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寧,沈 薇,施為為,羅曉怡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腦卒中是中國成人致死、致殘的首要病因,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每5個人中約2個人患腦卒中,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腦卒中[1]。每年全世界因腦卒中致殘者高達1.13億,死亡者約為650萬[2]。頑固性呃逆是腦卒中常發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恢復期的治療[3]。常規西藥治療呃逆療效不確切,且存在不良反應,因腦卒中患者多為老年人,基礎疾病較多,常規西藥可能并不適用[4]。作為中醫護理適宜技術,耳穴貼壓在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的治療上,具有起效快、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等優點[5],但因其舒適度欠佳,患者依從性較差,從而影響整體療效[6]。此外,受限于年齡及文化程度等因素[7],患者及陪護人員在理解、記憶護理知識上存在困難,導致干預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思維導圖是利用色彩、圖案、數字等形式展示發散性思維的可視化記憶工具,可調動患者及陪護人員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8]。本研究采用耳穴貼壓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治療腦卒中后并發頑固性呃逆,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10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六科收治的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患者6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5~83歲,平均(60.82±13.63)歲;病程2.0~3.5d,平均(2.51±0.32)d;腦出血21例,腦梗死13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8~88歲,平均(66.09±13.68)歲;病程2.0~3.3d,平均(2.48±0.31)d;腦出血16例,腦梗死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中呃逆的相關診斷標準制定: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止為主癥,其呃聲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間歇時間不定[9]。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呃逆超過48h,且經C T、MRI等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經藥物治療難以緩解;年齡>18歲,性別不限;意識清醒,可自主交流;對本研究治療方案耐受;臨床資料完整,治療中途無退出;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疾病者;存在出血傾向或凝血障礙等血液系統疾病者;全身重度感染或腫瘤患者;哺乳、妊娠、經期患者;對耳穴貼或王不留行過敏者;治療部位皮膚有破損、硬結、感染、皮疹者;陪護人員不能配合操作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積極的原發病治療與護理干預。實施內科治療與康復鍛煉,如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斑、降糖降壓等二級預防治療,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平衡功能訓練等。護理干預主要為生活起居護理、飲食調節、情志護理等。
2.1 對照組 采用耳穴貼壓聯合口頭宣教。選取神門、耳中、胃、脾、皮質下、交感等耳穴,隨癥加減取穴并依據患者耐受度,選擇單耳或雙耳貼壓,采用彈簧探筆以持筆式在耳穴區尋找壓痛點,使用75%酒精消毒耳郭后,將0.7cm×0.7cm王不留行子耳貼(上海泰成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滬徐械備20160002號)貼于穴位最強壓痛點處,并向患者及陪護人員口頭宣教按壓方法、程度及注意事項等,如按壓從輕到重,以患者感覺到疼痛、局部發熱為宜,每日按壓4~5次,每次每穴按壓1~2min。連續干預3d。
2.2 觀察組 采用耳穴貼壓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思維導圖使用min dM a PPe r17.0軟件繪制,以耳穴貼壓為中心詞,發散為6個主題題目,包括耳郭結構、禁忌證、穴位、手法、頻次、注意事項,每個主題再展開相關的分支內容,見圖1。在耳穴貼壓基礎上,由護理專員對患者的陪護人員進行授課。①講解該病、耳穴貼壓、思維導圖及護理操作的相關知識點,理論知識講解完畢后,即刻安排陪護人員以單獨口頭問答的形式,按順序現場考試,重點考察呃逆誘因、護理措施、耳穴貼壓的按壓手法、頻次及注意事項等,共5題,滿分100分。由此檢驗陪護人員對后續操作與日常護理所需知識的掌握程度。②護理專員示范按壓手法,統一為對壓法,并嚴格依據院內標準糾正陪護人員動作,以保證手法正確,培訓合格的陪護人員可自主進行耳穴按壓。陪護人員第1次按思維導圖操作時,護理專員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示范和演示,再由陪護人員復述及操作,護理專員糾正其未掌握之處,鼓勵患者與陪護人員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每位患者第1次耳穴貼壓操作與耳穴貼的更換皆由護理專員進行,陪護人員則根據思維導圖提示進行后續的耳穴按壓,每日1次。連續干預3d。
圖1 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患者耳穴貼壓思維導圖
3.1 觀察指標 ①呃逆頻率積分。以每小時最高呃逆頻率進行評分。正常:呃逆消失;輕度:每小時呃逆<5次,且患者能耐受,不影響進食,計3分;中度:每小時呃逆6~10次,或每小時呃逆5次,但患者難以耐受,影響進食,計6分;重度:每小時呃逆>10次,或每小時呃逆<10次且不能進食或呃逆時伴有食管反流,計9分[10]。積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②復發率。治療結束4周后進行電話隨訪,調查患者呃逆復發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復發率。③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呃逆癥狀完全消失;顯效:呃逆癥狀積分減少6分;有效:呃逆癥狀積分減少3分;無效:呃逆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11]。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間距,上四分位間距)[M(Q1,Q3)]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06%(33/34),高于對照組的82.35%(28/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呃逆頻率積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呃逆頻率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呃逆頻率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患者干預前后呃逆頻率積分比較[分,M(Q1,Q3)]
(3)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為5.88%(2/34),低于對照組的20.59%(7/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呃逆是由膈肌、肋間肌的不自覺痙攣性收縮引起的一種吞咽反射性吸氣運動,可分為急性(<48h)或持續性(>48h)兩種類型,后者又被稱為頑固性呃逆[12-13]。相關研究顯示,刺激或損害反射弧、中央核團、迷走神經、膈神經或其他自主神經均可能引發呃逆[14],其中腦血管疾病與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呃逆較為常見。西醫物理療法常采用膈肌按摩、按壓眶上神經、Valsalva動作、牽舌、壓迫頸動脈竇等方法進行治療,但療效并不理想。中醫稱呃逆為“噦”,可見于某些急慢性疾病。腦卒中患者多年老體虛,精血漸衰,脾胃失和,氣機升降失調,上逆動膈,易引起頑固性呃逆。
中醫認為,人作為一個整體,細微局部亦可反映全身狀況。?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別氣走于耳為聽。”耳部神經、血管及淋巴管豐富,刺激耳部可使刺激信號傳至大腦,通過下丘腦交感神經中樞調節人體內分泌系統、胃腸活動、血壓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15]。因此,刺激耳穴可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調理相應臟腑[16]。研究表明,耳穴療法為主治療呃逆,臨床收效良好[17]。該病病位在膈,病機為胃氣逆膈,與心、腎、腦、肝等有關[18]。耳中穴又稱膈,能解痙止呃;脾耳穴可和胃通絡;耳中胃穴主治呃逆、消化不良、胃痛等;神門穴可鎮靜止痛;交感穴主治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胃痙攣等,可解痙鎮痛;皮質下穴為高級神經活動中樞,有抗炎鎮痛之功[19-20]。因此,本研究選用神門、耳中、交感、皮質下、脾、胃等穴為基礎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
由于相關醫學知識難以理解,且患者與陪護人員對于護士口頭宣教內容常不重視。同時,因穴位貼壓過程中會造成疼痛感,患者依從性相對較差,使臨床療效受到影響。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依從性的措施之一。相關研究表明,艾灸聯合思維導圖督導可協助患者增加健康教育的頻次,增強患者鍛煉的信心,提高主動鍛煉的信心和主觀能動性,達到盡早康復的目的[21]。因此,本研究用線條、圖框、色彩等,以耳穴貼壓為中心詞,發散出6個主題題目(耳郭結構、禁忌證、穴位、手法、頻次、注意事項),再分出19個分支及3個下級分支,形成層次分明、重點清晰的思維導圖,幫助患者及陪護人員了解疾病的過程、干預措施的優點及預后情況等,從而增強患者的護理操作配合度,并基于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22],運用思維導圖形式,通過陪護人員而非患者的操作,人為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并利用其交互作用有效促進雙方掌握疾病知識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臨床療效、呃逆頻率、復發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耳穴貼壓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療效確切,可以更快緩解呃逆癥狀,改善預后,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比傳統教育方式更有利于中醫特色護理技術作用的發揮,可在臨床推廣。
此外,國內外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方法還包括體外膈肌起搏器[23]、膈肌肌內效貼[24]、中醫穴位敷貼[25]、穴位按摩[26]等,均有一定療效,且安全、不良反應較少,今后將圍繞上述內容進行綜合研究,并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針對患者依從性差問題擬進行為期較長的行為認知療法,以期探索出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