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要:在對幼兒園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將陶行知理念滲透進課堂中,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幼兒園中教師要利用自然角去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因為幼兒的年齡偏低,他們還沒有能力去理解更加專業的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自然角的優勢去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性和認知能力去設計生命教育活動,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對生命的理解。
關鍵字:陶行知理念;幼兒園;自然角;生命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由于幼兒的年齡偏低,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沒有很強,因此教師要利用活動去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陶行知理念下幼兒園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適當的自然角,并且利用自然角去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樣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將一些有趣的元素融入進活動中,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生命的認識。
一、改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
現在幼兒園中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比較陳舊的,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采用的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比較弱,這樣也就會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但是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幼兒園教師也開始進行觀念的改革,并且將陶行知理念滲透進日常教學中,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生命教育是各個教育階段中都需要認真教學的內容,但是幼兒園的學生認知能力還不夠,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比較復雜,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致也不會被調動。在幼兒園中自然角是一個協助生命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他們只是利用自然角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這樣容易使學生感到非常枯燥。為了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不斷為學生創新教學方式,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致,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教師要為學生開展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活動中也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能夠增加學生對生命的認知。
二、利用自然角開展生命啟蒙教學
幼兒園中的自然角對于幼兒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要在陶行知理念下去對學生進行生命啟蒙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對生命形成正確的認知。教師首先要對自然角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夠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去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致。而且幼兒的認知范圍比較小,因此一些新鮮的事物可以很好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要合理利用大自然中的因素,并且能夠讓學生通過觀察自然角中的事物去提升認知能力。而且教師在為學生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時可以利用植物生長過程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親眼觀察到植物的生命變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植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進行連接,讓學生能夠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幼兒的年齡較小,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意識,并且當代的幼兒都是被家長嬌寵的,這樣也就會導致學生之間出現矛盾。利用自然角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教師也要將人際交往融入進去,而且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這樣有助于幼兒之間的交流。幼兒園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師要正確利用自然角去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認知。
三、利用自然角樹立正確生命觀
幼兒的認知能力比較弱,他們會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表達情感,但是他們也會做出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因此教師在利用自然角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要讓學生能夠理解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在陶行知理念下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這樣能夠讓學生尊重動植物的生命,并且能夠利用正確的方式去保護動植物的生命。而且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還要讓學生對植物的生長狀態進行觀察。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會有生病,教師要向學生做出表率,利用正確的方式去照顧植物,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模仿欲,而且教師還要利用生病的植物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能夠重視生命。而且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生命的短片,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生命的價值所在,并且能夠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開展多樣化的生命教育活動,利用多種工具來增加學生的真實體驗感,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通過利用自然角去進行生命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入的了解生命的價值,而且還能夠完善學生的生命觀念。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陶行知理念下教師重視生命教育活動的開展,并且還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角,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同時教師也要改變以往的教育理念,并且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去創新多種教學方式。教師要利用自然角去對幼兒園學生進行生命啟蒙教學,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而且還能夠增加學生對生命的認知。教師還要利用自然角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的重視生命、珍愛生命。
參考文獻
[1]孫樂妹.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幼兒園自然角活動案例探析[J].成才之路,2020(33):111-112.
[2]夏子仙.幼兒園生命教育活動實施路徑與載體的研究[J].生活教育,2014(05):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