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朝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我園毗鄰香山,充分利用自然、人文等資源的優勢,以幼兒本位為起點和落腳點,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條件讓他們與自然親近,追隨幼兒的興趣、問題和需求,生成貼近農村幼兒的“花園課程”內容。
關鍵詞:課程資源;生活教育;園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指出,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源泉,是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現實背景,是課程的內容,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我園在“花園課程”的生長與演進中,逐步實現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
一、以生長課程,促進幼兒發展。
我園老師通過及時捕捉幼兒興趣,在課程的生長中感知幼兒新的想法,不斷生發,來生成幼兒感興趣的花園課程。
1.回歸教育本真——捕捉兒童興趣
花園課程的內容來源于孩子,立足于班級,教師及時的抓住教育契機,創造性的開展系列活動,讓幼兒在基于自身興趣建構的課程中得到發展。如小班的孩子們在餐后散步時,發現幼兒園中有一角盛開著菊花,看見美麗的菊花他們紛紛發出驚嘆:“好漂亮的花呀。”“這是什么花?好多顏色,真美麗!”“我知道,它叫菊花,我媽媽和我說的呢。”“菊花好像還能泡茶喝呢”“我喝過菊花茶,有點苦苦的”“我媽媽說,喝了菊花茶能眼睛亮亮的”“不知道這個菊花能不能泡茶”……
孩子們的討論讓老師感受到了他們對菊花的興趣和喜愛。[1]日本幼教專家本吉圓子說:“孩子僅僅聆聽語言的說明是不能學到東西的。孩子要通過自身整個身體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才能得到教育,通過手及身體的接觸使身心和頭腦運作起來。”[2]老師們通過下發親子調查讓幼兒了解了菊花的品種、名稱、和顏色。老師還將美麗的菊花盆景帶到班級,便于孩子們觀察、探索與發現。美術區中孩子們有的撕一撕、貼一貼,有的把小小的棉簽變變變,變成一朵小菊花。他們用心制作,一朵朵鮮菊絢麗開放,在孩子們的手下栩栩如生、美不勝收。生活區里溫熱的水,甜甜的蜂蜜,清香的干菊花,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2.梳理問題清單——感知兒童想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菊開秋意濃”主題活動中,老師通過對幼兒提出支架性問題“我知道……”“我想知道……”以此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對主題活動感興趣的地方,教師對幼兒關注的興趣和問題及時進行梳理和匯總,從中捕捉具有探究價值的內容,生成課程。如針對“菊花喜歡什么呢?”老師和孩子們開展談話,了解到孩子們知道:菊花喜歡喝水、喜歡曬太陽、喜歡小蜜蜂、喜歡自由生長……
3.搭建發展支架——支持后續活動
為了讓課程持續、深入的開展,我們及時針對課程進行課程審議,在課程開展的前、中、后期老師們集中審議課程開展過程中孩子生發的問題以及活動中遇到的困惑,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審議,在集體的智慧中,梳理出后期繼續開展活動的幾個支架:
第一: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園內外人力資源,如大一班的黃老師擅長種植活動、小一班有一位小朋友奶奶在苗圃工作,圍繞這些人力資源開展相應的活動。
第二:有效進行家園共育,家長帶孩子們到香山、梁豐生態園等大自然中實地觀察、欣賞菊花。
第三:合理投放區域材料,投放科學合理的材料與工具便于幼兒探索、操作,如美術區投放菊花水墨畫名畫;科學區投放放大鏡、小鏟子、小水壺、標本卡片、測量工具等;閱讀區提供適合小班幼兒與菊花相關的繪本《菊花仙子》、《我的名字克里桑絲美美菊花》、《寒露.賞菊花》、《菊花娃娃》等。
《指南》中指出:幼兒學習方式主要不是通過書本、通過記憶大量抽象的符號來學習,而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地建構自己的理解與認識。[3]隨后班內老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的材料與空間,讓孩子們用多感官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探索、思考、豐富,以此來支持孩子的深度學習。
二、以課程故事,助力教師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教師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夠成為才干、有經驗的行家。”課程故事的撰寫,能夠提升老師們設計、實施課程的能力,這個過程中,強化對幼兒的觀察、分析、反思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天中午,幼兒用餐時發現蒜泥黃瓜里面有白白的蒜泥。桐桐:“老師,白白的大蒜我不喜歡吃。”小宇:“大蒜能殺菌,還能預防感冒呢!”涵涵:“是的,我爺爺燒菜也放大蒜,家里買了好多白白的大蒜頭。”交談中,孩子們發現大蒜原來可以做多種美食。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大班開展了:種植大蒜——種植猜想——照顧大蒜——采摘大蒜——品嘗大蒜等一系列隨著大蒜地自然生長,自然生發的課程內容。當孩子觀察并參與到植物生長的生命周期,他們會從中獲得認知經驗和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培育了責任心和愛心,學會理解并尊重地對待環境。
在追隨幼兒生成課程并進行記錄的過程中,老師們越來越明白“我要做什么”“我怎么來做”“我為什么這樣做”……教師們的教育觀念不斷發展、更新、樹立……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整合的能力逐步提升,對課程活動的設計、實施和評價也得到全方位得到的實踐。
三、以家園共育,優化課程實施。
我園通過以發放調查表的形式,充分了解家長的特長、興趣及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意愿,成立了“家園志愿團”,邀請這些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活動中來,優化“花園課程”內容。如小一班“愛牙日”邀請牙醫爸爸進課堂;中一班“重陽節”邀請小朋友奶奶為孩子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大一班邀請消防員爸爸,為孩子們開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動……每次活動前,老師們都事先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共同構思活動的主題、內容與細節,確保活動順利、保質完成。活動后老師和家長共同生成圖文集合的記錄與反思,對本次活動進行梳理、匯總。家長的積極參與,有效彌補了教師專業知識上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理論中還有很多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未來,我園一定會繼續認真學習陶行知先生得教育理論,不斷地在幼兒園花園課程建構中實踐“生活即教育”的真知。
參考文獻
[1] 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頁。
[2] [日]本吉圓子、無藤隆等著:《幼兒成長能力培養: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實錄》(日文版),東京:萌文書林,2004年版,第16頁。
[3] 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