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加慶,王 真,馮 倩,王樂榮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yī)院,山東 濟寧 272037)
咳嗽是臨床常見病證,主要分為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3種證型,其中慢性咳嗽占呼吸專科門診收治疾病數量的20%~30%。該病病因復雜、誤診誤治率高,臨床中常難以快速有效治愈,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和工作,對其生活造成較大影響[1-4]。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2015年發(fā)布的?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1]中增加了中醫(yī)藥治療部分,肯定了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咳嗽的作用。筆者在該指南指導下收治虛寒型慢性咳嗽患者,觀察冬病夏治三伏貼聯(lián)合西藥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濟寧市中醫(yī)院治療的152例虛寒型慢性咳嗽患者,采用隨機、單盲法分為穴貼組和對照組,每組76例。穴貼組男39例,女37例;平均年齡(42.14±12.35)歲;平均病程(3.21±1.26)年。對照組男42例,女34例;平均年齡(40.32±11.93)歲;平均病程(3.35±1.3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濟寧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與批準(審批號:2017-001-01)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參考?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中咳嗽的診斷標準: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咳嗽時間>8周,胸部影像學檢查提示肺內無明顯病變[1]。②中醫(yī)診斷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虛寒型慢性咳嗽的診斷標準:以咳嗽聲怯、遇寒易發(fā)或加重為主癥,兼見咳痰清稀、久咳不止、氣短、聲低懶言、食少、腹脹、便溏、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滑,脈弱[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參與本研究前未接受過貼敷治療;患者病例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過敏體質患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引起的咳嗽或異物吸入導致咳嗽者;就診時已接受其他外治法治療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由真菌、結核等因素引起的咳嗽、哮喘者;對膠布及組方藥物過敏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藥治療。復方氫溴酸右美沙芬糖漿(湖北鳳凰白云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066647)口服,每次10m L,每日3次。有痰者加用鹽酸氨溴索片(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030360)口服,每次30mg,每日3次。治療1周。
2.2 穴貼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①藥物制備:附片、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按4∶3∶7∶4∶4的比例粉碎加工成粉、混勻,用鮮姜汁調和成糊狀備用。②貼敷取穴:初伏、末伏取大椎、定喘(雙)、脾俞(雙)、天突、至陽,二伏取膻中、風門(雙)、肺俞(雙)、身柱、命門。③貼敷時間及療程:初伏、二伏、末伏的第1日敷0.5~1.0h,每年三伏結束為1個療程。④注意事項:發(fā)熱在37.5℃以上者及貼敷處有皮損者暫緩貼敷;貼敷當日飲食以清淡為主,盡量避免有刺激性的沐浴乳接觸穴位局部皮膚。
3.1 觀察指標 ①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日間咳嗽癥狀積分:無咳嗽,計0分;偶有短暫咳嗽,計1分;頻繁咳嗽,輕度影響日常生活,計2分;頻繁咳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計3分。夜間咳嗽癥狀積分:無咳嗽,計0分;夜間陣咳或入睡咳,計1分;因咳嗽輕度影響夜間睡眠,計2分;因咳嗽嚴重影響夜間睡眠,計3分。②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咳嗽、神疲乏力、氣短等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咳嗽癥狀積分降低≥90%;有效:咳嗽癥狀減輕,神疲乏力、氣短等癥狀較治療前緩解,30%≤咳嗽癥狀積分降低<90%;無效:咳嗽無明顯緩解,神疲乏力、氣短等癥狀無明顯改善,咳嗽癥狀積分降低<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咳嗽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咳嗽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穴貼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虛寒型慢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虛寒型慢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日間咳嗽癥狀積分 夜間咳嗽癥狀積分穴貼組 76 治療前 2.41±0.96 2.36±0.46治療后 0.41±0.12△▲ 0.36±0.25△▲對照組 76 治療前 2.51±1.12 2.44±0.47治療后 1.16±0.33△ 1.17±0.39△
(2)臨床療效比較 穴貼組總有效率為80.26%(61/76),高于對照組的56.58%(43/7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虛寒型慢性咳嗽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咳嗽是一種必要的生理反射,可保護呼吸道免受累積分泌物、吸入液體或刺激物、病原體、鼻后滴漏、水腫液或黏膜炎癥刺激物等的傷害。清除作用是依賴吸入、關閉聲門,產生高胸內壓力以壓縮氣道,并在呼氣時驅動氣流實現(xiàn)的。臨床指出,經影像學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且咳嗽時間超過8周,并以咳嗽為其唯一癥狀或主要癥狀的病證,可稱為慢性咳嗽[6]。由于慢性咳嗽缺乏特異性指標,臨床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無明確認識[7-9]。慢性咳嗽患者多在長期使用鎮(zhèn)咳祛痰藥及抗生素后,癥狀仍難以得到改善[10]。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刺激性干咳為主。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咳嗽的發(fā)病與患者呼吸道內炎性反應、呼吸道上皮細胞受損等因素有關[11]。右美沙芬為慢性咳嗽的臨床常用藥,其為中樞性鎮(zhèn)咳藥物,可通過抑制患者延腦咳嗽中樞的功能從而減輕咳嗽反射。李哲[12]發(fā)現(xiàn)右美沙芬治療后白細胞介素-4減低、γ-干擾素升高,因而實現(xiàn)呼吸道內炎性反應減弱。對于咳嗽的非特異性治療,臨床優(yōu)先選擇非成癮性的鎮(zhèn)咳藥物,而右美沙芬又是應用較廣泛的非阿片類鎮(zhèn)咳藥,故而本研究選取氫溴酸右美沙芬作為對照組治療藥物。
慢性虛寒性咳嗽病因病機復雜,外感、內傷皆可引起。?河間六書·咳嗽?云:“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盛,中外皆傷。”外感加之患者稟賦虛弱,咳嗽遷延日久,久咳肺氣虧虛,素體無力祛邪,風寒之邪無力透發(fā),因而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fā)為久咳。
三伏貼是一種特色的中醫(yī)外治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未病先防”的理念。?黃帝內經?提出“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春夏養(yǎng)陽”的理論。“冬病”指由于個體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致使機體易在冬季產生或加重的疾病。“夏治”指的是在至陽三伏之時,將大自然陽熱之氣引導至體內,從而祛除內寒,達到平衡體內陰陽、防治冬病的目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順應天時,利用夏季的特點增加陽氣、培補正氣,可發(fā)揮因時制宜的作用,在虛寒證的治療中更容易取得效果。研究表明,藥物可滲透入穴位處皮膚,藥效可通過血液和淋巴系統(tǒng)穩(wěn)定地作用于全身[13-14]。劉霞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穴位皮膚比較,芥子堿經穴位皮膚的透過量和皮膚滯留量均較高,提示穴位皮膚電阻較低、角質層較薄的生物物理學特性有利于藥物經皮吸收和存儲,證實穴位經皮給藥的科學性。本研究所用三伏貼以附片、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組方,方中附子味辛、甘,性大熱,可補火助陽;芥子味辛,有溫肺、豁痰、利氣之功;延胡索活血理氣;甘遂開肺逐水;細辛解表散寒通竅,溫肺化飲。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平衡陰陽、祛邪止咳之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中的去甲烏藥堿可以起到松弛支氣管痙攣作用[15];芥子中活性成分和揮發(fā)油既具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的鎮(zhèn)咳平喘作用,又能促進皮膚對藥性的吸收作用[16];甘遂內活性成分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有一定調節(jié)作用[17];細辛活性成分揮發(fā)油可以增強芥子堿滲透進入皮膚,其中β-細辛醚可緩解哮喘小鼠平滑肌痙攣,緩解發(fā)作時癥狀[18];延胡索中主要活性成分可解痙止咳,其提取物既能調節(jié)機體變態(tài)反應,也可抑制肺動脈血管重構[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穴貼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咳嗽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穴貼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冬病夏治三伏貼聯(lián)合西藥治療虛寒型慢性咳嗽,可有效改善患者咳嗽、神疲乏力、氣短等癥狀,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