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摘要: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著勞動結構,勞動結構的變化又不斷更新著人們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與期待,勞動教育的概念被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因此,家長對幼兒勞動教育存在著不同價值觀。基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對教育政策、教育方針的解讀,對前人研究的分析,本課題人員主要從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多重研究視角進行探索家長對幼兒勞動教育價值認同,采用文獻法分析綜合前人對勞動教育內涵的研究,挖掘新時代幼兒勞動價值的內涵。
關鍵詞:勞動 ?勞動價值 ?幼兒勞動教育 ?勞動價值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勞動教育是實現個體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勞動教育納入全面發展教育,提出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新表述,并且對勞動教育的價值做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論述。他明確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19 年11 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愈來愈受到關注。
然而,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勞動的內涵、價值出現了多元的理解,勞動教育的地位和意義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教育呈現重智輕勞、智勞對立的形態。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不一致必然導致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缺失,以致勞動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短板。幼兒階段是個體發展最重要、最基礎的階段,也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但幼兒階段的勞動教育仍處于邊緣化的位置。社會上對3-6歲幼兒開展勞動教育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孩子還小,不能理解什么是勞動或者沒有能力進行勞動;有的人認為勞動是清潔工做的事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當清潔工;有的父母及照料者的包辦代替,導致幼兒動手能力差,勞動意識淡薄,勞動習慣未能養成;幼兒勞動教育的提升與深化面臨多方面的阻力。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勢必影響幼兒的勞動教育價值關的形成,從意識層面了解家長對3-6歲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度,分析實施幼兒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是構建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查閱了國內外文獻,進一步了解家長對幼兒勞動教育價值認同的相關研究。
一.國內關于幼兒勞動教育的研究現狀
研究者以“勞動教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近五年,共有2050篇文獻,學者們研究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比較多。再通過關鍵詞“幼兒勞動教育”在中國知網上檢索,近五年,只有20篇相關文獻,說明幼兒勞動教育研究者關注較少。其中,2019年發表論文量最多,共12篇,可見,幼兒勞動教育成為新時代熱點話題。學者們主要從勞動的現狀、內涵、作用、意義、實施路徑、培養策略等方面研究,研究幼兒勞動教育價值比較少,而且不同學者持不同觀點。
霍力巖認為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意義是優秀品格養成的莫基工程,是直接經驗獲得的基本途徑,是整體性教育的充分體現,是差異化教育的重要形態。[]鄭娟玉認為勞動能培養幼兒堅持、吃苦耐勞的品質,勞動是真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手段,能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動能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勞動能提高幼兒對社會角色的認知。[]王浪認為勞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勞動有利于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何義認為通過勞動教育可以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認為勞動可以緩解焦慮,勞動可以釋放快樂,勞動可以預防神經癥,勞動可以幫助孩子成為完整的人。[]學者們主要從勞動能提高個人價值來說,有一定的片面性,幾乎沒有提
到讓幼兒了解勞動也能產生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方面的論述。
有的學者從我國幼兒勞動教育的現狀進行探究,姜曉,胥興春認為我國幼兒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是政策依據缺失——幼兒勞動教育地位不明,專業師資缺乏——幼兒勞動教育實施保障不力,課程體系零散——幼兒勞動教育實施內容不清,家長支持不足——幼兒勞動教育實施成效甚微。[]梁月琴、趙杰通過問卷法和觀察記錄法了解到幼兒勞動能力培養的現狀是大班幼兒能夠午睡后自行整理被子的占比僅為50%,掌握整理要領的幼兒比例更少;不常參與勞動的幼兒在勞動過程中存在注意力易轉移、持續時間較短及獨立性不足等問題;幼兒園較少組織勞動活動,幼兒鮮有機會參與勞動,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不多,勞動能力培養方面的準備工作也存在缺陷;家長對幼兒勞動能力的重視度較低、關注度不高,與教師在此方面的溝通也較少;并從教師、園所、家長等層面展開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議。[]鄭娟玉認為我國幼兒勞動教育的現狀是勞動教育內容不齊全、勞動教育時間及措施不足、少數家長的干擾。[]從以上學者對我國幼兒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都有提到家長與幼兒園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甚至有家長干擾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但這些現狀沒有充足的數據說明,梁月琴、趙杰研究幼兒勞動能力培養現狀調查也主要針對幼兒園大班進行調查,不夠全面、客觀。
有的研究者從幼兒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給出了建議,王浪認為實施勞動教育要注重勞動工具的年齡差異性/趣味性,注重勞動內容的多樣性,勞動內容的自主性原則,強化獎勵,促進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教育的學科有機滲透,家園配合,發揮教育合力。[]姜曉,胥興春從國家層面、園所層面、教師層面、家長層面給出了實施勞動教育的策略,他們認為重視勞育地位,強化政策建設;開發園本課程,強化專業師資;提供勞動機會,優化教學技能;支持配合延伸,形成教育合力。[]霍力巖從幼兒園綜合主題活動、區域活動、一日活動給出勞動教育的建議。[]鄭娟玉認為要增設勞動教育課程,從區域課程、戶外活動、一日生活開展勞動教育,并要積極改變家長的勞動教育觀念。[]從上述文獻中發現學者們從各個層面對勞動教育提出了不同的建議,都有提到要改變家長的勞動教育觀點,但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增強勞動教育價值認同度,當人們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度較低時,這些實施策略也無法實施到具體情境中。所以,研究家長對3-6歲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是保障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前提條件。
二.國外關于幼兒勞動教育的研究現狀
國外近現代勞動教育發展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俄羅斯繼承了這一模式。二是在“勞作學校”模式和“做中學”模式基礎上開展的勞動教育。[]沿著這一脈絡發展起來的國家有美國、英國、德國、瑞典、日本、韓國等,這些國家的勞動教育都源于“手工藝教育”“工藝、教育”,最終蘊含于技術教育之中,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但又略有不同。[]美國的勞動教育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基于成為家庭有效成員的勞動教育;二是基于就業的勞動教育;三是基于公民培養的勞動教育。美國勞動教育有其鮮明的特點。一是教育內容與形式特別重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二是各種勞動教育都與實踐相結合,從“做中學”,而不是依靠書本在教室里傳授;三是小學和初中的勞動教育主要分散在家庭日常生活和學校的活動中,旨在培養一個人終身的習慣、品質,而不是僅當作一個階段性的學習任務,高中和一部分大學設有勞動教育課程,則側重于探討勞動關系、工會組織與管理等內容,這與我國的勞動教育存在著根本性差異。[]從加拿大勞動教育發展的歷程及其特點來看,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首先,是培養理念未完全體現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是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局限性;[]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并對不同年齡段應能完成的勞動任務進行了明確細致的法律規定。[]日本基礎教育中特別強調幼兒參加集體勞動。[]同時,外國非常注重對勞動教育教師的培養,開設專門的師范專業,探索并規范勞動教育教師培養的課程標準,設置勞動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為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師保障。[]為了培養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提升畢業生就業,部分國家在勞動技術課程中設置職業認識與體驗模塊,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
由此看出,國外非常重視家庭勞動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并有法律支持保障,勞動教育課程豐富,且有層次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相關的課程,注重師資的培養,有利于家長認識勞動教育對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綜上所述,研究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比較多,研究幼兒教育的較少。國內外學者對3-6歲幼兒勞動教育的研究看,主要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勞動教育的內涵、原則、現狀、意義、以及實施策略;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角度研究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的較少。通過閱讀國內外文獻,對于勞動教育的價值研究多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帶有較強主觀性,較少采用實證研究法與行動研究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觀察社會現象、研究政策法規、閱讀相關文獻,人們對于幼兒勞動教育價值的認識主要集中認為勞動能促進幼兒個體全面發展的價值上,但有的學者們僅從單一的幾方面去說明勞動的價值,例如只說了勞動可以培養獨立性,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其他方面未涉及。有的維度劃分不清晰,概念有重疊現象,因此,從前人研究看對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理解是片面的,而且沒有認識到幼兒也需要了解成人的勞動,需要認識勞動本身帶來的價值。前人研究的勞動教育一般把家長作為影響勞動教育成效的一個因素研究,單單研究家長的勞動價值觀的比較少。我們可以從研究家長對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著手, ?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了解新時代家長對3-6歲幼兒勞動教育價值認同的現狀,通過行動研究增強家長對3-6歲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