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杰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文化自信成為了當前社會教育的美好愿景之一,并掀起了一股“國學熱潮”,因此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板塊中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此現象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體現尤為顯著。現結合古詩詞教學現狀,針對小學生個性特點展開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以期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深度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基于新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的研究,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成為了當下教育熱門,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深切關注,在此背景下,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成為了各科任教老師的當前要務。古詩詞一直是語文學科的重點教學內容,不僅包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資源,同時還承載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對于培養學生國人思想、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因此,如何優化古詩詞教學策略,加強核心素養的學科滲透成為了當下眾多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1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的教育學科,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文字進行思維表達。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優秀的古詩詞蘊含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思想,對于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來說,它是極其重要的載體。但是基于歷史文化變革的幾次重大推動,國人思想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導致古詩詞含義和情感表達也產生了一定歧義,為小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和思想領悟造成了一定難度。而且受傳統應試思維影響,教師教學模式相對老舊,而新時代的小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個性化特征明顯,傳統“機械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明顯不能滿足當下小學生的主體發展需求,這不利于語文課程改革的良好實施與發展,與素質教育理念相背而馳。因此,將核心素養理念作為學科指導思想,在其引領下借助古詩詞教學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發揮古文育人價值,構建高效、素質課堂成為了打破語文教學桎梏的重要契機。
2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探究
2.1創設古詩詞導入情境,以境引學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構成,對鋪墊課堂氛圍,揭示教學主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豐富古詩詞教學導入情境,以打破學生認知的情境創設調動其主觀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后續古詩詞教學奠定良好的導入基礎,促進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例如,古詩詞一般具有極好的意境美,但是僅憑僵硬、晦澀的文本內容學生很難領會,甚至有可能產生抵觸心理,陷入“談詩色變”的教學困境。因此,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優勢,通過先進的資源整合手段讓古詩詞文本內容生動的具象出來,以直接的感觀刺激打破學生學習認知常識,激發學生獵奇心理。以《夜泊楓橋》教學為例,“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客船”等都具有特別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制作相關聲音、圖像和視頻課件,并在課前導入環節呈現與學生觀看,為其詩文預習構建相關的朗讀情境,為靜態的詩文符號創設生動的動態背景,將詩文內容訴之于聽覺、視覺,以優美的夜景呈現讓學生感受與眾不同的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和朗讀情感,讓其在詩文可視的意境美中與作者共建美好盛景。
2.2創新古詩詞解讀模式,深思促學
古詩詞是古人以境抒情、感物興懷的產物,是作者思想具現載體。古詩詞的創作過程繁雜、文筆復雜,無論是文體構建手法還是詩情生成表達都與現代文學作品大不相同。“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出言成詩”,古詩詞世界博大精深,其蘊含的人文底蘊和精神寄托需要我們深入發掘,深切的走進詩人內心,與之展開隔空對話與精神交流。因此,古詩詞解讀是古詩詞教學的關鍵,也是了解古詩詞表象與內涵的必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古詩詞解讀模式來促進學生對詩詞內容的內化吸收,通過有關詩文的深度思考提升語文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以《石灰吟》教學為例,教師可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是獨特的生活體驗對詩文展開個性化解讀,以現實、趣味的解讀形式豐富學生詩文認知,并就詩文的表象特征展開有關思考,激發學生的深度思維。比如“千錘萬鑿出深山”形容的是開采石灰的不容易,教師可以展開創設性的提問,“同學們知道我們現在生活中所用的石灰是哪里來的嗎?”,引導學生用現代思維解讀古人思想,并以討論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思考內化文章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石灰的物理本質,圍繞“若等閑”一詞與學生展開互動,以個性化的解讀方式拓展其深度思維,從而構建高效、深度與交互的古詩詞教學課堂。
2.3豐富古詩詞拓展形式,移情助學
古詩詞蘊含的意境是其精髓所在,作者在寫詩作詞時一般都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而意境有限詩詞無數又是古詩詞的一大重要特征,往往一種意境對應的古詩詞多不勝數,比如思鄉類的有《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春望》、《黃鶴樓》等等,送別類的有《贈汪倫》、《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等等。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的移情思維,以“群文”理念深化學生的詩詞情感,增加詩詞積累,在情感積累與文筆積累中提高古詩詞學習能力。此外,除了通過同類意境的古詩詞鑒賞與積累引導學生的移情思維意外,還可以通過教學生活化的方式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根據詩文情境踏入生活實景,在實踐中促深知。例如在《長相思》古詩詞的教學中,本文展現的是男女相思意境,抒發了有關愛情、親情的思想情懷,教師可以圍繞相關意境推薦類似主題的詩文引導學生詩文情感的深度發展,比如《夜雨寄北》、《關雎》、《錦瑟》等都與《長相思》的主題意境相契合。再例如《村晚》一詩的教學,詩文描寫了農村晚景,呈現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晚景圖,就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構建詩文的初步認知以后,引導學生借助閑暇之余切實融入生活,感受一番農村、城市的夜景,然后以自身感悟展開詩詞改寫、即興創造,在生活實踐中深化詩文思想與詩文能力。
結束語:
總之,古詩詞傳承了古人的智慧與思維,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將古詩詞教學作為德育滲透依托,創設趣味、深度和個性化的教學課堂,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還能深化其學科素養并助力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貫徹與落實。
參考文獻
[1]王海燕.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分析[J].學周刊,2021(35):25-26.
[2]王大超.小學語文古詩詞的高效教學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1):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