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強 彭奕華 吳曉惠 凌亞非 陳紅 譚利明
1粵北人民醫院醫院辦公室,韶關 512026;2粵北人民醫院科教科,韶關 512026;3韶關市疾控中心慢病科 512028;4粵北人民醫院胃腸外科,韶關 512026
死因監測是公共衛生活動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監測活動,死因監測信息可以用于掌握死亡原因、研判死亡趨勢、預測疾病變化,深化對于疾病的認識,為更好更快地掌握健康要素和預防疾病打下基礎[1-2]。它不僅可以體現一個地區的整體醫療和健康情況,同時有助于衛生資源配置以及對地區衛生重點工作做出客觀評價[3-4]。因此世界各地都高度重視死亡原因及變化趨勢的分析及研究工作。
瑤族人群主要聚集于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縣)[5],由于先前居住過老撾、越南和美國等先輩,因此有“過山瑤之鄉”之美名,目前尚不清楚該地區的死亡因素情況,因此以乳源縣為單位進行死因資料對于地區健康事業發展具有指導作用。本研究以韶關市乳源縣與武江區作為對照進行研究,分析乳源縣與武江區居民死亡人群特點、死亡情況,比較兩地居民死因、疾病譜的異同。通過描述乳源縣瑤族居民主要死因順位,分析韶關市瑤族主要聚居居民的主要死因,探討該地居民的死亡因素,從而更好地改善環境和防控政策。
1.1 資料來源 于全國死因監測登記系統,主要包括2014—2017 年韶關市的死亡人群資料。按照死亡時期、生前居住地是韶關市乳源縣和武江區進行統計。人口資料來源于韶關市統計年鑒,本文使用的戶籍人口數為年末戶籍人口數。
1.2 研究對象 本文根據全國死因監測登記系統,選取韶關市武江區、乳源縣2014 年1 月1 日至2017 年12 月31 日死亡的9 819 例居民為研究對象,對其中405 例死亡瑤族居民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計算指標 (1)人口總數:一個地區一個時間段內的總人數。當前世界常用實際法和法定法進行人口核算,我國一般使用法定法進行人口調查。(2)死亡率: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一定人群中因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死亡的頻率。死亡率=死亡人數/某時期總人口數×K。其中,分子為死亡人數,分母為可能發生死亡事件的總人口數。常以年為單位,多用千分率、十萬分率表示。(3)死因構成:某原因引起死亡人數/總死亡人數。某死因構成=某年因某原因引起死亡人數與該年死亡總人數的比×100%,死因構成比能反映引起死亡的因素構成情況。(4)死因順位:根據死亡構成比進行高低排序,能夠反映該死因存在的特殊性,是提供針對性健康管理對策的重要信息來源。
1.4 質量控制 韶關市自2014 年開始由韶關市疾病控制中心實施全人群死因統計及上報工作,上報系統科學、規范且權威,同時數據上報流程規范,衛生機構相關的工作人員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報告的死亡信息進行漏項錯項等邏輯檢查,如實錄入,確保死亡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人會進一步進行數據審核,若出現審核不通過的情況,將錯誤信息反饋報告單位核實及修改,確保患者根本死因的全面性、準確性、可行性。通過全國死因監測登記報告信息系統導出死亡個案信息內容主要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報告卡ID 號、身份證號、姓名、性別、民族、年齡;(2)死亡信息,包括死亡時間、根本死因、根本死因的ICD-10編碼。
1.5 統計學分析 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和編數,ICD-10(國際疾病和死因分類)是具有權威性的衛生信息標準分類;用Excel 2016 和SPSS 18.0 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人口學特征 2014—2017 年韶關市乳源縣和武江區死亡人口中,男性6 071 例,女性3 748 例,男女比例為1.62∶1;年齡主要集中在45 歲以上,占91.10%,其中年齡最大者為109 歲,最小者不滿1 歲,平均年齡為69.34 歲;民族以漢族為主,占95.47%,其次為瑤族,占4.12%;職業以農民最多,占45.26%,其次為離退休人員,占26.44%;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占71.80%,其次為喪偶,占18.2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為主,占84.23%,其次為高中,占8.85%;乳源縣和武江區不同年齡、民族、婚姻狀況、職業和文化程度的居民死亡情況不同,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1。

表1 2014—2017年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武江區居民死亡人口學特征[例(%)]
2.2 數據來源分析
2.2.1 最高診斷單位 診斷單位主要為二、三級醫院,衛生院和其他相關的醫療服務機構。2014—2017 年,三級醫院是武江區和乳源縣死亡病例診斷比例最多的醫療機構,占58.68%,其次是二級醫院,占22.30%,兩者共計80.98%。見表2。

表2 2014—2017年各年度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武江區死亡居民最高診斷單位構成比[例(%)]
2.2.2 最高診斷依據 診斷依據主要分為以下7 類,2014—2017年總死亡人數中,占比最高的診斷依據是臨床+理化,占43.48%,臨床診斷占25.44%,死后推斷占24.37%,總共占所有診斷依據的93.29%。見表3。

表3 2014—2017年各年度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武江區死亡居民最高診斷依據構成比[例(%)]
2.3 死亡情況
2.3.1 死亡率變化趨勢 2014—2017年武江區死亡人數共6 038 例,死亡率介于166.97/10 萬~591.35/10 萬之間,呈現上升趨勢,平均死亡率為427.14/10 萬。乳源縣死亡人數共3 781 例,死亡率介于464.94/10 萬~615.64/10 萬之間,呈現平穩增長趨勢,平均死亡率為555.68/10萬。見圖1。

圖1 2014—2017年韶關市武江區與乳源瑤族自治縣死亡率情況
2.3.2 死因構成分析 2014—2017 年乳源縣3 781 例死亡居民死因構成前四位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1 511 例(39.96%)、腫瘤882 例(23.33%)、呼吸系統疾病487 例(12.88%)、疾病和死亡的外因356 例(9.42%)(圖2A);武江區6 038例死亡居民死因構成前四位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2 735 例(45.30%)、腫瘤1 557 例(25.79%)、呼吸系統疾病681 例(11.28%)、疾病和死亡的外因345 例(5.71%)(圖2B);乳源縣396 例瑤族死亡居民死因構成前四位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142 例(35.86%)、腫瘤104 例(26.26%)、呼吸系統疾病46 例(11.62%)、疾病和死亡的外因26 例(6.57%)(圖2C)。

圖2 2014—2017年韶關市武江區和乳源瑤族自治縣死亡居民死因構成。A:乳源瑤族自治縣居民死因構成;B武江區居民死因構成;C:乳源瑤族自治縣瑤族居民死因構成
2.4 乳源縣瑤族居民主要死因順位 2014—2017 年,常見死亡因素如表4 所示。前十大死因占總死亡人數的97.73%,前五大死因占總死亡人數的86.11%。

表4 2014—2017年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瑤族居民主要死因順位
2014—2017 年,韶關市乳源縣和武江區死亡人群中65 歲以上占比最大(67.71%),且45 歲以上人群占91.10%,平均年齡為69歲,這低于相關文獻報道的2017年中國人均壽命75歲[6]。5~歲組死亡人數占比最低,該年齡主要在學習教育時段,長期在家長的照顧之下[7]。乳源縣以農業人口居多,農民人口基數大,因此農民死亡占比最大(71.09%);武江區以城市人口為主,因此離退休人員占比最大(36.30%)。瑤族人群死亡占比乳源縣(10.47%)明顯高于武江區(0.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433,P<0.0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多且大多數年齡比較大,該人群死亡居民占比最大(84.23%)。因此,需要提高全人群的文化普及工作,通過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提升人群的健康素養,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大健康”的理念[8-9]。
2014—2017 年,武江區平均死亡率(427.14/10 萬)低于乳源縣(555.68/10 萬),提示韶關市城區為主的武江區死亡率低于農村為主的乳源縣,這與我國目前的國情城市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高于農村地區有關,因此政府應該適當提高農村的醫療環境和衛生資源分配[10-13],以加大醫療衛生財政投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為手段,促進城鄉間的衛生服務均等化[14-15]。
結果顯示,乳源縣瑤族排前四位的死因中三項是慢性疾病(包括第一位的循環系統疾病、第二位的腫瘤和第四位的呼吸系統疾病),《中國死因監測數據集2015 年》的數據結果中,我國死因順位前四位的與乳源縣瑤族的疾病類型基本一致,所以本地區的應關注惡性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以重點疾病的防治為重點,通過健康宣傳教育的重視、常見疾病監測力度的加強,疾病流行趨勢的掌握等全面、綜合的手段,降低疾病造成的潛在危害。同時,這一結果提示由于人群作息方式和物質水平的改變[16],慢性疾病成為韶關市瑤族聚居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當前,慢性疾病是影響人群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應結合地方實際,積極加強其預防控制工作,采取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從而降低疾病負擔、提升區域健康水平。基于本區人民的衛生健康水平和死亡危險因素,采取個人、集體預防治療的有效措施,為慢性疾病者提供全周期、可持續的健康服務[17-18]。乳源縣瑤族主要死因第五位為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提示隨著疫苗普及率、接種率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受該因素影響的數量在逐漸減少[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