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梅
(徐州仁慈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徐州 221001)
帕金森病是較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多發于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1]。臨床研究報道顯示:我國60 歲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約為1.7%,與其他國家的統計數據接近[2]。帕金森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運動遲緩、肌肉僵直、靜止性震顫、姿勢步態異常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但部分患者藥物療效不佳。本文在臨床中應用經顱磁刺激聯合口服藥物治療帕金森病,患者接受度較高,臨床療效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5 月—2021 年4 月帕金森病患者8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因藥品不良反應、不耐受經顱磁刺激治療、不能堅持全程治療、不配合隨訪、后期聯系不上等原因,觀察組退出3例,對照組退出2例。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57~71 歲,平均年齡(64.33±7.34)歲,病程0.5~7 年,平均(5.15±1.91)年;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6~70 歲,平均年齡(63.17±7.56)歲,病程0.5~7 年,平均(5.31±1.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診斷標準:依照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 版)[4]擬定:(1)必備運動遲緩,至少存在肌強直或靜止性震顫2 個癥狀之一,癥狀須是顯而易見,且與其他因素無關;(2)不存在絕對排除指征;(3)至少符合2 條支持指征;(4)不存在任何警示征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能按計劃堅持全程治療并配合隨訪者;③自愿參與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存在明確的小腦性共濟失調者;③發病3 年后仍局限于下肢的帕金森樣癥狀者;④有嚴重原發疾病或精神病者;⑤突觸前多巴胺系統功能正常者;⑥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或者耗竭劑誘導的帕金森病;⑦依從性較差,不能堅持全程治療、不接受隨訪、失聯者。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實施(倫理審批號:2019-倫理-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患者予以經顱磁刺激聯合藥物治療,藥物及服用方法:多巴絲肼片(0.25 g×40 片,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198),1 片/次,3 次/d;鹽酸金剛烷胺片(0.1 g×100 s,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3575),1 片/ 次,2 次/d;鹽酸普拉克索片(0.25 mg×30 片,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制藥公司,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40917),1 片/次,3 次/d。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顱磁刺激儀器(型號CCY-Ⅱ,雙線圈B9076,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刺激點選擇在患側運動皮層M1 區,設置強度為10 Hz 低頻脈沖,治療20 min/次,2 次/d,連續治療5 d/周,休息2 d。藥物服用8 周及經顱磁刺激治療8 周后,進行相關指標評定。對照組僅用藥物治療,不使用經顱磁刺激治療。藥物的種類、使用方法、劑量、療程等,同觀察組保持一致。
運動功能評分[5-6]:使用帕金森病運動功能評分量表(MDRSPD),對治療前和治療8 周后的運動功能等內容進行評定打分。包括語言、走路、寫字動手能力等項目,總計13 各項目,4 級評分法,每項0~4 分,最高52 分,分數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差。療效判定標準參照統一帕金森病評分量表[7-8]減分率進行評定:無效:減分率<5%;有效:減分率5%~29%;顯效:減分率≥30%。總有效率=(有效例+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言語語調語速、坐起、走路姿勢、寫字、動手能力等方面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言語語調語速、坐起、走路姿勢評分比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寫字及動手能力方面,兩組內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分)
注:t1、P1 為治療后組間比較。
觀察組中1例接受經顱磁刺激后出現頭暈、心慌等不適,1例服藥1 周后出現胃痛等不適,停止治療和停藥后癥狀緩解;對照組中2例服藥過程中出現胃痛、便秘等不適,停藥后癥狀逐漸好轉。
現代醫學尚未闡明帕金森病的病因,臨床治療多采用綜合方法,能部分延緩病程進展,但無法徹底治愈,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9]。隨著醫療技術的逐步提升,重復經顱磁刺激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療,刺激部位和刺激頻率的選擇不盡相同,因此,進一步研究經顱磁刺激治療帕金森病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10]:重復低頻經顱磁刺激運動皮層M1 區,可調節被刺激部位的功能,也可使神經遞質興奮性下降,進而調整大腦皮層功能,長期重復良性經顱磁刺激,可改善內源性調節功能,從而改善帕金森病的運動障礙。另有科學研究表明,重復低頻經顱磁刺激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的降解,并可誘發多巴胺釋放,達到改善運動功能的目的。
本文結果顯示:(1)經顱磁刺激聯合藥物組總有效率高于單純藥物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觀察例數少有關。(2)治療8 周后,兩組言語語調及語速、坐起及走路姿勢評分比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此兩方面評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均能改善言語語調及語速、坐起及走路姿勢,但觀察組改善更顯著。(3)治療8 周后,寫字及動手能力方面,兩組治療前后組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組間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對寫字及動手能力方面的改善不明顯,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
綜上所述,經顱磁刺激聯合藥物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言語語調語速、坐起走路姿勢,無明顯副作用,安全性也較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