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郝亞輝,吳澤坤,李永鵬,胡琦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核電建設分公司,廣東 深圳 518034)
浙江三澳核電站為我國具有知識產權自主三代核電站,其土建技術要求較CPR1000堆型有較大提升,尤其是對廠房筏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要求更為嚴格。為嚴格控制筏基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確保廠房結構施工質量,該工程嚴格控制筏基混凝土配合比、施工過程和養護管理,確保核電站廠房筏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
浙江三澳核電站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分期建設,一期工程建設2臺機組。根據工程規劃設計,該工程常規島汽機廠房筏板(BMX)、聯合泵房筏板(BPX)均為大體積混凝土。其中:汽機廠房筏板基礎直徑39.5m,厚度5.5m,中心凸臺厚度6.1m,其中:A層厚度在1.2m,B層厚度1.8m,C層厚度0.8m,混凝土澆筑量為4500m。筏基底部-10.05m處設有1.5mm厚防水卷材層。根據《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GB50496-2018)定義,該工程屬大體積混凝土工程,筏基上分布汽輪機基礎、各類預埋件等附件,配筋密,結構較為復雜,一次澆筑量大,澆筑持續時間長,給該工程混凝土澆筑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難。
根據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經驗,一般大體積混凝土強度均低于C30,其驗收期齡期一般大于56d。為滿足該工程施工工期要求,該工程廠房筏基在大體積混凝土驗收以28d齡期強度作為驗收值。在大方量、低齡期條件下,合理控制筏基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反應,防止出現混凝土裂縫是該工程施工的難點問題。結合該工程施工技術方案,分析研究施工技術難點問題有以下幾點:
①混凝土強度要求為C40/C50,混合料中膠凝材料含量高,受水化熱影響,筏基大體積混凝土易出現溫度裂縫;
②筏基基巖對筏基混凝土產生高約束作用;
③工期緊,混凝土澆筑時間處于夏季,混合料入料溫度高,造成混合料內部熱量集聚;
④核電站施工文件要求混凝土中心溫度≤75℃,防止筏基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生成延遲鈣礬石生成,導致筏基混凝土劣化作用。
為合理控制混凝土水化熱反應,該工程重點加強原料選擇和質量控制。
①水泥選用優質硅酸鹽P·Ⅱ42.5核電專用水泥,CA≤5%,MgO≤5.0%,不溶物含量≤0.75%,SO含量≤3.0%,燒失量≤3.0%,氯離子含量≤0.06%,堿含量≤0.60%,凝結時間≥45min,終凝時間≤390min。
②集料選用當地優質花崗巖機制砂和碎石,經驗證,集料為非堿性集料,各項技術指標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 52-92)要求,且經洛杉磯磨耗試驗合格。
③礦物添加劑選用I級F類低鈣優質粉煤灰和S95級礦渣粉雙摻,通過摻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減少混合料中水泥用量,能夠推遲水化熱峰值溫度出現時間,并起到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作用。
④化學添加劑選用聚羧酸系高效緩凝型減水劑,根據減水劑技術文件和工程實踐經驗,該減水劑減水率可達30%以上,通過合理控制混凝土需水量,改善混凝土水化熱反應。
根據該工程混凝土強度和齡期控制要求,按水灰比0.62進行混凝土試配,水膠比取 0.38,以此制作混凝土150mm圓柱體試件,經試驗研究確定混凝土配合比,見下表所示,設計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為150mm~210mm,砂率43%,初凝時間為705min,和易性良好,可滿足泵送性能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根據《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GB50496-2018),計算該工程筏基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最高溫度為64.4℃,最大溫度點出現在澆筑后48h,中心溫度和表面溫度下降速率為1.4℃/d。經驗算,該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內外溫差≤25℃,符合《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GB50496-2018)要求,中心最高溫度64.4℃≤75℃,符合工程施工技術文件要求。
為確保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的連續性和拌和質量,該工程委托4家商品混凝土攪拌站攪拌施工,并委派專業技術人員加強現場指導和監督,確保混合料入料溫度、拌和時間和拌和質量符合工程設計和技術規范要求。為合理控制原料入模溫度,加強骨料白天覆蓋和倒倉,并采用冷水管降溫措施,防止骨料溫度過高加劇混凝土出料溫度。同時,混凝土拌合投料嚴格按設計配合比控制,各原料經稱重計量后投料,投料質量誤差控制≤2%。混凝土出料時,加強外觀質量檢查,防止出現白料、花料、離析等問題。
該工程拌合站距核電站12km~15km。為防止環境溫度導致混凝土溫度上升,混凝土罐車增設保溫隔熱材料,并在運輸過程中向保溫材料灑水保濕,合理控制混凝土溫度。
考慮到該工程施工時外界溫度較高,為降低混凝土泵送前溫度,該工程采用多項措施合理控制施工環境溫度。
①使用編制袋裝冰塊,施工范圍內間距3m放置1包。
②未澆筑區搭設遮陽棚,降低基礎溫度,防止混凝土中心溫度集聚。混凝土泵送澆筑時,由于該工程澆筑量較大,為滿足混凝土澆筑質量控制要求,采用斜面分層澆筑方法,沿基礎縱向方向分層澆筑,分層厚度20cm,連續澆筑5m后澆筑第2層,相鄰兩層澆筑間隔≤30min,依次完成各區域混凝土澆筑施工。該工程中,混凝土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棒振搗方式,澆筑后及時振搗。振搗過程中,振搗棒略微抽動,按行列式振搗前進,振搗點間距為1.5倍振搗棒半徑,每個振搗點振搗時間為15s~30s,以混凝土表面返漿且不再出現氣泡、顯著下沉現象為宜。分層澆筑時,間隔30min進行2次振搗,振搗棒伸入下層混凝土深度≥5cm,防止出現層間冷縫。澆筑至設計標高后,使用木抹子多次抹壓收光,防止混凝土表面產生風干收縮裂縫,抹壓時間以手指可按動時為宜。
混凝土抹壓收光后,用手按表面有硬感且能按下痕跡時可進行施工縫沖毛。沖毛時,使用高壓氣加水沖洗混凝土表面,清除混凝土表面水泥漿,使混凝土表面石子均勻外露。沖毛時,出水口與混凝土表面呈30°,自筏板邊緣位置開始沖毛,將沖毛后的灰漿水排入預先設置的排水溝內,并借助水泵排出。
根據核電站大體積混凝土養護管理經驗和該工程施工實際情況,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搭設保溫防雨棚,降低日照、大風、降雨對筏板基礎的影響。保溫防雨棚在混凝土澆筑而完成后搭設,防雨棚鋼管與筏板基礎鋼筋連接。同時,筏板基礎施工縫沖毛后及時覆蓋保溫層,并定期灑水養護管理,養護期28d。
由于該工程筏板厚度達6.1m,澆筑量大,混凝土內部溫度集聚問題突出,導致混凝土內外部溫差過大,由此產生溫度裂縫。為及時掌握混凝土內外部溫度變化情況,該工程按1.5m深度間隔豎向設置溫度探頭,根據筏板深度埋設測溫點,溫度探頭設置在測溫管內,測溫管兩端封堵,與測溫環境主機通過無線網絡連接,測溫點命名以測溫點位置和深度編號,間隔6s收集1次溫度變化數據。通過動態收集筏板基礎溫度數據,便于掌握筏板基礎中心溫度、表面溫度變化趨勢,為溫度控制措施提供依據。根據測溫點數據,當混凝土內外溫差超過預警溫度時(25℃),采取保溫和降溫措施。表面溫度偏低時,根據保溫要求在防雨棚內設置碘鎢燈,提高筏板混凝土表面溫度,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當需要采取降溫措施時,在混凝土表面鋪設冷卻水管,按“S”型布設并鉆孔形成花管,根據溫度控制要求灑水降溫。混凝土養護期間,混凝土表面灑水以表面濕潤為宜,可有少量積水,不宜過量灑水,防止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
該工程筏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養護期間混凝土內外溫差≤23℃。經工程驗收,混凝土表面無裂縫,混凝土強度達到工程設計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施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