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娘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教師需要對學生加強學習品質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形成主人翁意識,給予自己學習提供責任保障,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并且促進學生在整體學習期間學會善于與他人合作,幫助學生建立社會交往能力,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下取得優異成績,樹立較強的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素質教育;開展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注重素質教育思想,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落實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任務進行結合,為廣大學生構建出自信、多彩、和諧的學習世界,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當中。因此,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需要教師積極創新和優化教育教學理念。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加強基礎理論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技能
為了借助數學教育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則需要對數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提高重視。小學數學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礎知識可謂是素質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盡可能幫助學生完善基礎知識框架,保證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實效性,促進學生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根據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熟練掌握教材中所編制的基礎知識。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學生完善數學素質教育。此外,教師需要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給予充分尊重,彰顯學生在教學中占據的主體作用,改變教學思想,注重數學基礎知識方面的教學。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中扮演輔助角色,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因此,數學教師需要深入鉆研和解讀數學教材,優化傳統教學方法,探索出滿足現階段學生特點的教學新思路,呈現數學知識的整個形成過程,進而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的實際開展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發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探索出發現問題答案的技巧以及成就感。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構建輕松的學習環境,加強引導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對于學生而言,問題的提出,與其解決大量問題相比較通常具有較強的意義。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有助于產生學習靈感,主動進行數學知識探索,潛移默化的掌握相關知識,增強能力。[1]
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所具備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數學思維十分重要,學生所掌握的數學問題解決思路以及策略可謂是學習方法的關鍵所在,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往往將學習方法滲透到了課堂中,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而且需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逐漸成為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趨勢,促進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需要基于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技術以及方法來完成,然而立足于數學課堂教學層面而言,最為關鍵的是引導學生借助數學思維展開深度思考,促進學生不斷探索和實踐適合自己的良好學習方法。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借助教學課堂完成面積以及周長公式知識的教學任務,大部分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圖形的特定公式以及性質,但是在實際問題中,大部分學生卻不清楚如何解決,或者就算解答出來也僅僅是井蛙之見。在學生面對一道無法借助公式來完成題目的解答時,則大部分學生會一頭霧水,不知怎樣解決,由于題目具有十分廣泛的涉及面,往往需要借助思路以及公式的變換來完成解答,此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加強解題思路的正確引導。在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中,學生會慢慢探索和梳理出題目的正確思考方式。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課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發現圖形的特點,以此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數學魅力,逐漸探索出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
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促進數學能力的形成
興趣可謂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強勁內動力,是學習的最佳教師。小學時期正是學生建立學習習慣以及興趣的關鍵階段,只要對課程知識保持一定的學習興趣,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當中。立足于數學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注重引導,借助小組討論、問題搶答以及實踐操作等豐富的形式構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無形中幫助學生增強數學能力,切實落實素質教育。例如,在《圓柱和圓錐》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幾何畫板呈現圓柱的形成過程和特點,不僅有助于學生直觀形象觀察和分析圓柱的形狀,而且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圓柱的構成,利用動態過程加深學生對圓柱側面積以及表面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視頻中呈現的操作步驟進行圓柱和圓錐的設計。通過親自操作和體驗,學生能夠明確把握兩個概念之間存在的聯系。
四、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因材施教
在新形勢背景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基于此,需要教師全面了解班級所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秉承因材施教基本原則,落實輔導計劃,堅持每天對班級幾個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例如,在《相對復雜的分數除法相關應用題》的教學中,對于理解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其分析和思考應用題,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具有一定綜合性的相關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解題能力的增強。對于理解能力不是太理想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層面上延伸至本節課教學內容,為學生掌握新課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幫助學生完善數學基礎知識框架,保證做題實現較高正確率。從本質上講,每個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發展空間,教師應當用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班級每一位學生,只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和信任,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格,采取豐富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進而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2]
結語
落實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和需求,教師應當以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以及要求為基礎進行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的借助課堂教學這一良好平臺,優化自身的教學觀念,對于學生占有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尊重,加強數學基礎知識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因材施教策略,進而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彰顯素質教育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皮應石. 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的方法[N]. 貴州民族報,2021-06-29(C03).
[2]王長強.試論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現方法[J].新智慧,2021,{4}(1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