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犁春
(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骨一科,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脛腓骨骨折的病因多與長期應力積累使得受力處發生疲勞、扭轉暴力、直接暴力及擠壓等情況有關,10歲以下兒童、中老年人,以及交通運輸行業從事者均為脛腓骨骨折的高發人群。按照骨折穩定性分類,脛腓骨骨折可分為穩定型與不穩定型,按照骨折端是否暴露于體表可分為開放型與閉合型,其中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患處多伴有一定程度腫脹、壓痛、皮溫升高等癥狀[1]。現階段,臨床治療脛腓骨開放骨折可采取微創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病情恢復,但其在臨床應用中,部分患者術后易出現感染、畸形愈合等并發癥[2]。而術后感染會誘發機體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癥反應,進而影響患者預后效果和生活質量,同時給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研究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發生術區感染的影響因素對于患者預后恢復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行手術治療的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術后發生術區感染的相關因素,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收治的650例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其術后是否發生術區感染,分為感染組(50例)和非感染組(600例)。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診療指南》[3]中關于脛腓骨開放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感染組同時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出現骨折感染部位發生滲液、紅腫熱痛現象;切口處產生膿液或有膿性分泌物;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12×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70%以上等,即為術后術區感染。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有明顯外傷史者;經X線或CT檢查確診者;均為畸形外傷后肢體有明顯畸形,同時有開放性創口者;骨折端相互摩擦時,可聽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者;生命體征較為平穩者等。排除標準:手術不耐受者;合并其他骨疾病者;術后切口脂肪液化者;合并心、肝等臟器功能不全者;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伴凝血功能障礙者;術前骨折部位已經發生感染者等。本研究經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創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后,根據C臂機監視情況縱向牽拉四肢骨折處肌肉,建立軟組織隧道,進行初步復位。根據三維CT顯示測定,選擇合適的鎖定鋼板,經隧道插入至合適位置,然后植入單皮質鎖定螺釘后縫合切口,術后予以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術后發生術區感染的單因素分析,統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主要包括體質量指數(BMI)、性別、手術時間、年齡、合并基礎疾病情況、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部位、術后持續引流情況、住院時間、徹底清創情況、皮瓣覆蓋創面情況、Gustilo分型情況[5]等。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患者發生術區感染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中年齡≥?60歲、合并基礎疾病≥?3種、術后持續引流、Gustilo分型為Ⅲ型、住院時間≥?3周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非感染組,且受傷至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非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1。

表1 影響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術后發生術區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術后發生術區感染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術后持續引流、合并基礎疾病≥?3種、住院時間≥?3周、受傷至手術時間長、Gustilo分型為Ⅲ型均為影響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患者發生術區感染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2.475、2.067、2.333、1.856、1.193、1.746,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患者發生術區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脛腓骨骨折可分為脛骨骨干單骨折、腓骨骨干單骨折、脛腓骨干雙折,骨骼發育不良、骨質疏松均會使脛腓骨的外力承受度變差,進而引發脛腓骨骨折。開放性骨折是一種較為嚴重的骨折狀態,是指合并有覆蓋骨折部位的皮膚和皮下軟組織損傷破裂,使骨折斷端和外界相通。微創鋼板接骨術聯合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應用在皮下建立隧道的技術,對軟組織的傷害更小,且具有穩定性較好,固定強度高的優勢[6]。但由于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的骨骼突破皮膚屏障,會導致細菌進入骨斷端,進而增加術后感染的發生概率[7]。術區感染可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還可影響骨折愈合和治療效果,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60歲、術后持續引流、合并基礎疾病≥?3種、住院時間≥?3周、受傷至手術時間長、Gustilo分型為Ⅲ型均為影響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患者發生術區感染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各種免疫、體液、代謝等身體機能會漸漸退化,使得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更容易遭受病原菌感染,于術后發生術區感染,因此,臨床中對于年齡較大的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患者應注重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如有疑似感染癥狀應立即采取對癥措施[8]。術后引流是預防感染的重要環節,持續性引流雖然能將創口分泌物排出,但長時間的引流,細菌可通過引流管侵入手術部位,進而增加感染的發生概率,因此,臨床中可縮短術后引流時間,減少細菌侵入途徑[9]。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如糖尿病,會使得血漿滲透壓升高,抑制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系統發揮吞噬功能,更有利于細菌入侵和繁殖,增加術區感染率,因此,臨床中可通過對基礎疾病予以控制,進而減少感染的風險[10]。住院時間越久,患者接觸病原菌的概率也隨之增加,進而增加感染的風險,因此,臨床可通過縮短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其在醫院的暴露時間。受傷至手術時間越長,患者受傷部位越易遭受病原菌污染,進而其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臨床中可采取早期治療,減少受傷部位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盡可能避免病原菌感染。Gustilo分型為Ⅲ型說明患者軟組織損傷廣泛,有嚴重的污染,術后存在原始移位趨勢使皮膚壞死,使感染的概率增加,因此,臨床中需對Gustilo分型為Ⅲ型的患者加強骨折端的固定,消除骨折端對皮膚的感染因素,給予針對性抗感染預防措施,并通過對軟組織損傷予以有效治療,進而減少術后術區感染[11-12]。
綜上,年齡≥?60歲、術后持續引流、合并基礎疾病≥?3種、住院時間≥?3周、受傷至手術時間長、Gustilo分型為Ⅲ型均為影響脛腓骨開放骨折術后患者發生術區感染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可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患者術后術區感染,提高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