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座 (福建閩東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 寧德 352100)
隨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發展也日新月異。但有限的土地資源制約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為此,全國各地越來越重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涉及基坑工程。為確保基坑的施工安全以及鄰近既有建(構)筑物的安全,筆者依托對沿海地區某公建項目深基坑工程的分析,討論了本工程的基坑支護方案安全可靠性,期望能為類似項目提供借鑒、參考。
該工程場地位于寧德市仙蒲路東側,擬建建筑物為4幢4~5F建筑物及其裙樓,下設1層連體滿鋪外挑地下室。場地屬海陸交互相地貌,場地地基土除表層雜填土外,主要為沖積、淤積成因類型及花崗巖風化巖層。工程施工開展之前,需先進行場地整平,其標高暫為4.700m。
本工程室內標高±0.000為黃海高程 5.300m,場地整平標高暫定為4.700m,相對標高為-0.600m。根據已有資料,本工程中地下車庫底板不同區域板面標高分別為-4.100/4.700/4.800/5.400 m,地下車庫底板厚為400mm,墊層厚100mm,則不同區域分別開挖至坑底標高-4.600/5.200/5.300/5.900m,開挖深度為4.00/4.60/4.70/5.30m;部分開挖至承臺底-6.100m,開挖深度為5.50m。基坑面積約為 12300m,基坑周長約為475m。本基坑工程屬深基坑。
本基坑坑內土層從上到下依次為①雜填土、②淤泥、③粉質粘土、④殘積砂質粘性土、⑤全風化花崗巖、⑥強風化花崗巖(砂土狀)等土層,本工程基底主要位于②淤泥層。
擬建場地北側為2幢商業建筑物(2F,框架結構,樁基礎),與擬建物最小間距約20m;南側為規劃玉塘路,尚未施工,現為青苗地;西側為仙蒲路與地下室邊界線,最小間距約7m;東側為金馬路,間距約25m。
根據開挖深度及周邊環境情況,基坑鄰近既有建筑物一側采用Ф800@1200沖孔灌注樁,豎向設置一道型鋼斜拋支撐(Ф609×16@8000,H400型鋼連桿),坑底采用Ф600@450單軸攪拌樁(水泥土摻量為20%,坑底以上為10%,長度5m),如圖1所示。

圖1 鄰近既有建筑物側基坑剖面圖
本基坑工程嚴格按照順作法施工工藝,具體工序:①在土方開挖前先行施工基坑支護結構及排水設施,待支護結構強度達到安全開挖強度要求后,再自上而下分層分段開挖卸土;②當基坑開挖至坑底設計標高后,及時施工底板墊層、底板以及支撐牛腿;③結構底板、支撐牛腿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及時架設鋼支撐,方可繼續開挖基坑內剩余土體;④施工剩余底板及地下室側墻并澆筑出地面,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方可拆除鋼支撐。具體施工工況詳見圖2所示。

圖2 基坑開挖工序流程圖
在有限元計算軟件中建立二維分析模型,如圖4、圖5所示。

圖4 有限元計算模型

圖5 單元剖分圖
如圖6~圖9。

圖6 水平位移計算云圖

圖7 豎向位移計算云圖

圖8 既有建筑物的豎向位移(7.7 mm)

圖9 既有建筑物的彎矩圖(最大值,kN·m/m)
從基坑水平位移計算云圖(圖6)、豎向位移計算云圖(圖7)、既有建筑物基礎豎向位移(圖8)及彎矩圖(圖9)四圖可知:本基坑支護結構的側向水平位移15.7mm,符合現行《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中關于基坑支護結構側向水平位移小于37mm的規定,有效地保證了基坑土體開挖卸載的安全性;既有建筑物的變形為7.7mm,小于10mm,也符合規程規定,既有建筑物變形也處于可控范圍內。
為保證基坑支護結構及鄰近建(構)筑物的安全,首要要求就是控制基坑的變形。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必須對支護結構及鄰近建(構)筑物進行系統監測,建立嚴格的監測網絡,并及時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做到及時反饋,實現信息化施工。具體的監測數據詳見表3所示。

土層力學性質參數表 表1

既有建筑物開挖至坑底工況下影響結果 表2

基坑開挖基坑監測數據 表3
本基坑開挖深度相對不深且僅在鄰近既有建筑物一側空間較為緊張,其余方向建(構)筑物距離基坑相對較遠。根據有限元計算結果(圖6~圖9)、周邊環境影響(表2)及監測數據,在土體開挖過程中,基坑支護結構及鄰近既有建筑物的變形均能夠滿足規范要求。施工中主要采取了下列技術措施:
①嚴格按照基坑支護工程設計圖,確定基坑開挖方案,在鄰近既有建筑物一側進行地基加固,從而增加被動區的土體側墻剛度,減小基坑位移,進而保護基坑周邊建(構)筑物;
②基坑開挖過程中,嚴格遵循“分段分層,均勻對稱,由上至下,先支撐后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從而有效控制基坑側向變形;
③基坑周圍地面設置排水溝,避免雨水流入基坑內;開挖前,在基坑內設置必要的降水井等降水設施,用潛水泵抽取降水井中的地下水,開挖前基坑內水位應降至開挖面以下0.5~1m;開挖過程中,基坑內設置必要的排水設施,并做好坑內井點降水工作,有效提高土體的抗剪強度與基坑穩定性。
④開挖至設計坑底標高后適時施作底板結構、支撐牛腿;待底板、支撐牛腿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及時架設已施加預應力的鋼支撐,以防基坑變形過大,影響基坑安全。
⑤根據本工程的自身特點,進行優化監測設計,基坑開挖過程中,適時加密監測頻率,及時分析監測數據,并及時反饋,實現信息化施工。
⑥在基坑開挖前,可采取在鄰近建筑物基礎附近設置跟蹤注漿孔措施,控制鄰近建(構)筑物的變形。
筆者依托沿海地區某深基坑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基坑開挖的有限元數值模型,研究了基坑開挖對鄰近建(構)筑物的變形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①通過基坑開挖計算和利用有限元二維模型模擬兩種手段分析,不管是基坑變形還是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都在規范允許范圍之內,該技術方案安全可行;
②隨著基坑的開挖卸載,基坑支護結構向基坑方向水平位移從上部向下,漸漸增大,直至達到最大水平位移,基坑支護結構最大的側向水平位移為15.7mm,最大變形發生在坑底附近;
③基坑開挖應遵循“分段分層,均勻對稱,由上至下,先支撐后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當基坑開挖至坑底設計標高后,應及時澆筑地下室底板墊層、底板及支撐牛腿,如有必要可加固被動區土體,以便提高被動區土體抗力,保證施工安全;
④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提高變形監測頻率,及時反饋監測數據,可有效保證基坑工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