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寧波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文化范式等都發生顯著變化,迫切需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滿足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新商科”因新人才需求而生。新商科將新理念、技術及方法融入傳統體系,促進現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為創新復合型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跨境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領域中最典型的表現形式之一,但截止目前國內除少部分職業教育學校中設置該專業外,本科院校極少設置,跨境電子商務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新商科教育范式改革中的關鍵一環。2019年習總書記明確指出,探索“區塊鏈+教育”的融合與應用。區塊鏈技術給數字經濟帶來了持續、創新的發展動力。因此,教學教育、產教融合、科學研究及創新創業四個區塊,與以生為本,滿足學生需求和特點的鏈式機制協同創新,形成的“教產科創、以生為本”,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區塊鏈式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區塊鏈技術是Satoshi Nakamoto[1]在2008年最早提出,是計算機應用領域的一次重要創新。目前關于區塊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含義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數據鏈式結構。
2.特點
具有去中心化(融合創新與分布式記錄)、開放共享及集體維護(共識機制)等特點,這與OBE教學理念、新商科人才培養基本特點有諸多融合和相似之處。
3.基礎架構
包括數據層(第一、二課堂課程)、網絡層(課程群)、共識層(培養方案)、激勵層(教學方法與設計、教學認證)、合約層(教學管理與評價)及應用層(培養目標),其基礎架構與人才培養模式分布有高度相似性。
4.發展應用
自2015年后,對區塊鏈的研究呈爆發式增長,除技術領域研究外主要集中在教育、供應鏈、金融、醫療、能源互聯網等發展應用領域。其中,王君宇、吳清烈、曹卉宇(2019)認為區塊鏈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主要在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管理[2]。在此基礎上,王婷(2019)認為教育可以基于其去中心化的特點進行分步式教育應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在2015年人才調查報告中指出,近90%的企業認為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缺口大,本科人才最缺乏,更傾向于招聘具有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2019年7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表示支持增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關于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特點和需求
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目前跨境電商專業人才需求量較大,且具有專業口徑、復合程度、技能要求均高層次要求的特點[3];
2.相關課程設置
Nuray (2011)認為總體應偏向商務,非技術類課程要多于技術類課程[4]; Morrison(2002)強調實踐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劉世鵬(2015)認為還應設置具有跨境電商專業特色的前沿選修課[5]。
3.人才培養路徑
主要有高等院校、第三方民營培訓機構、政府力量介入培訓機構及企業自身培養四種途徑,其中高等院校培養是學者關注最多的領域,但也存在應用、復合、創新型人才普遍缺乏的問題[6]。
4.人才培養方法
總體側重于提高專業培養應用性,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如體驗式[7]、電商平臺實踐教學[8]、創新創業競賽拉動[8]、國際交流式[7]等。
19世紀80年代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成立標志商科教育的開始,商科教育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它強調新技術、理念、方法的協同融合,著重應用復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于新商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2018年前后,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及研究型大學都對新商科進行了探索,經濟管理類專業如金融類、電子商務類、物流類等專業都有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課程與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體系與路徑、教學創新與師資建設。另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及新商科的研究開始出現。向紅梅(2017)從“互聯網+雙創”角度提出形成以課程目標、課程平臺、動態管理為主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8],張少云(2018)在創新創業背景下分析了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在本科類高校與高職院校間的差異[9]。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中最活躍、最集中的體現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非常迅速,跨境電商本科專業人才需求多、缺口大,目前其總體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路徑與方法不完善,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區塊鏈在教育尤其是人才培養方面的應用雖處于初期模糊階段,但其主要特點、關鍵技術、基礎架構與專業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非常契合。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和區塊鏈技術為應勢而生的新商科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新商科人才培養是數字經濟時代教育領域的必然產物,是一種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具備中國底色、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教學教育、產教融合、科學研究及創新創業四個區塊,與以生為本鏈式機制協同創新,形成的“教產科創、以生為本”,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區塊鏈式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創新應用價值。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既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目的,通過規范的課程體系,配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范式。基于區塊鏈技術理論與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契合性,將區塊鏈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架構相匹配如下:數據層(第一、二課堂課程)、網絡層(課程群)、共識層(培養方案)、激勵層(教學認證、教學方法與設計)、合約層(教學管理與評價)及應用層(培養目標),由此形成教育教學、產教融合、科學研究及創新創業四區塊,與滿足學生特點及需求建立對應的鏈式保障機制協同創新,形成“教產科創、以生為本”: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區塊鏈式培養模式。
基于區塊鏈技術與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特點與基礎架構的契合性,構建新商科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區塊鏈式培養模式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
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目標為:致力于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知識實、應用研究和應用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高級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通過四年的本科學習,培養一批掌握電子商務基礎原理,具備電子商務從業基本素養;具有扎實的數字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相關基礎知識;具備數字貿易溝通、金融數據分析、電子商務運營管理三個專業核心能力的創新、國際型高級經濟師和高級電子商務師。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目標及成果能力目標見表1。
依據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基于OBE教學理念和新商科理論,優化教學內容相關聯的課程體系。跨境電商專業課程主要分為第一理論課堂課程和第二實踐課堂課程。第一課堂課程主要包括:通識課程。如專業語言程序設計、大學英語等;專業基礎課。如信息經濟學、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等;專業課程。如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實務、互聯網金融、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等;實踐課程。如企業認識實習、跨境電商及國際貿易平臺綜合實訓、畢業論文(實習)、學年論文等。第二課堂課程包括: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各種知識技能競賽如POCIB國貿從業技能比賽、跨境電商創新創業比賽以及各類校企合作產業園基地、雙創孵化基地等。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的目標性、課程間的承接與邏輯性為原則,根據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計課程體系,形成網絡貿易溝通、網絡金融數據分析、電子商務運營管理三大課程群。在此基礎上,運用課程體系實現矩陣對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能力相對接。同時,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課程群建設遵循加強課程關聯性、發揮協同性、培養核心性的基本原則,設計由系主任和專業負責人共同完成,二級學院審核,按照“方案-實行-評價-反饋-改進”程序循環對課程群進行持續性更新與設計。
人才培養方案是教學質量的關鍵載體形式之一。首先,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主要對其專業框架、實踐教學、專業核心知識與課程體系構建的優化,可參照2018年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國際貿易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的標準進行綜合交叉。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要廣泛征求相關主體如相關政府部門、用人單位、校內專家、學生等的修訂意見。其次,對于實踐教學按照通識基礎技能、專業特長技能與綜合實踐訓練三個層次。最后,通過激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創新實驗、學科競賽等實踐活動獲獎及獲取項目孵化利好,強化學生創新設計及初級創業思維,實現人才培養應用型目標。
目前國內本科商科院校眾多,但人才培養質量卻層次不齊。ACBSP 商科認證始于美國教育認證制度,關注學院全方位發展規劃,對商學院整體項目進行認證,要求認證的商學院明確其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資團隊建設,運用恰當教學方法,提供高水平教學內容,通過認證的前提條件是具備明確的符合認證標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依托ACBSP商科認證改進教學方式與方法,是其區塊鏈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途徑。
跨境電商人才區塊鏈式培養模式以教育教學、產教融合、科學研究及創新創業為基礎區塊,四區塊的正常運轉及協同創新需要相應的教學管理、教學考核評價形成鏈式機制保障,這是“教產科創,以生為本”的跨境電商人才區塊鏈式培養模式的鏈式機制,也是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的制度保障。具體見圖2所示。

圖2 基于“教、產、科、創”教學管理保障鏈式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