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田龍潭村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夢藝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戰略發展處,廣西 桂林 541004)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西南端,南嶺山地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0′~110°40′,北緯24°40′~25°40′,總面積1159.4km2,流域涉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行政管轄區域的6縣6城區。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為國務院1982年批準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漓江風景名勝區得名于漓江在風景名勝區內自北向南穿越。
傳統村落就是指形成較早,擁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當得到保護的村落。

圖1 位于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范圍內的7處傳統村落分布圖(圖片來源:《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附圖+自繪)
據統計,漓江沿岸分布有166座村落,其中位于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范圍內有2處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7處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至今保存較為完整,“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這些古老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這些傳統村落的選址、村落布局、形制特征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此,對這些傳統村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化率從2002年開始,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迅猛發展。截至2021年5月,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占36.11%。
城鎮化是導致“空心村”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漓江風景名勝區內的古建筑普遍存在內部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廚衛設施,原有的傳統民居已不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再加上原住村民保護意識薄弱,村民急迫地想改善生活品質,搬進“洋樓”居住,造成村民新建的住宅多向村外發展或者沿老村周邊發展,老村的老房子空置,造成了大量的空心村。據調查,就桂林地區而言,幾乎全空的傳統村落已接近十個,呈半空狀態的村莊不在少數,局部空的村落幾乎隨處可見。可見,城鎮化的進程是一把“雙刃劍”,是社會經濟轉型的迫切需要,卻也使得傳統村落聚落文化隨之失落,中國社會傳統沿襲數千年的鄰里和諧共處的觀念日益淡化。
3.2.1 自然災害

圖2 柘木祿坊村內破舊不堪的老祠堂(圖片來源:自攝)

圖3 高田龍潭村內常年無人居住的老屋(圖片來源:自攝)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內的傳統村落古建筑大多為泥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位于廣西北部的暴雨區,該區域暴雨集中、頻繁且強度大,尤其是當3-8月降雨集中的時候,很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導致屋面漏雨,而后導致梁椽糟朽,在一場暴雨后就墻倒屋塌,又由于無人維護修繕,坍塌后慢慢地就被風雨侵蝕殆盡。火災對泥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房屋的破壞更甚,造成傳統村落古建筑大面積燒毀,如2014年4月6日束河古鎮的大火摧毀了10間木結構鋪面;十多年前,靈川迪塘明清傳統村落的毓水培風樓及連片的南側古民居一并被燒毀;陽朔朗梓傳統村落中一座最精美的古建筑的后堂壁被燒毀等。除此以外,還有山體崩滑、洪澇災害等自然災害的破壞。
3.2.2 人為破壞
由于特殊的歷史時期的政治因素,我們可以在古建筑的大門、墻壁上看到大量的紅色標語、頭像等;在祠堂、會館等重要的公共建筑上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等被人為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后,文物保護立法及人們的保護意識沒有跟上,又受到利益的驅使,古建筑變成商品被古董販子“外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屋內很多做工精美、極富藝術性的木質門窗、磚雕石刻等內拆的建筑構件也被“肢解”拆賣,這樣的行為無疑對古建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
3.3.1 古建筑保護問題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一個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傳統村落缺乏科學規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亂搭亂建現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例如,有些村民為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將內部空間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廚衛設施的古建筑進行加建、加層改造;一些居民直接將古建筑拆除,在原地基上建設新房;有些村民直接緊貼著古建筑新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樓房。這樣雜亂無章地建設,嚴重地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原有格局、傳統風貌和歷史文脈。
3.3.2 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傳統村落因其厚重的文化氣息、優美宜人的自然風光受到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的都市人的熱烈追捧,滿足都市人返璞歸真的追求。在這樣的契機推動下,傳統村落旅游蓬勃興起,勢必使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增加,也會使當地村民意識到保護傳統村落、傳承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沒有科學規劃的傳統村落,為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大量招攬游客,在村內肆意地新建農家樂、層數高體量大風格混亂的“洋房”就會打破傳統村落沿襲百年的風貌,并給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破壞脆弱的生態平衡。

圖4 2014年4月6日束河古鎮火災(圖片來源:網絡)

圖5 柘木祿坊村內一處被風雨侵蝕的古民居(圖片來源:自攝)

圖6 高田龍潭村一戶古民居的木質門窗被拆賣(圖片來源:自攝)

圖7 高田龍潭村雜亂無章的房屋建設(圖片來源:自攝)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而傳統村落的保護、修繕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當地本不富裕的政府能對傳統村落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當地村民經濟收入不高,有些是五保戶,甚至連維持自己的日常開銷都成問題,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去保護、修繕它。
有些傳統村落雖納入了文物保護體系,但因為所獲資金太少了,或資金無法到位,這些傳統村落依然是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護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建筑技術極大地沖擊著傳統營造技術,再加上之前傳統工匠的經濟收入不高、地位低,我國對“匠人”的尊重、保護不夠,造成現在傳統工匠幾乎到了無處可尋的地步。作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興坪云廬酒店為了修舊如舊展現老房子的原貌,是從江蘇一帶聘請的工匠;靈川某景區為了建造傳統民居,從江浙一帶請了個八九十歲的老工匠過來,并給他配備專業的團隊,負責老工匠的生活起居,讓老工匠告訴年輕工匠們應該怎樣施工建設。
龍潭村位于陽朔縣高田鎮,距離月亮山景區僅1km,距離陽朔縣城約9km,距離桂林市約76km,屬于桂林漓江風景區重點景區范圍。龍潭村現有148戶,共計563人。高田龍潭村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龍潭村始建于明朝萬歷10年(1582年),以“徐”姓為主,民族主要為漢族、壯族。種植砂糖橘、沙田柚,發展旅游業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龍潭村尚有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時期古民居46座,整體以徐氏宗祠為中心,略呈街巷式布局,民居之間以青石板路面相互連通,屬清式家庭聚居式村落的代表。這些古民居背山面水,坐東朝西,布局講究,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墻體使用青磚砌筑,屋頂蓋青瓦,通高約至9m(含屋脊高度達10m左右),兩進三開間,屋內房間多以木板相隔,花格窗鏤花刻鳥,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這些古民居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共生共存關系,有較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圖8 高田龍潭村入口處新建“洋房”(圖片來源:自攝)

圖9 高田龍潭村區位圖(圖片來源:《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附圖+自繪)

圖10 高田龍潭村內一處保存完好的木雕門扇(圖片來源:自攝)

圖11 高田龍潭村內保存完好的柱礎(圖片來源:自攝)

圖12 高田龍潭村規劃界線圖(圖片來源:衛星圖+自繪)

圖13 高田龍潭村建筑風貌(圖片來源:自攝)
龍潭村村內古建筑大部分為明清建筑,基本都是整體風貌保存較好的土木或磚木結構,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侵蝕與人為破壞、保護資金的匱乏,部分古建筑或成了無人居住的危房,部分古建筑或被村民私自擴建,更有甚者直接被拆舊建新,致使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古建筑內部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廚衛設施,人畜混居的現象致使村落的衛生條件差,從而影響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延續;龍潭村內建筑密度較高,原有巷道狹窄,古建筑防火能力差等,這些都已不再適應現代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龍潭村位于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重點景區范圍內,該村內景觀格局基本保存,一些重點地段的建筑景觀特色鮮明,但村落整體建筑風貌一般,被劃分為二級保護特色村鎮。根據《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的相關要求,劃定龍潭村核心保護區范圍、控制區范圍,對該村進行風貌整治及古建筑修繕,特別要注意對古建筑木質門、窗等精美雕花進行保護與維修。應結合風景旅游的需要,在保存傳統風貌的同時逐步整治改造,采取外裝修材料更換、改變色彩、層數消減等措施,使村落傳統風貌統一協調,突出遇龍河沿岸的鄉土文化特色。同時,可結合“智慧桂林”建設,對龍潭村進行旅游營銷。
通過對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范圍內重點景區內的高田龍潭村的現狀分析,找出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內傳統村落普遍存在的問題;應在嚴格遵守《風景名勝區條例》《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的前提下,尋找具有普遍性的適用辦法,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的總目標就是“充分保存和風景保護風景區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生態系統,真實完整地體現桂林漓江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和風景審美價值”,按照保護和利用程度的不同,將漓江風景名勝區進行保護等級劃分,并提出了詳細的分級保護內容。因此,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內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具體實施的方法、措施都應按照《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規定執行。
寫意山水畫講究“留白”,漓江風景名勝區這幅大型實景山水畫更是講究“留白”。一定要在環境承載力限度內,以適當的方式和速度,在適當的空間和時間,發展漓江風景名勝區的旅游事業。
應注重保護漓江風景名勝區內傳統村落風貌的整體性及文化肌理,使當地民俗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對古建筑外部進行修繕,內部進行改造,完善村莊內基礎設施建筑;同時,還應加強周圍農村居民點建設管理,出臺民居建設風貌導則,規范民居建設,控制建筑風貌。
通過以上方式,使傳統村落與漓江風景名勝區協調發展。同時,還能聚集當地村民的“人氣”,使村民愿意、樂意、滿意地在傳統村落內生活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一種“原生態”的傳統村落氣息,體現參與性原則。
在對傳統村落改造時,保持外觀維持傳統風貌,內部改造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增加現代化設施。通過風貌地方化、設施現代化、服務國際化,運用漓江畫派、清水石、畫扇、石刻等“桂林元素”作為裝飾,使“最土”與“最潮”相結合,營造低調內斂的度假環境,打造國際一流的精品度假式景區,達到吸引國內外高端游客的目的。
整村租讓/搬遷模式是通過統一開發的方式對傳統村落統籌地進行整治規劃,在對傳統村落風貌的控制、美化景區環境、優化旅游次序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對疏解漓江風景名勝區內的人地矛盾具有代表示范作用,對保護漓江風景名勝區自然資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保護與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