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燕 武常宏 程燕飛 楊永祥 周建 (廊坊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老年人隨身體功能的自然衰退或受病理等諸多因素影響,肢體運動功能出現明顯衰退,肢體運動功能明顯下降是困擾老年人日常活動及制約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尤其到了高齡階段,以行走能力為主的肢體運動功能是衡量老年人生命質量的重要指標〔1,2〕。老年人尤其高齡老年人懼怕跌倒,一旦跌倒便很有可能致傷甚或致殘。如何維持以行走能力為主的肢體運動功能及預防跌倒,是高齡老年人及其家屬或醫護人員尤為關注的問題〔3〕。健身鍛煉是延緩人體衰老進程的重要手段,肌力改善可以有效提高身體功能、為維持身體運動能力提供力量支持和動力保障,故肌力訓練已被作為維持老年人肢體運動功能的常規鍛煉手段〔4,5〕。
身體穩定性和靈活性也是衡量人體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但由于該類身體素質的日常訓練手段存在較大的跌倒風險,目前較少用于老年人尤其高齡老年人。本研究旨在探討肌力并減重訓練對高齡老年人身體穩定性及肢體運動能力的影響。
1.1 基本資料 2019 年3~7 月以受試者入選標準從廊坊市養老院篩選受試對象42 例,年齡80~89 周歲,均為女性。納入標準:為便于實踐控制及避免環境、年齡、生活和鍛煉條件等外在因素差異影響,受試對象均從入住廊坊市養老院的老年女性中篩選;經對個人資料調查,所有入選對象身體健康狀態良好,無精神障礙或傷殘疾病,近1 年內未專門進行過持續性核心肌力或下肢肌力鍛煉。排除標準:嚴重視聽力障礙或具有認知功能障礙等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明顯高血壓、眩暈、心臟病、腰腿疼痛及身體殘疾等不便于參加功能訓練實踐者;正在進行或近期持續性進行過專門肢體功能訓練者;入選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實踐鍛煉。將入選者隨即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 例,兩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2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21)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在進行日常生活及護理基礎上,采用常規肌力訓練手段進行持續性系統鍛煉。基于安全考慮,肌力訓練多采用靜態訓練或安全性較高的動態訓練,有跌倒風險的動態訓練則在器械或護理人員保護下進行。肌力訓練方法:采用常規訓練方法針對核心肌力和下肢肌力進行訓練。①屈膝團身鍛煉,取仰臥位,受試者雙腿并攏身體伸直平躺在墊子上,鍛煉時腰背部和大腿發力,雙腿及軀干收縮做屈膝團身動作,待雙膝盡量貼近胸口位置后,軀干和雙腿慢慢展開,軀干后仰、雙腿伸直再平躺在墊子上,5 s 左右/次,10 個左右/組,該法主要鍛煉腹部、腰背部及髖和大腿肌力;②平板支撐鍛煉,分別取仰臥位、俯臥位和(或)左或右側臥位,分別以四種臥姿進行平板支撐鍛煉,根據自身力量情況每種姿勢保持5~10 s/次,該法主要鍛煉腹部、腰背部及體側肌群肌力〔6〕;③下肢肌力鍛煉,采用站立位負重提踵、坐位負重抬小腿、俯臥位負重屈腿和站立負重半蹲鍛煉,根據個體差異或不同動作的承受程度,負重2~5 kg、每個動作5~10 次/組,該法主要鍛煉髖、大腿、膝及小腿和踝關節等下肢肌群肌力〔7〕。如上動作依次訓練,每個動作做完后調整休息1~2 min 再做下一個動作,每天訓練1 次,每次循環訓練3 組,訓練時長35 min 左右,共計訓練9 w。每個動作的訓練強度控制為中等,以受試者有疲勞感或受力肌肉稍有酸痛,訓練過程中的每個動作盡量以快起慢落的方式進行,但切忌突然或暴力發力,以免造成肌肉拉傷。
觀察組則在同對照組鍛煉基礎上,同時采用減重狀態下身體靈活性和穩定性訓練手段進行輔助干預。由于身體靈活性和穩定性訓練具有較大跌倒風險,所以老年人尤其高齡老年人往往懼怕進行身體靈活性和穩定性訓練,為避免發生不測,基于安全考慮,本研究采用懸吊狀態下的減重訓練方式進行身體靈活性和穩定性鍛煉。方法如下:①身體靈活性訓練,采用吊帶施力于患者腰背部及雙側腋下,吊帶上端固定在可向前和向后自由滑動的滑輪上,吊帶施力大小根據患者下肢支撐力及動作變換時身體穩定性和完成動作的能力情況,調整為體重的20%~50%進行適當減重,受試者在吊帶的減重和保護下以“十字步”和“關東步”等步法在音樂伴奏下進行鍛煉,鍛煉5 min/組。②身體穩定性訓練,減重方式同上述身體靈活性訓練,采用turomed 型簡易臺式身體平衡訓練儀進行鍛煉,鍛煉者取站立位,雙腳站在平衡面板上,利用其不穩定性和可調節性提供水平面的不穩定晃動,鍛煉者通過調節身體姿勢和身體重心位置盡量維持身體平衡,該儀器用以治療和訓練病理性身體姿勢改變,尤其是側重對身體承重關節的功能性不穩定的訓練,鍛煉5 min/組。如上兩種方法每天鍛煉1 次,每次依次鍛煉3 組,每種方法鍛煉結束后調整休息3 min,共計鍛煉9 w。
1.3 觀測指標 于入選時及經9 w 干預后第3 天(調整休息3 d)檢測。身體穩定性采用Berg 平衡功能量表評價,該量表包含靜態和動態平衡能力的14項內容,每項內容0~4 分,滿分56 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好;同時采用單腿站立進行靜態平衡能力檢測,采用閉目原地踏步進行動態平衡能力檢測,詳見參考文獻〔7,8〕。為保障安全、避免跌倒,對站立狀態下進行身體活動測量時,檢測過程采用吊繩進行懸吊安全保護,但不給予懸吊減重施力。
肢體運動能力:采用Tinetti 量表進行步態測試,該量表包括平衡能力測試和步態測試兩個部分,其中步態測試包括8 項目內容,共計12 分,分值越高步態越好;平衡木行走檢測,降低平衡木行走面高度至與地面距離為10 cm,平衡木長度5 m、寬10 cm,用吊繩模擬“身體靈活性訓練”方法中吊帶裝置辦法做懸吊保護以避免跌倒,但行走過程中吊繩不進行懸吊減重施力,行走時間越短則提示平衡和行走能力越好,評價標準與方法見文獻〔9〕;坐-立-走檢測,在測試團隊人員陪同保護狀態下進行該檢測,測試時受試者坐在40 cm 高板凳上,聽到開始口令后,快速起身行走至前方20 m 標志物處,轉身返回再做回凳子為結束,每人連續測3 次(每次結束后調整休息5 min 再進行下次),取最快的1 次為記錄時長,用時越短則提示身體靈活性和行走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 軟件行t、χ2檢驗。
經9 w 鍛煉干預后,兩組相關觀測指標較入選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身體穩定性和肢體運動能力相關指標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入選時及9 w 鍛煉后身體穩定性指標比較(,n=21)

表2 兩組入選時及9 w 鍛煉后身體穩定性指標比較(,n=21)
與入選時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表3 兩組入選時及9 w 鍛煉后肢體運動能力指標比較(,n=21)

表3 兩組入選時及9 w 鍛煉后肢體運動能力指標比較(,n=21)
相關報道指出〔10,11〕,核心肌肉群擔負著穩定身體重心、傳輸力量等作用,是維持人體運動及發力的主要環節,在整體活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中樞作用,強有力的核心肌力對人體維持身體姿勢、動態平衡及身體完成動作的能力起著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栗巖〔6〕采用低負荷鍛煉方式對15 例老年人的核心肌力進行了9 w 訓練干預,證實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穩定性和肢體運動功能指標。也另有報道則認為〔12,13〕,肌力及平衡能力等各項指標明顯下降,尤其下肢肌肉力量的明顯減退是造成老年人行走能力較差甚至發生跌倒的重要原因。史明〔14〕經8 w 鍛煉實踐證實,對老年人進行必要的下肢肌力及身體協調能力訓練,對改善行走能力效果明顯。本研究肌力訓練部位主要對核心肌群和下肢肌群進行了針對性訓練。老年人下肢和核心肌力不足,不能對關節起到良好的支撐和保護作用,進而致使身體穩定性較差,而通過必要的肌力訓練可對肌力下降起到延緩和改善作用,益于保持良好的身體功能及提高其生活質量。
眾所周知,神經系統功能的明顯衰退也是困擾老年人靈敏素質、身體穩定性,甚或致使跌倒發生的重要因素,而體育活動等功能康復鍛煉,諸如肢體動作快速變換類等針對性的鍛煉手段,可對神經系統起到明顯加強和開發作用。但在日常實踐運用中,由于常規鍛煉手段難免存在較大跌倒風險,所以受限于老年人尤其高齡老年人應避免跌倒且懼怕跌倒這一特殊身心特征,以身體靈活性為主的多種訓練手段較難實施。基于此,本研究對照組則采用了懸吊減重手段針對肢體靈活性和身體穩定性素質進行了輔助干預,經9 w 干預后,聯合干預效果明顯優于單一肌力鍛煉組。輔助效果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神經系統在機體其他系統的配合下,主要負責維持人體的穩定狀態,而體育鍛煉能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提高神經系統對人體活動時錯綜復雜的變化的判斷能力〔15〕,通過必要的身體穩定性和靈活性訓練可加強對老年人衰退的神經系統功能進行刺激和重建。②跌倒是致使老年人尤其高齡老年人致殘甚或致死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懼怕跌倒,尤其高齡老年人日常不宜采用動作幅度較大或變向速度較快的方式進行鍛煉,而吊帶的牽拉保護作用可以有效避免跌倒,利于老年人克服心理障礙以提高鍛煉積極性。③吊帶對身體的牽拉減重作用,可以有效減輕髖、腰部及下肢的承重力,而受力減小可以大大減輕運動過程中動作變換負擔,利于有效促進人體完整動作完成,對規范肢體動作及形成正確動作記憶有益。④在減重效果作用下尤其下肢肌肉和關節受力減輕,也可提高鍛煉過程中的動作活動幅度,既可增大關節活動度利于靈敏素質和身體協調能力的形成和改善〔16〕,同時也可進一步提高鍛煉自信及日常動作自信,對提高整體鍛煉效果有益。通過核心肌力和下肢肌力鍛煉可改善老年人的肢體運動功能,而在減重狀態下的肢體靈活性和穩定性訓練輔助干預下,更利于提高身體穩定性和肢體運動能力,對提高老年人肢體運動功能及預防跌倒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