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迪,聞彩芬,濮麗萍,宋悅寧,秦 慷,薛冬群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215009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文化滲透引起廣泛擔憂,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重大的社會和文化課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創新理念,是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遵循[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其中,作為國家戰略的中醫藥不僅是醫學上的瑰寶,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鑰匙。中醫護理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專業的學生作為中醫護理的直接踐行者和全面健康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如何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是中醫護理學課程的重要任務。
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在校共計要學習近30門課程,約156個學分,2個學分的中醫護理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唯一能接觸到中醫藥文化的必修課程。其余大量的課程接受的是現代醫學的知識,西式教育思想和教育研究模式。高職護理專業存在專業設置過窄、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教育被邊緣化等傾向,對學生的中醫藥文化教育不足。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知不足,對中醫藥文化的信任度不夠。一方面與受到西方文化滲透有關,比較青睞美、日、韓文化;另一方面,受某些錯誤思想的影響,對中醫藥存在一定的疑惑和偏見;再者,現代醫學與中醫學陰陽辨證的哲學思想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在系統學習現代醫學知識后開始學習中醫護理學課程,受先入為主的影響,會出現一定的不適應,表現為缺乏興趣,認同度較低,對中醫藥文化發展缺乏信心。
課程教學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中醫護理學課程是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和傳播的最好陣地。但高職院校的中醫護理學不同程度地出現知識與文化“兩張皮”的現象。從教學目標來說,有知識、技能目標,缺少德育目標。從教學方式來說,受限于課時,教學以講授法為主,因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很多內容點到為止,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和引導不足。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大多是背誦知識點以應付考試,對于課程重視度不足,學習興趣不高。中醫藥文化認同和自信的建立,是學習和發展中醫護理事業的根基和前提。故積極探討文化自信視野下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迫在眉睫且意義深刻。
中醫護理學課程內容集中體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核心價值,“象思維、直覺思維”等核心認知思維模式和“道法自然、以平為期”核心行為準則。中醫藥文化自信,就是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對中醫藥文化發展前途的堅定信心[3]。文化自信的生成需要經歷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過程[4]?;谖幕孕判纬蛇^程,與課程中體現文化要素的對接點融合,構建文化自信視野下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框架,見表1。

表1 文化自信視野下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框架
中醫護理學開篇,是中醫護理學的起源與發展史,也是中醫藥文化啟蒙的最好時刻。從中華民族人類的始祖,探索中醫藥的起源。燧人氏鉆木取火,教人熟食,始有飲食衛生。伏羲氏畫八卦,制九針,始有針術。神農氏(炎帝)教民播種,嘗百草,始有醫藥。現存我國第一部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即是托名黃帝。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又稱炎黃子孫。追本溯源,探明了中醫藥文化的本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授中醫護理中很多領先的觀念與技術,如整體護理起源于中醫的整體觀念,張仲景首創灌腸法,孫思邈首創蔥管導尿術,增強學生對中醫護理學的自豪感。從中醫近現代發展史角度,探討中醫學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緊密相連,鼓勵學生繼承發揚中醫護理事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舉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說明中醫學是一門科學,需用科學精神去研究、發掘。講授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中醫藥在抗擊疫情方面的重大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醫藥的確切療效,中醫藥對人民群眾健康的責任與擔當。講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國家對中醫藥的利好政策,讓學生看到國家對中醫藥的重視,學習中醫護理學更有動力和信心。
通過“建安三神醫”故事:張仲景一代醫圣書寫《傷寒雜病論》;外科史祖華佗,首創酒服麻沸散,創立五禽戲;董奉,杏林春暖佳話,向學生展示中醫醫家技精、德善、勇于創新的精神。通過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故事,引導學生“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至尊至重的生命觀。書中專論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生命……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讓學生全體誦讀,體會中醫對醫道精微、言行誠謹、心懷至誠的追求,感受醫者慈悲仁愛的高尚情操。李時珍投身醫學,對父言詩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最終寫就《本草綱目》,流傳于世,啟發學生樹立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偉大理想,學習李時珍志存救濟,精勤不倦的精神。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從宏觀、系統、整體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實踐[5]。在教學過程中,善用舉例類比,幫助學生理解。如在講授人是有機的整體時,通過提問老年人的常見癥狀,如骨質疏松、聽力下降、頭發花白等,來說明腎與骨、耳、發的整體關系。陰陽學說的教學中,以觀察太極雙魚圖為導入,并將之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相比較,便于學生理解。藏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舉例挑選西瓜的經驗,通過用眼睛看西瓜大小、形狀、顏色,用手敲打西瓜,用耳聽聲音等方式,來推測西瓜的質量與成熟度。類比到中醫藏象學說,是通過收集外在征象表現,來推知藏在身體內部的臟腑功能,有利于學生理解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原理。通過西方寫實建筑素描畫與中國寫意山水畫做比較,讓學生通過分享兩種畫的特點和感受,來總結中醫藏象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異同之處,加深了對中醫藏象思維的理解。中醫學強調“致中和”,認為健康的根本在于陰陽的動態平衡。而疾病則是在內外因素作用下,致人失去動態平衡,治療疾病就是調整陰陽達到平衡的過程。追求平衡,注重和諧,不僅在醫學領域,這種精神適用于從群體到國家,是一種真正的“普世價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6]”。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以行促知,落在實處。開展中醫四診實踐,通過相互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使學生體會中醫學辨證的系統完整性,明白了四診合參的意義。開展中醫體質辨識,通過自測和相互辨識,學生知道自己所屬體質類型,并制定相應的養生方案,加深了理解,提升了學習的興趣。分組帶教中醫護理常用技術,如刮痧、拔罐、艾灸、耳穴埋籽、穴位按摩等。學生在相互練習的過程中,感覺到身體放松了,緊張酸痛緩解了,切身感受到中醫護理技術的簡便有效。利用第二課堂,依托中醫護理社團,開展中醫護理進社區服務活動、志愿服務養老院活動、小小中醫師職業體驗開放日活動、三下鄉實踐活動等。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深入了解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增進了對中醫藥文化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增強職業的榮譽感、使命感與責任感。參觀中醫藥博物館,了解當地中醫藥發展的歷史,走近中醫名家,不僅對專業學習有引導作用,也激發學生對中醫藥的熱愛。
面對新時代青年,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利用信息化技術與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其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依托超星平臺創建的中醫護理學在線課程,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法;利用影音資料如電視劇、紀錄片、短視頻等資源,深入挖掘教學資源,打破學習時空限制,豐富課程文化呈現方式;開展傳統運動五禽戲和八段錦練習微視頻打卡活動,不僅要求學生自己練習,還要求帶動周圍朋友和家人一起運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起到了文化宣傳的作用。利用學校藥用植物園,開展中藥藥用植物攝影活動,將作品上傳至微信等互聯網平臺,通過點贊轉發,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感。在各項社會實踐服務活動中,做好材料收集和宣傳報道工作,起到傳播示范的作用。
本研究針對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開展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采用方便取樣法選取2017級2個班98名學生為研究組,開展基于文化自信框架的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同一年級的另外2個行政班101名學生為對照組,實施傳統的課程教學,所有班級同時開展相同卷面內容的期中和期末考試。課程結束后比較兩組學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中醫藥文化自信情況和教學評價調查。
參考文獻[7-9]設計中醫藥文化自信問卷,包括中醫藥文化認知、中醫藥文化情感、中醫藥文化行為、中醫藥文化認同4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5點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總分20~100分。兩組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情況比較見表2,兩組學生中醫藥文化情感和文化認同情況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情況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學生中醫藥文化情感和文化認同情況比較 單位:分

表4 研究組學生對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評價(n=98) 單位:人(%)

表5 兩組學生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單位: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教學中教師無意識的自發的思政教育行為相比,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通過主觀有意識的自覺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將愛國情懷、民族大義、專業素養、文化自信融入課程并加以引導,在實踐中加以升華,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并發自內心地喜愛,增強了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感,堅定了其傳承與發揚中醫藥文化的責任感,提升了其對中醫藥發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醫藥文化自信是知識學習的基礎[10]。中醫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顯示,只有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經過課程改革,學生的課堂出勤率,上課提問和回答問題次數,主題討論和實訓課參與度明顯提高,理論考試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中醫護理學以文化自信為契機,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增加文化內核,被評為校級課程思政優秀課程。通過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設計和教學實踐,教師積累了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的經驗。第一,不能本末倒置。牢牢把握“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原則。中醫護理學教師的業務能力要過硬,確保課程載體牢固,思政教育才能有效著陸。第二,不要牽強附會。充分挖掘中醫護理學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核心點,避免生拉硬套。第三,要潛移默化。做到隱性教育,避免生硬刻板的說教。第四,教師要轉變觀念。理論課做好言傳,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老師。實踐課做好身教,對學生嚴格要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相互提高,共同培養優秀的中醫護理人才。
雖然本教學改革實踐取得良好的成效,但由于條件所限,在培養學生中醫護理實踐能力和中醫藥文化行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將通過增加實訓課時、開設中醫護理技術等選修課,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于中醫護理傳統技術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中醫護理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