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陳 廣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7)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賦予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新使命,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必須舉全國之力、聚四方之才”。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發布,人才需求成為自由貿易港建設發展的第一大問題。海南省及國內高校要如何培養能夠滿足自由貿易港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成為教育部門及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2]。
有觀點認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之后,關務操作簡化,將不再需要專門的報關從業人員。但現實情況如何呢?根據對多家貨運代理企業及報關企業進行實際調研的結果,隨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推進,海南對于專業報關人才的需求缺口進一步擴大,并且對報關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更高。
從建省辦經濟特區到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海南的地區生產總值成倍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簽訂利用外資協議項目和實際利用外資額逐年增加,對外貿易快速發展。
1.大批重點項目落戶海南
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國內外商業巨擘紛至沓來。
2020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開局之年,據海南省發改委數據,截至2020年12月31日,省重點項目累計完成年度投資786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116%。海南省發改委發布的《海南省2021年重點(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共安排省重點(重大)項目129個,總投資381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82億元。項目類別涵蓋三大主導產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5大類。如此多批次、高金額的建設項目,不斷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展注入新的經濟增長點。
根據《總體方案》,在2025年全島封關運作之前要做三方面的工作,體現早期收獲。“零關稅”政策的早期收獲就是在封關運作之前率先對部分進口商品實施“零關稅”,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要建立“一負三正”清單,即企業進口自用的生產設備零關稅的負面清單、島內企業用于交通運輸用的交通工具零關稅的正面清單、企業生產自用的或者兩頭在外模式進行加工所消耗的原輔料的正面清單、島內居民消費的進境商品正面清單。目前企業自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原輔料免稅清單已經陸續公布實施,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大項目中有相當比例的利用外資項目,這些項目從開工到籌建,到最終運轉,必將帶來源源不斷的物資和資本的進出境流動,將極大增加進出境貿易和物流服務的業務量,由此衍生的通關服務需求也隨之急劇增長。
2.免稅品業務及跨境電商快速發展
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戰略定位之一,免稅品業務和跨境電商產業是海南未來著重開發的經濟增長點。在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趨勢下,跨境電商勢必成為零售行業進出口主要模式,對傳統外貿雖然有相當程度的沖擊,但其迅猛的增長勢頭極大程度上帶動了海南外貿的發展。免稅品進口目前按照一般貿易監管,而跨境電商貨物按保稅物流監管,并有其相應的監管要求,這就敦促本地報關行業隨之注入新的血液,學習新的報關知識。
2018年7月,海口市獲批設立中國(海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2020年初,海南全島被納入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范圍;2020年4月,國務院同意在三亞等地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公布以來,受自由貿易港政策利好等影響,海南跨境電商發展進一步提速。2020年,海南全省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額5.26億元,同比增長7.53倍,海關備案跨境電商企業增至195家; 2021海南國際跨境電商交易會將于10月舉辦[6]。
2021年5月7日—10日,為期四天的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成功舉辦,這場規模盛大的展會既是打造國際消費精品全球展示交易的重要平臺,也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構建國際消費中心的標志性工程,對于提升海南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7]。
首屆消博會共計有1505家企業,2628個消費精品品牌參展,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到會企業、客商、人員超預期。消博會允許部分進口消費精品現場銷售,結合海南離島免稅新政,構建起多元化的免稅經營環境,有利于助推海南建成全球最大免稅市場,成為全球免稅購物中心和時尚消費中心。島內居民消費的進境商品正面清單也是落地在即,許多零售企業摩拳擦掌搶灘布局,鋪設渠道,只等免稅牌照到手即可開閘放水,引入上架源源不斷的免稅商品物流。
經濟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支撐,保證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是影響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順利推進的關鍵。作為海南省內高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教師,最直觀的感受是,2020年以來,因為免稅品和跨境電商貨物進口數量劇增,代理運輸及清關服務需求巨大,許多報關公司、跨境物流公司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增員招聘需求大幅增加,招聘負責人主動聯系學校,要求推薦合適的畢業生。有企業反映,因無法及時招聘到對口專業的員工,只能放寬專業限制進行招聘,然后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入職培訓。同時,也有些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專業技能掌握得不牢靠,缺乏相關崗位的知識和技能遷移能力,入職時也難以直接上手。高質量報關人才短缺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亟需解決的一個嚴峻問題。
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這些成熟的自由貿易港,報關便利、通關高效,自由貿易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完善,報關員卻仍然是一項專門職業,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自由貿易港只是在稅證措施方面享有特殊寬松的待遇,海關基于統計以及防范走私的職能,往往需要采取更加高效和全面的風險管理。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定位有別于香港,海口海關并非自成體系,仍然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的垂直管理系統當中,海南島相當于一個超大型綜合保稅區,是“全島封關運作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自由貿易港制度下的海關監管并非全面徹底放開,而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所謂一線放開,也并不是完全放開,對于境外與海南島之間進出的貨物,對應企業需要建立電子倉儲管理系統,并與海關聯網對接,進出境物品信息還要提前向海關備案,銷售或消費使用前后還有核注、核銷的操作。海南自由貿易港內的企業將面臨貨物進出境、以及進出自由貿易港與內地之間運輸往來的“兩線四流向”的海關監管模式(如圖1),對于企業報關人才的職業素養和技能要求將進一步提高。

圖1 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后貨物流向
報關人員應熟知相關的國際貿易慣例、法律法規以及我國與主要國家與地區的貿易運輸地理狀況與貿易政策;熟知原產地規則與優惠原產地證的運用,能夠對不同品類貨物進行進出口風險預判及成本核算;收集貨物信息進行HS歸類;審核商業、貨運單證;辦理海關申報、查驗、征稅、審價、放行等手續。
海南自由貿易港“兩線四流向”的海關監管模式對報關業務操作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境外貨物進入自由貿易港,原則上是放開監管的,實施零關稅、免于提交監管證件的管理,但是涉及公共衛生、瀕危物種、農藥登記證等安全管理的許可證件則不予免證。內地的貨物經過海南島運往境外,應實施正常的出口監管,島內的貨物運往內地,則按進口實施正常的稅證監管。在自貿港做報關,需要理清不同流向的監管要求,才能保障貨物清關手續順利完成,這對報關人員專業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初期階段,海南的外貿增長點主要來自免稅品和跨境電商貨物,由于免稅品和跨境電商貨物往往品類繁多,在進行商品歸類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歸類錯誤,一旦涉及不予免證的商品門類,可能會因為無證到貨而無法進口或被海關扣留。因此,培養滿足自由貿易港建設需求的高質量應用型報關人才,在提升傳統報關專業能力的同時,更要強化保稅物流貨物通關的相關知識。
進出口稅費的支出對進出口商品的成本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關稅完稅價格、原產地標準、進出口方式、關稅優惠政策等進行納稅籌劃,減少關稅成本。同時,還可以通過從低關稅地區進口,合理選擇消費稅、增值稅的退免稅優惠等,選擇最優的節稅方案。
在免稅政策的激勵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稅品運營及跨境電商的發展增速遠遠大于傳統國際貨物貿易,但主要的增長數據均來源于進口,海南的跨境電商出口產業幾乎為零,我們對免稅政策的利用還非常片面。要想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建設,在引進高質量供給的同時,應當內貿、外銷多管齊下,積極與粵港澳大灣區實行聯動。作為開放經濟發展的龍頭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可為海南自由貿易港提供支撐和加速的作用;而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簡稅制、低稅率政策的推行,可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通外貿的中間產品貿易通道,經由海南自由貿易港出口的貨物可享受到幅度不小的稅收激勵。這對國際貨運和報關人才的保稅籌劃、稅費籌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AEO(經認證的經營者)是世界海關組織發起的一項企業分類管理制度,該制度已在世界海關組織成員中普遍實行,截至2021年2月,中國海關已與43個國家或地區海關簽署并實施了AEO互認。AEO范圍包括以任何一種方式參與貨物國際流通的企業,需由所在國(地區)海關認定。獲得認證的企業可以享受貨物優先通關、較低查驗率、較少稽查核查頻次,以及各類海關監管的便利化措施等實惠[3]。
目前海南獲得AEO認證的企業數量不多,培養掌握AEO制度的國際化關務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高水平的報關人才應兼具辦理AEO認證的能力,掌握AEO認證標準,全面把握AEO認證的要點,能為企業提供認證輔導。
通關業務屬于現代服務業中國際物流環節的重要一環,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一直以來都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調整,將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名稱更改為關務與外貿服務,更是延展了本專業的職業內涵,專業內容涵蓋了報關、國際貨運、保稅物流及跨境支付等職業范疇。地方政府與學校應該擺正其位置,重視其發展,適當加大投入,開展校內外基礎報關、商品預歸類、跨境電商、外貿單證與結算等實訓室以及教學資源庫建設和升級,提升專業綜合實力。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方案》支持海南高校設置目錄外應用型本科專業。海南高校尤其是進入雙高建設的職業院校應該抓住契機,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同步探索建設新型的目錄外本科專業——關務管理或打通關務與外貿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專科頂部壁壘,開設職業本科的關務與外貿服務專業,以適應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以及全國其他20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通關人才新需要。
職業院校應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爭取與具備資質的企業共建國際關務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參照企業崗位任職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微課程等,推行任務驅動、實踐導向等教學模式改革。
面向自由貿易港關務與外貿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校企合作應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開展:
1.拓展校內外AE0實訓中心建設
職業院校應積極爭取與本地的AEO高級認證企業聯系,開拓與建設校外實習和實訓基地,并啟動與AEO制度相銜接的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與企業共同開發供學生實踐AEO標準和實習訓練的平臺。
2.強化跨境電商通關實訓
隨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跨境電商、保稅物流急速發展,由此帶來了保稅電商通關業務量的快速增長,職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應當增設保稅物流等相關課程,并有意識地側重提升相應知識點模塊的教學要求。同時應加強與島內快速增加的電商物流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見習,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讓學生能夠了解到自由貿易港跨境電商業務的完整流程和業務要點,為之后的學習重點提供方向。
3.引進“1+X”證書試點
中國報關協會、全國報關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在聯合報關企業在開發“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項下的“關務職業教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全國關務相關專業院校、企業、行業共同參與。其中的技能證書“X”總共包含四部分:商品歸類技能證書、關務操作技能證書、保稅籌劃技能證書、稅費籌劃技能證書。
開設“關務與外貿服務”專業的職業院校應積極申報“1+X關務職業教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參與院校,并以此為契機,將證書培訓內容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全面提高關務人才培養質量,夯實學生就業創業的職業技能。
1.增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很多職業院校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從事教育工作,他們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沒有接觸過實務,在指導學生實踐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職業院校應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主動到企業掛職,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把一線的典型關務案例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并能緊跟自由貿易港建設形勢和政策的變化,始終保持知識和技能的更新。還可以適當調整教學團隊的師資結構,從報關、國際貨運代理、跨境電商等相關行業企業中引進具備授課條件的人才來充實教師隊伍,讓專業理論與社會實踐聯系更加緊密[5]。
2.增強教師國際化教學能力
面向自由貿易港建設人才的培養,教師應該更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應當加強外語能力以及關務方向的國際化標準方面的學習,并轉化和融入到課程體系中。比如,教師通過培訓和學習,清晰AEO認證的產生、實施條件和國際互認方法,熟悉我國海關AEO認證管理體系,然后通過案例設計和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和融通。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更名為關務與外貿服務,專業內涵有所拓展,原有的課程體系勢必要做相應的調整。結合自由貿易港對關務及外貿相關服務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課程方面,有必要新增保稅物流、稅費籌劃、跨境電商通關等課程,而這些課程與原有的跨境電商實務、國際貨物運輸、通關實務等課程之間有許多重合交叉、相互關聯的內容,為了避免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感覺內容重復、混亂,我們需要從整體的專業知識結構考慮,適當刪減或調整相關課程,通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調整,設計各門專業課之間的前置后續關系,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層層推進,便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融會貫通。
我國自2013年9月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掛牌,至2020年9月21日新設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數量已經達到21個,區域面積不斷擴大。以上探討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通關人才培養措施也適用于其他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通關人才培養,其他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熟的通關模式與人才培養也可在海南自由貿易港通關人才培養中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