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鴛暉 (福建省龍巖市城鄉規劃設計院,福建 龍巖 364000)
現如今,在城市綠化工程建設過程中,城市山地公園建設是其重要的組成內容之一,也是傳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大多數城市盲目運用現代公園設計的理念,山地公園景觀建設存在脫離自然、損害山體及生態環境等問題,因此,如何保持山地景觀風貌特色,統籌協調好山地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是山地城市集約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山的感情十分深厚,山地是傳承城市歷史文明的重要渠道,現如今隨著人們親近自然的呼聲越來越高,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山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城市中的自然環境。對城市山地進行規劃和設計,也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形式。而城市山地公園指的就是通過對城市山地進行改造之后的景觀。
作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公園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景觀,同時也是體現城市核心文化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公園景觀建設,能夠體現出一座城市的建筑風格和文化特點,是綠化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實力的方法之一。城市山地公園要在維持基本風貌的基礎上與城市生活協調發展,才能發揮出城市山地公園的重要價值。
山地公園即用地范圍內基地地形為山地或具備山地地形特征的公園綠地,公園在建設規劃設計時需要參考周邊山地的輪廓和地域特點,盡可能確保在原有山地風貌上來建設公園內部景觀。山地公園規劃要以山地的保護為前提,保持維護山地的原生態風貌,在資源保護的前提下,提供生態觀光、文化休閑、登高健身等多元化景觀功能。
龍巖地處福建西部山區,山地林地多,耕地平地少,是一個典型的山地格局城市。龍門塔公園位于龍巖主城區西北部,北城街道與龍門鎮的交界處,公園地理區位優越,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是龍巖中心城區主城區西側重要的城市生態界面。公園規劃面積約87.17hm2,主要地形為丘陵和河流盆地,龍門溪將公園劃分為南北兩座山體,北部山體海拔536m為公園內制高點,坡度較陡,與南部龍背山之間有龍門溪(河道寬約40-60m)蜿蜒而過,自西向東流向市區,形成河流寬谷地貌;南部龍背山中間高,兩邊低,制高點位于中部,高程為510m,部分地勢相對較為平坦。公園內最低高程為340.82m,相對高差約195m。公園范圍內大部分屬于二級保護生態公益林,現狀森林植被為人工次生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植被體系,植被種類單一,以松樹、杉木、毛竹為主,公園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有山雞、野豬等。公園規劃范圍內有一座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重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保存狀況一般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龍門塔,該塔為龍巖城的標志性建筑。
龍門塔公園是龍巖市城市綠地系統以及主城區綠道網規劃中的重要節點,龍門塔公園的建設將極大緩解城市西北片區綠地短缺現狀,有效地完善城市公園布局,進一步提升龍巖中心城市文化品位和形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
針對龍門塔公園現狀自然景觀一般,人文景觀較少,植被種類單一等問題,公園規劃定位為以龍門塔遺址保護和文化傳承為核心,集生態保育、生態觀光、文化休閑、登高健身于一體的城市綜合公園。依據規劃區現狀地形地貌及功能策劃思路,龍門塔公園總體劃分為文化展示區、龍門塔遺址保護區、山林游覽觀光區及戶外運動娛樂區四個功能區,以保育天然森林生態系統為基調,傳承文化為靈魂,滿足城市居民文娛休閑等多樣功能為基本要求,激發人與自然活力互動、和諧共生,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公園。
2.3.1 合理利用水資源
結合場地實際,對公園規劃范圍內的自然河流水系梳理整治。在保證行洪、防洪的基礎上,整治修復現狀河灘地,搬遷防洪藍線內的天后宮等建筑,局部改造生態駁岸,通過種植濕地植物、培育微生物等方法進行龍門溪水生態凈化,吸引水生動物棲息、繁殖,恢復其生態功能,展現河流的生態之美。
2.3.2 巧妙利用地形組織景觀游線

圖1 龍門塔公園功能分區圖
龍門塔公園尊重場地原有高程,根據公園現狀地形依山就勢設置景點和游覽線路,盡量減少對原地形的改變,利用高差和起伏設置不同的景觀節點,利用山地的坡度變化來設計休閑游覽路徑,如登山道、自行車越野道等,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公園規劃設置一級園路、二級園路和三級園路。一級園路為公園主路,路寬4m,連接公園各個功能區,在園中形成環路,引導游覽方向。二級園路為公園次路,路寬2m~2.5m,連接場地內的各個景觀節點。三級園路為登山道及小徑,路寬1m~1.5m,根據現狀地形依山就勢設置,使游人游覽公園的過程有更好的感知和體驗。
2.3.3 適地適樹、生態恢復
龍門塔公園種植規劃以恢復良性自然生態為基礎,因地制宜進行園林綠化的配置,塑造優美的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植物景觀,在植物配置上體現樹種多樣性、季相多樣性、植物群落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多樣性。堅持保護山地生態為原則,因地制宜種植樹木花卉,將植物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滿足人們娛樂以及觀賞的需求。

圖2 龍門塔公園總體布局圖
公園模擬濱水區自然植被群落的組成、結構等規律,通過對挺水、濕生、沼生、岸生、鳥嗜植物等的合理搭配,營造豐富多樣的多層次濱水植物景觀。特色景觀區主要種植具有象征意義、文化內涵的植物,控制種植距離,在不影響視線的情況下,適當種植觀賞價值高、季相景觀效果好的色葉及觀花喬木,極力打造和渲染其文化氛圍,主要植物有銀杏、紅楓、雪松、毛竹、梅花、石榴等。生態林區借鑒“近自然林”的理論和方法,營造生態型、疏密結合的多樣性自然植被群落景觀。主要種植高大喬木,慢生樹與速生樹種結合,常綠與落葉結合,在原有常綠闊葉林的基礎上,增加適合龍巖氣候的色葉樹種,以增加四季的林相變化,主要樹種有香樟、藍花楹、杜英、苦楝、紅榕、烏桕、福建山櫻花、山茶花等。
2.3.4 人文景觀保護修復
城市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傳承城市文化。而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對歷史景觀進行還原。歷史景觀指的就是在特定時期的一種城市發展體現,能夠證明一個城市的建設文明。
公園以龍門塔遺址為核心,保護修復為重點,深入挖掘與龍門塔相關的歷史文化及周邊區域歷史人文資源,因地制宜恢復布置龍井、龍門石刻、忠烈祠,設置思源廣場、懷鄉亭、文化展示館等景點,營造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環境。在保證行洪、防洪的基礎上,覆綠美化現狀河灘地,營造濕地景觀,體現自然野趣,使龍門塔與周邊景致更加相得益彰,相互映襯,展現河流的生態之美和龍門塔的歷史之韻,還原龍門塔昔日勝景。龍門塔公園規劃新建、改建建筑和構筑物應與龍門塔建筑風格相協調,材質及色彩應與建筑相協調。公園內建筑應統一規劃、統籌風貌,整體風格典雅大氣,將本土傳統文化、歷史意蘊與生態山林融合于棕墻灰瓦之間。
2.3.5 可持續發展
龍門塔公園規劃設置生態恢復區、史跡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和發展控制區,通過適度的資源利用,適宜安排各種游賞項目,結合游賞活動,進行少量的景觀建設,各項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內容以保護山體自然環境為前提,禁止開山毀林、傷害野生動植物等破壞景觀和環境的行為,建筑形式以景觀建筑為主,能隱則隱,以能滿足游人的基本需求為準,使公園能夠可持續發展。

圖3 龍門塔公園鳥瞰圖
將城市山地以公園的形式保護下來,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在促進山地自然復興的同時,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和游憩空間是很好的思路。通過對龍巖市龍門塔公園規劃實例的分析認為:城市山地公園景觀規劃應以保育天然森林生態系統為基調,重點保護生態環境和地方性文化,通過適度的資源利用,適宜安排各種游賞項目,結合游賞活動,進行少量的景觀建設,各項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內容以保護環境為前提,能隱則隱,以能滿足游人的基本需求為準,最大限度地避免破壞山地的景觀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