術中的麻醉深度。研究發現,根據BIS 監測所給出數值,對靜脈麻醉藥物、吸入麻醉藥物等用量進行調節,可減少麻醉藥物用量20%~38%,不僅能避免鎮靜過深,以防止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還能避免麻醉過淺,以加快患者蘇醒進程,縮短患者蘇醒時間,此外,還能降低術后并發癥(如嘔吐、惡心等)發生率,可減輕患者蘇醒后的痛苦,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12]。利用BIS 監測作為指導,可以有效減少術中的麻醉藥用量,并且為合適麻醉深度下喉罩替換氣管導管,減少應激反應提供幫助。在BIS 維持在40~60 更換喉罩,對患者的心血管應激反應無明顯影響。對于術前未能禁食以及急診患者,可以在手術后通過超聲判斷胃內容物的種類、量以及排空程度,對于飽胃患者不建議更換喉罩或者術后拔除氣管導管,而是選擇安全的時機,充分鎮吐鎮靜的條件下,拔除氣管導管或者更換喉罩,平穩拔管。
綜上所述,血管介入手術后喉罩替換氣管導管,蘇醒期血流動力學更穩定,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