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昊,秦又發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藥學部,廣東東莞 523382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類危重癥,有著起病較急、病情進展速度快且嚴重和病死率較高等多種特點,近幾年來,AMI發病率呈現日漸年輕化趨勢,該病發生多與精神壓力、日常飲食習慣、長期吸煙等因素相關。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與抗栓藥物治療屬于AMI的主要治療方式,而聯合應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以及氯吡格雷等雙聯抗血小板療法屬于藥物治療及PCI術后治療中的重要方式。氯吡格雷屬于雙聯療法中一類常用藥物,其作為一類前體藥物,有著起效慢、個體效果差異大以及作用不可逆等缺點,而替格瑞洛有著起效快、個體差異小和可逆性等優點,后者與前者比較,能使AMI患者病死率和心血管出現率明顯降低,同時不會增加出血的發生率,于療效方面更具優勢[1]。有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在AMI治療方面較氯吡格雷更具成本優勢[2]。伴隨醫療服務價格的新一輪調整,手術、檢查、床位、護理及診療等價格出現較大改變,會給醫療成本帶來一定的影響。該文方便選取2016年12月—2019年8月該院收治的1 17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就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對AMI患者PCI術后療效和醫療成本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行PCI術的AMI患者1 173例納入該次研究,根據抗血小板治療藥物的不同取607例納入觀察組(使用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566例納入對照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496:111、396:170;年齡分別為20~90歲、33~93歲,平均(57.01±12.25)歲、(64.73±12.4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病歷資料用于研究分析均知情同意,該研究符合相關醫學倫理要求。
納入標準[3]:均經臨床確診為AMI;均與PCI手術指征相符;年齡在18歲以上。排除標準: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存在出血類疾病者;血液系統存在疾病者;伴有腦卒中者;肝腎功能存在嚴重功能障礙者;生命體征不平穩定、死亡或預估生存時間在1年以下者。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于該院開展PCI,術后1周內,兩組均予以阿司匹林(進口;10 mg/片;J20171021),100 mg/次,1次/d。對照組除阿司匹林外加以氯吡格雷(進口;75 mg/片;J201300837),75 mg/次,2次/d。觀察組除阿司匹林外加以替格瑞洛 (進口;90 mg/片;J20130020),90 mg/次,2次/d。觀察組術后1周后改成對照組的治療方式繼續開展治療。
1.2.2 成本計算 依據兩組的治療方案、醫療資源的使用情況,同時和中國醫療成本數據相結合,統計兩組患者醫療成本,受氯吡格雷原研藥與仿制藥存在較大的價格差異,二者市場份額較難確定,同時無法獲取阿司匹林用量,因此該研究中沒有計算相應的藥品成本,僅對除藥品成本之外住院成本進行計算。
該研究依據人均成本=該項目的醫療資源人均使用量×該項目單位價格,得出各項目人均成本,后將各項目成本總和相加,獲得兩組人均成本。對兩組的成本開展對比,分析二者成本構成及結構上的差異。
①總有效率。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2級;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無任何改善或者加重。治療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②心功能指標。分別在術前和術后1周對兩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射血分數(EF)進行比較;對比手術前后BNP和肌鈣蛋白情況。
③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潛血及尿素氮情況,對患者的出血不良反應進行評價。
④醫療成本:統計兩組患者醫療成本,包含住院床位、檢查項目、治療項目和出血有關項目;對不同年份數據進行對比時,以2017年為基準年,成本貼現率的設為5.2%[4],計算出各類成本的占比情況。
選擇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LVDD、EF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復查心臟彩超,觀察組LVDD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F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術后BNP陽性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肌鈣蛋白陽性占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LVDD、EF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LVDD、EF對比(±s)
?

表3 兩組患者BNP、肌鈣蛋白情況對比[n(%)]
手術前后兩組潛血、BUN陽性占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潛血和BUN情況對比[n(%)]
除藥品成本之外,觀察組的人均醫療成本是41 676.95元,對照組是45 106.33元,觀察組比對照組節約成本3 429.38元。就成本構成方面而言,治療成本屬于醫療成本中一類最主要構成部分,觀察組較對照組節約成本中,在治療成本中的非手術成本方面節約最多。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人均醫療成本和各類成本對比[(±s),元]

表5 兩組患者人均醫療成本和各類成本對比[(±s),元]
?
伴隨AMI發生率日漸升高,臨床有關急救方法也在逐漸完善,但是始終堅持著疏通阻塞血管、盡可能恢復心肌血供以及保護心肌細胞原則[5]。伴隨微創技術及導管技術不斷發展,AMI患者開展PCI術的血管再通率已達到90%[6],能使患者血流灌注以較快速度恢復,進而保護其心肌,同時給患者帶來的損傷較輕,已逐漸成為AMI治療中一種最有效方式,臨床得到廣泛肯定[7-8]。AMI患者是因血小板于破裂粥樣斑塊上積聚最終形成血栓,導致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因此,大量血小板被激活屬于AMI發生一個關鍵性因素,加上較多AMI患者存在血脂異常,極易形成血栓,且PCI術中應用支架或者球囊會給血管內壁造成損傷,使血栓形成加劇,進而使患者術后并發一系列心血管事件[9-13]。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療是必不可少的。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均是AMI治療中的常用藥物,其中氯吡格雷能抑制ADP受體和ADP相結合以及血小板聚集,從而對激活受體復合物起到抑制作用,但其療效不及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一類新型藥物,其無需通過肝臟代謝,患者口服該藥后可直接作用于P2Y12受體,起效速度較快且治療效果十分穩定[14-16]。該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6.05%,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1周,觀察組EF比對照組更高(P<0.05),楊啟嶺[17]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替格瑞洛較氯吡格雷治療后,臨床有效率為94.16%,明顯高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療,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說明替格瑞洛在抗血小板方面的作用更佳,能徹底將微小血栓清除,改善微循環及心功能,促進其健康恢復。此外,該研究發現,替格瑞洛可以減少與事件有關住院醫療成本,分析原因主要是替格瑞洛能明顯減少心梗再住院的出現。但該研究中仍有一定局限,例如因氯吡格雷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市場份額較難獲取,阿司匹林使用量較難明確,其他藥品使用情況復雜,因此研究中未測算藥品的成本,研究結果無法完全體現出兩種藥物于醫療成本方面的差異[18];其次,該研究站在提供衛生服務者角度測算成本,只納入直接的醫療成本,沒有充分考慮到非直接及間接的醫療成本給兩種藥物醫療成本造成的影響,因在預防心血管事件方面,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作用更佳,這可能會給非直接及間接的醫療成本帶來影響,從而使得替格瑞洛于醫療成本這一方面優勢進一步增加。
綜上所述,對PCI術后AMI患者應用替格瑞洛較氯吡格雷療效更佳,同時在節約非手術醫療成本(除藥品成本)方面優勢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