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于靖文,2 丁媛,2 夏晨曦 王少麗 劉震
(1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2 北京中醫藥大學)
胃癌預后較差,我國已成為胃癌高發國家,有數據指出2018 年我國胃癌發病例數超過全球總數的70%〔1〕。對于胃癌的形成,目前學界內普遍認可由Correa 等〔2〕提出的胃癌進展過程,包括: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CAG)、慢性萎縮性胃炎(IM)、腸上皮化生(Dys)、異型增生、胃癌六個階段。胃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因此圍繞病因開展一級預防具有一定的難度〔3〕。而由于IM 和Dys 屬于胃癌進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具有一定的癌變風險,針對兩者開展積極治療,是防治早期胃癌的關鍵措施〔4〕。IM、Dys 作為病理學名詞,常常在CAG 的基礎上產生〔5〕,目前已成為胃癌二級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6〕。現代醫學目前對于IM、Dys 尚缺乏有效的干預方法和治療藥物〔7〕。而中醫藥治療由于具有選方靈活、標本兼顧、副作用小等特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減輕胃黏膜表現〔8〕,在IM、Dys 的治療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9〕。
文獻計量學是利用統計學方法對文獻特征進行計量研究,從而明確相關研究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學科,文獻計量學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中醫藥領域,例如醫史文獻研究、用藥規律分析、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10〕。CiteSpace 是一款根據文獻數據構建知識圖譜,進而分析研究領域內熱點和前沿問題的可視化軟件,于2004 年首次推出就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目前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內得到廣泛應用〔11〕。通過檢索發現目前缺少關于IM、Dys 的文獻計量學研究。本文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國內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 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及可視化展示,使后續研究者能夠快速掌握本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方便其開展研究工作。
1.1 納入標準 ①研究對象:胃黏膜IM、Dys;②研究方法:臨床研究、實驗研究、理論探討、名醫驗案、臨床指南、綜述等方法;③干預措施:利用中醫藥方法進行干預,包括:中草藥、中成藥、針灸、推拿等。
1.2 排除標準 ①期刊目錄、科普文章、人物介紹、醫藥廣告等;②重復發表的文獻(僅保留最早發表的文獻);③灰色文獻,如學位論文、會議論文。
1.3 文獻檢索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作為文獻檢索來源,檢索詞: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中醫、中藥,限定檢索時間:自建庫起至2020 年12 月31 日,選擇文獻類型為“期刊文獻”,選擇語言為“中文”。共檢索到1 108 篇文獻,逐一閱讀文獻的標題、摘要、全文,根據納排標準進行人工篩選,剔除不符合要求文獻50 篇,最終納入文獻1 058 篇。
1.4 統計學分析
1.4.1 數據提取 利用CNKI 數據庫,勾選納入文獻的作者、發表時間、關鍵字等信息后,以Refworks 格式導出,同時將文件以“download_XX”形式命名,通過CiteSpaceV 轉換成軟件自身能夠識別的文件格式。
1.4.2 數據轉化 為避免同一研究機構的不同名稱對結果的干擾,方便統計分析,人工將機構名稱進行簡化和合并處理,例如將“河北省中醫院消化內科”簡化為“河北省中醫院”,將“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進行合并。為使統計結果更具有代表性,將含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合并,例如將“萎縮性胃炎”“胃炎,萎縮性”合并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將“中醫藥”“中醫藥治療”合并為“中醫藥療法”。
1.4.3 軟件處理 利用Excel 軟件對發文量、作者、研究機構、期刊、基金進行計量統計。通過CiteSpaceV 進行共現網絡、聚類、關鍵詞突現的可視化展示,在進行具體設置時,將時間設置為1986~2020 年,時間分區為1 年,選擇Top N,閾值設置為50,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裁剪方式,使圖譜顯示更為清晰簡潔。
2.1 年發文量 除個別年份發文量出現波動外,整體呈現出上升趨勢,其中1998 年發文量首次突破20 篇,2017 年達到歷史最高值92 篇。
2.2 文獻來源 納入研究的1 058 篇文獻分別來自國內的225 種期刊。發文量≥20 篇的期刊共11種,發表文獻339 篇,占文獻總數的32.04%。發文量居前五位的期刊復合影響因子均超過1.0,其中最高的為中醫雜志。見表1。

表1 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文獻期刊分布(發文量≥20 篇)
2.3 作者合作網絡 統計作者發文量,共有9 位作者發文量≥20 篇,見表2。選擇作者節點構建作者合作網絡得出,以劉啟泉、謝晶日、潘華峰、楊晉翔為核心構成了該領域的主要合作群體。

表2 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 文獻作者情況(發文量≥20 篇)
2.4 研究機構 發文量排名前5 位的研究機構分別為河北省中醫院、河北醫科大學、江蘇省中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同時不同地區研究機構之間缺乏一定的聯系。
2.5 基金資助 納入研究文獻中課題基金資助553 篇(52.2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1 篇,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1 篇,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19 篇,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基金資助項目16 篇,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資助項目15 篇,寧夏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12 篇,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1 篇,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10 篇,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9 篇,黑龍江省博士后科研啟動基金8 篇。
2.6 關鍵詞共線分析 在共現網絡中提取頻次排名前20 的關鍵詞,見表3。

表3 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 相關文獻的關鍵詞匯總(頻次排名前20 位)
2.7 關鍵詞聚類分析 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可以發現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從而預測其發展趨勢。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基礎上,利用CiteSpace 軟件的對數似然率算法(LLR)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獲得中醫藥干預IM、Dys 領域的12 個聚類,軟件計算得出該聚類的模塊性指數(Q 值)>0.3、輪廓性指數(S 值)>0.5,進一步提示了本次聚類的合理性。按照聚類的規模進行排序,排名前十位的聚類見表4。其中聚類號的數字越小,代表該聚類的規模越大。

表4 聚類信息表
2.8 突現詞分析 通過CiteSpace 軟件進行突現詞分析,見圖1。結果顯示:①持續時間超過5 年的突現詞有:異型增生、腸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狀態、胃腫瘤;②持續到目前的突現詞有:臨床經驗、胃復春、幽門螺旋桿菌。

圖1 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 相關文獻突現詞
從發文量來看,過去的30 余年里發文量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通過對各時間段文獻的回顧發現涉及研究方法逐漸趨于多元化,同時結合期刊刊文量及課題資助情況,可以發現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 領域已經得到科研機構、雜志社、國家等諸多方面的關注和重視,可以預測在未來幾年本領域的文獻數量還將迎來新的高峰。
從發文作者來看,大體形成了以劉啟泉、謝晶日、潘華峰、楊晉翔為代表的主要研究團隊,團隊內部成員之間的學術聯系較多。通過對具體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研究團隊的學術特點與研究方向。如劉啟泉團隊認為熱毒、血瘀是IM 和Dys 發生發展的關鍵病機,提出了解毒活血法的基本治法和冬雪消解毒活血湯、歸蓮活血解毒方等方劑〔12~14〕。謝晶日團隊認為IM 和Dys 起病多虛實夾雜,治療時應標本兼顧,提出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治法〔15〕。但需要關注的是本領域核心作者較少,且不同團隊之間缺少學術交流,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本領域的學術研究。
在研究機構方面,發文量較多的機構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例如河北、天津、廣東等,且以省級單位為主,基層醫療機構的參與度相對較低,這可能與省級單位課題基金豐厚、醫療資源豐富、儀器設備先進等因素有關;同一地區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多,例如南京中醫藥大學與江蘇省中醫院,不同地區的機構之間缺乏一定的聯系,形成了顯著的學術壁壘。
結合關鍵詞頻次及突現詞出現時間,可以預測“細胞凋亡”“幽門螺旋桿菌”“臨床經驗”成為中醫藥干預胃黏膜IM、Dys 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問題。
細胞凋亡不僅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參與腫瘤的形成過程〔16〕。有學者認為誘導細胞凋亡是中醫藥防治胃癌的關鍵機制之一〔17〕,研究發現單味中藥或者中藥復方可以通過誘導細胞凋亡,達到干預胃黏膜IM、Dys 的目的〔18〕。如養正散結湯可能通過上調抑癌性miRNA let-7a、miR-7 的表達,從而達到抑制MC 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的目的〔19〕。黃芪多糖可通過下調IM、Dys 模型大鼠p53、P65、VEGF 蛋白表達水平,降低細胞凋亡指數,從而控制疾病進展〔20〕。Hp 感染可對胃黏膜造成損害,進而誘發IM、Dys 的出現,增加胃癌發生風險〔21〕。有研究進一步探索IM、Dys 中醫各證型與Hp 感染率相關性,發現胃陰不足和胃絡瘀阻證Hp感染率相對較低〔22〕。也有部分臨床試驗圍繞Hp、IM、Dys 開展,例如默雪梅等〔23〕發現化濁解毒方可以有效改善Hp 相關CAG 伴IM 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具有根除Hp 的作用。王灼慧等〔24〕發現六君子加減方可以有效改善HP 根除后CAG 伴IM 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變化,且用藥安全性較高。
中醫大夫在醫學實踐過程中,通過將前人經驗與個人感悟相結合,匯聚成豐富的臨床經驗,這些經驗總結是中醫的寶貴財富,撰寫經驗類文章成為傳播學術思想和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必要手段。“臨床經驗”作為近5 年開始出現的突現詞,表明正在得到相關領域學者的重視。而中醫藥作為干預IM、Dys 的有力手段,具有獨特的治療優勢,目前對于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不同的中醫專家擁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如研究認為IM 的常見證型為濕熱蘊結證,祛除濕熱、保護黏膜、尋找特效藥物是治療的關鍵,在治療時擅長使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三藥進行治療〔25〕。研究在治療IM 時首創“濁毒理論”,認為脾胃虛弱、濁氣犯胃是疾病發病的關鍵病機,在治療時擅長使用蟲類藥物以化濁解毒,如水蛭、蜈蚣、土鱉蟲等,同時通過藥物毒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轉胃黏膜病理表現〔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