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頌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從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到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實施課程思政已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全國高校都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充分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文化素養、道德規范等價值導向與專業知識和技能技術的融合,在“課程教學”向“課程思政”轉化的道路上,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
經濟學導論(雙語)是針對英語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以雙語為學習語言的經濟學課程。課程從豐富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精心編排了 16 個專題進行講授,包括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涵蓋了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旨在討論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消費者行為、廠商行為、國民經濟運行基本理論、失業與通脹、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分工等問題,使同學們系統掌握經濟學的英文術語、假設、原理和政策,以及這一學科的邏輯框架和分析方法,并能夠運用經濟學原理觀察、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實現經濟學導論(雙語)課程專業知識體系化、教學過程信息化、思政價值引領化的目標。具體而言,其思政教學目標有如下幾點。
人類文明進程和國家社會發展都離不開經濟學的作用,經濟學與現實世界緊密相聯。圍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教學理念,本課程應該加深學生對全球經濟及中國國情的了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增強學生在外向型崗位上傳播中國文化、加強中外交流合作的意識,實現愛國情懷、社會責任、道德修養等思想政治素養的內化[1]。
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應該充分體現厚生惠民的人文主義思想,因此,學生應該熟練掌握經濟學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論,養成運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在探究活動中培養探索真理、創新創造的精神,自覺將個人知識、能力奉獻社會,將個人抱負融入富國強民的偉大事業中去。
經濟學規律不僅運用于解釋、解決社會經濟運行的問題,也滲透到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應該啟發學生通過經濟學的理性視角來觀察世界、看待問題,考慮短期與長遠的平衡,避免及時行樂的沖動和瘋狂以及產生不勞而獲的消極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美好。
課程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有意識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當中,對“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這一教育理念進行初步探索。比如, 在講“供給理論”時,融入“2003年世界兒童玩具市場的供給曲線為什么會向左移動?” 這一討論問題,將2003年的 SARS 和當今新冠疫情的影響范圍進行關聯比較,逐步引導同學們認知到中國是兒童玩具生產大國的這一產業地位,并說明當影響供給變動的因素發生變化時,整個世界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從而得到啟示:全球經濟已是一個整體,人類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應該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再比如,在介紹“技術進步提升生產效率”這一知識點時,用數據展示我國稻谷畝產提高的發展歷程,同時說明我國雜交水稻技術這一偉大成就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愛國情懷,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習英雄身上人生價值觀的向往之情以及珍惜糧食的感恩之情。
課程思政教育需要精心構思,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思政元素的選取涉及專業知識的凝練與提升,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動性,關乎育人目標的達成與實現,是整個教學設計中的關鍵之處。研究試圖結合專業教學內容,挖掘其對應的思政映射點及形成具體的育人效果,為經濟學有關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學導論(雙語)課程思政的內容

序號 教學內容 思政映射點 預期成效6 生產與成本在理解“成本與產出”的關系時,增設情景模擬,讓學生充當管理者的角色進行經營決策。使學生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認識把控公司運營成本對初創公司的重要性,懂得精益創業。7 企業生產的決策 結合案例,探討“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與承擔社會責任的關系”。 引導學生樹立“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8 市場結構 不同市場結構下廠商有不同的定價策略,介紹企業如何通過不斷創新打破零利潤的規律。樹立堅持消費者導向、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精神。9 外部性、公共物品與政府干預融入國家對國防、交通、城市公園等建設投入的介紹及與其他國家的對比。凸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調節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方面的優越性,加強大國自信。10 宏觀經濟 學介紹及 國民收入核算融入我國GDP發展數據,以及“唯GDP 論”導致的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關注貧困地區的經濟生活。了解中國從 “ 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的歷史。辯證看待 GDP,樹立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健康發展的理念。11 失業 介紹中國就業保障體系及探討個人就業的意義。引導學生用“以辛勤勞動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看待勞動,讓勞動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3]。12 通貨膨脹討論對抗通貨膨脹的方法:投資高收入高風險的證券市場,購買收益固定的理財產品,盡快花掉手中的錢等等。引導大學生形成“通過認真工作、增加本領,從而提高收入來對抗通貨膨脹”的正確財富認知,建立健康積極的財富觀。13 財政政策 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進行闡釋。增強學生對宏觀經濟政策理論與實踐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大局觀[4]。14 貨幣政策 比較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時,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應對策略及政策效果。引導大學生認識我國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中的政策目標不同于歐美的價值導向[5]。15 經濟增長利用案例、數據等將“經濟增長理論”與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講解“促進經濟增長的公共政策”。增進學生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了解,認識到這是一部曲折重重、千辛萬苦而又星光璀璨的宏偉篇章,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與時代責任感。使學生能夠使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增強外事交流活動的能力。16 國際貿易利得與壁壘介紹中美貿易爭端的演化過程及中國入世后履行義務,多次主動削減關稅的現實。使學生認識重商主義及單邊主義所表現的狹隘世界觀,理解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盡力而為的大國風范。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有好的教學設計才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6],教師應緊密圍繞經濟學導論(雙語)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借助各種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實現線上與線下充分結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教學過程種,教師提前發布各類教學資料,包括PPT、教學視頻、拓展資料等,讓學生查閱、預習、思考;課中運用引導式、討論式、互動式、案例式等方法教學,讓抽象的理論鮮活起來,讓正能量傳遞起來,讓課堂生動起來,使理論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課后布置單元測試題及提煉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問題,鞏固學習內容;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相關主題調研及實踐,加深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及情感認同,從而實現思政育人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在多種教學方法的驅動下,分步驟、有層次、有目標地學習,最大程度地接受思想洗禮和情感陶冶,實現自身思想素質和政治水平的提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教學資源成了實現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關鍵,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信息化教學的順利實施。尤其在雙語教學中,教師面臨的最大痛點常常是學生英語基礎薄弱[7],為了讓學生用外語學好專業知識,教師更要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對每一個知識點,提供不同教學環節的優質資源,讓同學們擁有充分的學習素材,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在立德樹人核心目標下所建設的雙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應該包括網絡資源、錄制視頻、案例材料、英文教案、英文習題集、期刊文獻、書籍等,并根據教學邏輯有條理地編排與組合,對不同的理論知識和思政元素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形成系統化、整體化、一體化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滿足教學育人的需要,同時也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更多學習者提供教育服務。
學生的學習效果要靠合理的評價方法來衡量,學習評價是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因此,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首先,應重視過程性評價。在信息化、智慧化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更容易在學習之前、之中、之后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持續性地實施過程性評價,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態度,激勵學生將功夫用在平時,避免考前突擊式學習。根據教學內容和模式,可將教學過程評價細化為“出勤+課堂活動+在線教學平臺活動+實踐活動+階段性測試”幾部分,對每一部分賦予相應的權重,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其次,考核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根據教學情況,考核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活動性的,也可以是命題式的,以多樣的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最后,考核的內容要科學合理,既要注重測試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對經濟現象和問題的分析能力,又要突出結合專業知識對思想政治、價值觀念等進行考核,使思想道德及政治素養深入學生心中。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政治立場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育者。首先,教師要不斷強化課程思政育人的意識,深入理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深刻明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知識傳播中要堅持價值引領的導向。其次,教師要不斷加強課程思政育人的能力,積極圍繞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展開學術研究,在解決教學問題中提升科研能力,把科研成果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實現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統一。再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要牢固信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學生健康成長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最后,教師要掌握思政育人的技巧。“課程思政”不能簡單理解為將課程內容思想政治化,更不能強硬灌輸,而是要在教學內容和各個環節里有機地融入價值塑造的要素,做到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內容與價值同頻共振,讓價值引導的成分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如鹽在水,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書育人效果。
課程利用討論、展示、實踐、情景模擬等多種方式將思政元素植入學生學習與教師教授中,引導學生加深對思政元素的理解,使思想價值真正內于心外于形。現以“國民收入核算”這一知識點為例,探討課程思政的實踐過程。教師課前線上發布任務,讓同學們查找我國GDP歷年數據,并分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與趨勢;教師在線上發布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有關經濟結構、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方面問題的素材,并提出問題供同學們探討。課堂中,教師在講授完GDP的含義及計算方式后,接著總結我國GDP發展趨勢,并與世界其他經濟體進行比較,讓同學們了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的歷史,以增加大國自信。隨后,教師針對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要求同學們展示探討結果,隨后教師進一步剖析“唯 GDP 論”的弊端,幫助同學們樹立起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健康發展的理念。教師課后發布習題讓同學們鞏固所學,并進一步組織同學們通過調研、實踐等活動關注貧困地區的經濟生活,加深對國家扶貧經濟政策的理解,從而堅定理想信念與責任擔當。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GDP核算”這一知識點,上至聯系國情,加強對國家發展的了解與認同,中至訓練辯證思維,建立科學發展觀,下至關乎個人精神,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每個階段都設置考核的內容與標準,確保學生在學習、分析、實踐的過程中,有效地受到思想政治元素的浸潤,潛移默化地實現價值塑造。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念創新與實踐創新,它本質上是一種教育,目的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教師要把經濟學導論(雙語)課程具有的知識能力培養與思政教育的雙重功能充分挖掘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學頂層設計上要把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課程教學目標放在首位,與專業發展教育同向同行。教師要做好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做實教學資源、貫徹教學評價,堅持傳導和滲透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歷史與現實相連接,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真正落實經濟學導論(雙語)課程的育人作用,在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中,使學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