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
摘要:農村學校許多學生寫作興趣淡泊,詞匯貧乏,詞不達意,無材料、無主旨等。而且老師對作文認識不夠、所下功夫不深。針對學生作文中的問題,分析原因,總結作文教學的困惑,提出相應的對策,切實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學生 ? 課外閱讀作文現狀 ? ?目標管理 ? ? ?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我從事農村語文教學二十多年了,深刻地體會到寫作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為此,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切實提高農村學校作文教學質量我談幾點具體做法。
一、 當前農村學校學生的作文現狀
首先表現在作文題材的雷同、單一。農村學生生活經驗少,生活內容單一,見得少,聽得少,讀得也少,知識面狹窄。很多學生作文時題材雷同,內容較單一。比如以“我終于學會了……為題進行作文,超過一半的學生寫“我終于學會了做飯”和“我終于學會了洗衣服”。全班近三十個學生,內容竟只限于二個題材,可見學生經歷感受之單調、知識容量之匱乏。
其次,作文內容大、空、抄,缺乏真情實感。見識面的狹窄決定了學生作文內容的單調、空洞。學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師的要求寫親身經歷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寫事一類的文章,學生大多用流水帳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抓不住“六要素”,更難以寫具體;或者照搬照抄作文書,無自己的親身經歷。長此下去,學生寫作水平難以提高。
再次,寫作技能差,語病多,不會標點,作文缺乏創新精神。
如大多學生只知道用三段式來寫,無法把握怎樣用過渡句、過渡段來加強文章內部的銜接;有的甚至一段到底,讀來費解 、吃力。寫人的作文,學生不知道怎樣將人物寫生動、寫活,人物不會開口說話,語言描寫只會“XX說”這樣的干癟模式。這樣作文內容上很難妙筆生花,更談不上作文的創新。同時,學生的句子雖是通順的,但語病較多,方言也多。作文中標點符號的使用也存在諸多問題:什么地方都用上句號;不會斷句;什么時候想起來就在什么地方點一下,以至寫出來的話時斷時續等等。
二、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一)強化目標管理,克服隨意性。
作文教學過程的隨意性,常常導致作文教學處在一種混沌狀態之中。因此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以科任教師為載體,對全校的作文訓練制訂嚴格統一的規定,從思想認識、數量規定、指導措施、批改要求、講評方法等一系列方面進行宏觀控制,微觀處理。具體操作可從教師的思想認識、數量規定、指導措施、教學詳細批改要求、講評方法等方面,用量化管理的方法,限定內容、時間、數量,全體語文教師討論一致通過后,堅決實施,不能打折扣。期中監督檢查,期末追蹤查詢。在實施目標管理的過程中,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有自己的作文指導計劃,并另設作文教案本。長期如此控制,就會形成作文序列化、規范化,使作文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強化環境管理,克服封閉性。
強化環境管理即要求我們在學校或班級,創造寬松、開放的作文環境,引導學生自覺投入作文學習,主動地“找米下鍋”,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幫助他們解除寫作興趣不濃、把寫作當成負擔這個包袱。具體操作:低年級作文開放,高年級作文收攏。所謂“低年級開放”,意思是每次布置作文,先讓學生搜集整理借鑒各種有關的寫作材料一周,再叫學生交作文本。克服長期以來那種把學生封閉在四堵墻的教室里,死限學生在短短的兩節課時間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亂煮“夾生飯”的做法。所謂“年級收攏”,就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快速成篇,組與組比、人與人比,甚至班與班比,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激勵,激發寫作興趣。
(三)強化素材積累,克服素材枯竭。
1.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
生活就是積累素材的最佳途徑。留心觀察,用心想象,細心體會。對可喜可悲,可憎可愛的人和事要“情動于衷”,才會“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頭,泉涌不止。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觀察,用心品味,你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可成為寫作的素材。同窗情,班級里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社會的時常與留俗,世界的和平與沖突,這一切都會在學生心里留下點滴,產生共鳴。
2.用好教材作為寫作范例。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熟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主動去探索;還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概括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作文素材,提供寫作范例,做到學以致用。
3.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是內化的吸收,是對基礎知識理解的過程;寫作則是外化的表達,是對基礎知識運用的過程。通過閱讀記憶,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表達才具有心理前提。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用心記,用心思考。第二,用筆勾畫、用筆記。第一種方法尤為重要。 因此,我堅持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使其對信息的收集,整合,再處理,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真正愛上寫作。此外,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梳理,以便于在寫作時運用自如。 歸納梳理好的素材,還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比如,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來論證開拓創業,又可以用來論證敢于實踐,還可以用來論證不斷求索。只要勤于動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些典型素材進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會發現,許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
4.指導學生恰當地運用素材
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素材。主要方法有:
1、將原本比較復雜的、比較長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敘述,加以壓縮。
2、對原來比較簡短的素材加以擴展,使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
3、結合所需要表述的觀點對所選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讓文章的材料和觀點結合得更加緊密等。其原則就是根據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質來予以選擇使用。
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學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作文“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徹底改觀,因“厚積”而“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