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方
(笛東規劃設計(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惠買集團是一個以電視、手機、電話及網絡等多個銷售渠道,通過視頻、戶外取景等場景化營銷方式所形成的多品牌、多渠道的媒體零售企業。其總部辦公園區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約44200m2,內部為綜合性辦公空間,包含視頻拍攝及制作、數據管理、品牌開發、企業運營等辦公形態。園區初始落成于2015年左右,整體風貌偏向于傳統的影視制作基地,場地空曠,交通流線、使用功能及景觀空間未能形成良好的規劃利用,亟需對室外環境進行整體提升,將其作為辦公環境的延展,順應潮流更新,產業轉型的趨勢。使空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展示員工關懷,提升品牌效益,增加行業話題性。
園區現狀交通是大多數傳統傳媒產業辦公園區提升改造所面臨的重要難題?;葙I集團內部的車行流線不清晰,道路寬度不統一,鋪裝與綠化邊線模糊,存在臥車、貨車與行人混行的現象;且道路布局不合理,存在雙向混行,局部單行至斷頭路,回車場地狹??;車位布局亂雜,且需要通過地上停車解決的數量較多,影響建筑出入口的通行能力。
解決交通問題,需要重新梳理交通流線,統一路寬,劃分客、貨車流線;整合車輛停放方向,并集中在園區北側布置,增添園區秩序感,形成局部性的人車分流體系。
惠買集團現有辦公園區大門形象標識性弱、造型簡單、品質感差,大門外圍車輛擺放混亂,道閘形式不統一,嚴重降低了辦公園區的品質感。因此,設計者應將園區大門作為景觀改造的重點,打造企業形象窗口,展示產業品牌魅力。結合企業性質和整體風格,設計符合園區氣質的大門形象。同時還要整合外圍雜亂停車,劃分自行車停放區、快遞等候區、來訪人員登記區,規范入口秩序。
惠買園區的入口軸線廊道是全區最大的集中性活動場地,本可以作為核心景觀進行打造,但由于空間利用不佳,現狀區域由道路加停車的純硬質鋪裝構成,景觀形象差,整體空間呈現呆板、生硬之態;停車位占據主軸大量空間且品質簡陋,無景可言。
設計者應在中軸廊道內增加綠色斑塊,打破呆板空間,協調建筑與景觀之間的空間聯系,塑造亮點節點,形成場地記憶點。將原有停車位轉移,豐富場地功能,打造集通行、形象展示、休閑娛樂、趣味互動于一體的景觀形象大道。
園區現場車型場地的瀝青和水泥鋪裝呈現老化狀態,品質較低。人員活動場地的鋪裝元素繁多,缺乏設計感,局部道路流線不夠順暢、鋪裝工藝粗糙。
針對硬質空間的改善,設計者將對園區鋪裝質量評定,質量良好的鋪裝進行保留,需要景觀打造部分重新設計。在人流集中的場地增設創意地鋪,鋪裝拼接及涂鴉等手法,突出園區的趣味性,使園區充滿活力。
傳統傳媒產業辦公園區的種植設計基本都是僅滿足綠化要求,而惠買園區中的植被現狀也是凌亂不堪。多數問題集中在規則種植中部分植物缺失,影響綠色條帶整體性;部分樹形歪斜,長勢不佳,種植雜亂;土地裸露,缺乏地被層次。
由此,因地制宜、保留為主、局部提升是惠買園區植被提升的重要原則。園區應對現有植物進行修補和更新,局部增加植物層次,豐富植物種類,突出園區生態特色,增加維護成本較低的草本植物及具有藥用價值的喬灌木,豐富植物層次的同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園區環境。
除了園區內部空間的改造之外,園區外圍的沿街展示界面也是展示企業形象的重點區域?;葙I園區的圍墻形式過于簡單,僅以藍色施工隔離板為圍合園區空間,很難體現企業特色。
園區亟需針對沿街展示面進行重新設計,凸顯園區環境品質,并且在臨街拐角處設置產業標志小品景觀,以此強化品牌形象的記憶點。
設計目標的確認與整個園區的客群需求密不可分。惠買集團辦公園區內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演職人員、行業貴賓和辦公人員3大類。其需要利用園區場地進行產品銷售拍攝,接待銷售來賓的參觀與洽談以及企業員工的日常休閑和娛樂,所以園區的改造目標應該針對服務人群的使用需求來劃定[2]。
其中,企業辦公人員是該園區最主要的使用群體。現今媒體行業人員普遍年輕化;未來20a內傳媒企業辦公場景主要用戶將逐步轉變19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青年,平均年齡約30歲,以26~35歲的青年人群為主,年齡結構總體年輕化,“Z世代”青年是網絡和潮流文化催生的一代,既看中獨特、時尚、品質,又看中成長、社交、責任?!癦世代”青年希望將工作和生活相融合,因此其對于多樣的空間組合有較高要求;協作和社交的需求使其對于公共空間格外關注;對于極客文化的鐘愛使其希望擁有一個數字協作、智能化的辦公環境;同時,偏好融入個體特色、企業文化的辦公空間。
因此,設計者將園區改造的關鍵詞設定為“年輕、延展、互動、科技”,滿足年輕化員工的活動需求;塑造企業文化的室外化延伸;構建多元化、互動的藝術景觀空間;體現科技信息時代的景觀特征。將展示、休閑、會客、戶外餐吧、室外拍攝等景觀功能植入到園區的景觀改造提升之中[3]。
傳媒產業辦公園區景觀設計最能反映一個行業的發展現狀及一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其設計的總體定位,應充分結合產業文化間的相互滲透、科技與藝術的不斷創新,進一步展示產業在社會的經濟地位以及企業在行業競爭中的信心和姿態?;葙I園區希望融合自然生態,匯聚多元生活,引領現代生活,打造城市新標桿。并且為人們碎片化的虛擬空間行為提供非限定的景觀空間,賦予空間非限定性與靈活性,暢想“人與未來”的無限可能。因此園區致力于通過景觀環境的重塑,創造一個新媒體時代的“Media park”。打造一個集生態性、可持續性、參與性、美學性為一體的新型國際產業園景觀,打造產業標桿、行業燈塔,推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形成區域創新產業新城[4]。
相較于總體定位體現企業在行業及社會中的影響力,真正展示企業文化內涵的是景觀的設計理念。在設計中注入濃郁的人文思想,使人們置身于園區中即可感受到產業和品牌所帶來的獨特魅力。根據已經明確的設計目標和總體定位,園區的設計理念確定為“網巢-M空間”。其中,“網”是指信息與人脈的聯系和傳播,“巢”是指潮流和信息聚集地,創造多頻、多網、一平臺的展示性智慧創新園區,充分體現了惠買集團作為當今傳媒行業領頭軍的時尚特質。
與此同時,園區將MAGNET磁力網的故事線串聯整個園區空間,鏈接功能地塊,匯聚人氣資源,與環境和文化緊密結合,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辦公園區。M-A-G-N-E-T代表了“M”惠買集團;“M-Art”藝術展示,強調時尚、藝術、多元的城市新標桿;“M-Growth”戶外辦公,成長型辦公環境提供具有創造性、娛樂性的全新工作方式;“M-Network”交互體驗,形成科技智能體驗的藝術交互平臺;“M-Energy”活力聚場,構建景觀功能復合的多維體驗空間;“M-Talent”生態賦能,形成生態、科技新體驗的未來創新平臺。
惠買集團辦公園區的景觀改造平面順應整體設計定位和理念,通過直線的排列與交織,在核心區域形成網狀結構,寓意時尚信息網絡的構建和發展。原本“交織”就是一種錯綜復雜、縱橫交錯的信息技術手段,將此概念運用到平面構成中,突出傳媒產業信息傳播,功能地塊拼接的特質,形成輕巧活潑的景觀布局。

圖1 園區改造平面圖
在產業辦公園區內,交通體系是影響整體空間結構的核心,而路網的設計需要以合理的流線分析為依據。如,園區的主干道一般為環形道路設計,釆用雙向車道,道路中線以綠化隔離帶進行分隔。通往各個組團分區的次級道路應盡量采用盡端式處理手法,以此減少車輛之間的交織穿行,從而滿足車輛在園區內的通行順暢。
停車空間的組織應該按照快捷、安全的原則進行布局,在滿足使用者泊車需求的同時還注重視覺觀賞和功能關懷的體現。園區設計可以通過在道路端頭增加綠化遮蔽的方式來完成行車視線的組織,車位之間增加綠化,來弱化大面積硬質鋪裝所造成的暴曬。

圖2 場地現狀布局
同時,園區中的步行系統作為一種復合型景觀空間,服務于員工的工作、娛樂、休閑等各種功能需求,需要營造一種相對舒適、輕松的環境體驗,從而緩解緊張的工作,實現徹底的放松。步行系統也需要創造高效、便捷的通行路徑,聯系園區中各功能分區、環境空間以及出入口之間的人行通道[5]。
改造后的惠買園區交通,形成了簡潔清晰的路網,所有車道均為單向行駛,有效控制了原有混亂的車流現象。原有到處布置的停車位被集中規劃在了園區的北部區域,因此可以在核心活動區域形成局部的人車分流,提高空間的使用舒適度。

圖3 園區改造后交通布局
3.3.1 入口空間
傳媒產業辦公園區的出入口是連接園區內外空間的重要交通節點,也是識別園區位置,展示企業形象的重要景觀標志。園區出入口選址應考慮交通便利,易于疏散的位置,根據車流、人流的大小及所在道路的城市級別分別設置主次出入口。在出入口造型推敲、材料選擇以及周邊環境的梳理上應注重特色展現,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標識性和感觀體驗的呈現。
惠買園區大門沿用了平面中的直線穿插和交織的調性,展示設計張力的同時,還透露出沉穩、值得信賴的企業作風。在使用功能上,通過車行和人行閘機,劃分出了人車分流空間,便于企業安全管理。進入園區,綜合辦公樓前的特色水景也以輕巧的姿態迎接進入園區的人們,“惠買集團”的醒目LOGO標識安置在了跌水上方,預示著企業的輝煌源源不斷。
3.3.2 核心的中軸廊道
傳媒產業園區大致由工作、休閑、拍攝、展陳等功能組成。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以豐富和靈活交流、休憩景觀空間,與工作空間復合而成。這類符合功能場景的打造可以將整個園區的主要活動空間合理地銜接起來,成為整個園區地核心價值體系。園區設計可以利用室外的休閑綠地空間,結合咖啡座或是戶外辦公桌的形式進行打造,形成室內空間向室外空間的過渡轉換,實現戶外休閑、賞景、辦公的多元化空間塑造。
惠買園區的中軸空間是企業接待顧客的室外客廳也是員工工作之余的休閑場所。作為景觀與建筑之間的過渡空間,設計者通過幾組流線型的桌面,劃分出一些綠地和樹池,利用舒適的斜線組合,形成綠茵下的樹桌花園。人們可以把這里視作洽談區域,室外餐吧、棋牌桌及露天會議廳等符合功能。
3.3.3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主要指為傳媒產業辦公園區的正常運作所必需的配套設施,為園區提供生活的便利性,包括泊車、居住等場地。這類空間需要充分梳理周邊環境條件,有比較清晰的視覺通透性,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駐足體驗;要有好的視覺觀賞性,令人身心愉悅,舒暢放松[6]。

圖4 園區大門

圖5 中軸LOGO水景

圖6 樹桌花園

圖7 拼接形地庫出入口
考慮傳媒工作的靈活性和辦公人員工作時間上的不定性,園區實際生活空間與工作空間的區分已逐步趨向融合,景觀設計中還應有一些休閑空間,也是良好的交流空間,設置了供員工消遣的互動裝置,這些裝置造型時尚獨特,后期維護方便,為員工提供娛樂項目的同時,也可作為影視制作的取景之處。而那些具有拼接特色專項設施,小品構筑,使員工工作空間生活化、個性化,體現惠買集團開放、融合的企業特色。
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低污染與低耗能成為生態環保的新衡量標準。傳媒產業園是一種無形的創意文化,采用現代化設計手法打造與園區相匹配的生態景觀綠化,有利于產業園的資源發揮生態效益,減少耗能,實現生態收益。
惠買園區引入自然種植方式,以全生態的設計手法,實現花園式的景觀效果。品種上以園區原有基底植物為主,引入絢麗海棠、日本晚櫻、玉蘭等特色觀花植物,以及景天、鳶尾等地被種類。園區的邊緣地帶還大量使用了狼尾草、芒草等自然生態植物,便于雨水花園的建設,以及養護成本的控制。
傳統傳媒辦公園區的景觀改造提升,至今依然是景觀設計項目的難點,如何克服現狀條件的制約,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再引入新穎的設計元素,實現新舊共生的空間格局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在從事相似改造項目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梳理現狀環境弊端,明確園區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并通過景觀規劃的手法解決;要明確園區內產業類別和服務人群對園區景觀的功能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園區設計重點和使用特性;強化園區景觀的表現形式、藝術特色,使改造后的景觀園區更加年輕化、時尚化,突出企業文化、行業特色,成為媒體產業園區的建設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