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莉霞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醫院血吸蟲病防治監測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19)
醫院感染是指醫院獲得性感染,其主要由于器械消毒不徹底、醫護人員操作不規范等因素所致[1]。由于醫院內住院患者免疫力較低,且病情危重,因而容易發生醫院感染,不僅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預后[2]。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質量的好壞是降低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經臨床發現,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還存在管理制度執行較差、醫護人員感染管理意識淡薄等現象,導致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質量較低[3]。因此,還需輔以積極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提高醫院管理水平[4]。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60例患者,采用抽簽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1.37±3.52)歲;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4~70 歲,平均年齡(42.18±3.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意識清醒者;③患者知曉相關研究流程,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有嚴重疾病者;②存在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④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感染管理,對各科室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進行嚴格監督,定期進行知識培訓,不采取針對性考核。觀察組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具體如下:(1)感染管理問題:尋找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出現問題,主要包括:①醫院會定期組織培訓,但往往培訓效果不佳,因此導致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掌握度較低,且重視度不足。②未嚴格落實手衛生制度,醫護人員對做好手衛生的意識不足,且配備的消毒用品缺乏。③未做好診療物品管理工作,醫療器械無明顯標識,清潔消毒不徹底。④隔離措施未嚴格執行,未及時發現早期感染征兆,造成感控措施執行效果不佳。(2)持續質量改進:①計劃:首先,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成員包括科室主任、感控護士、感控醫生等。制定感染控制目標,對醫院所有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醫護人員感染管理知識儲備,提升防控意識。②實施:每月設立專題講座2 次,培訓內容為隔離技術規范、手衛生規范、消毒衛生標準等,并要求醫護人員熟練掌握各項制度規范。預防醫源性感染,對于多人入住的病房,應嚴格規定探視時間及人數,嚴格限制患患之間串門,降低交叉感染率。在病房外放置速干手消毒劑,以提高手衛生執行率。另外,在醫院感染管理過程中,應評估各科室感染風險,以及高危因素,進而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③檢查:護士長定時檢查病房,查看管理工作執行情況,做好記錄。定期召開質量管理會,分析醫院感染的常見因素,并對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問題進行總結,制定解決對策。④處理:結合護士長的檢查和監督記錄,分析持續質量改進措施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經驗,落實到下一階段工作中。
(1)采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滿意度,75 分以下代表不滿意,76~89 分代表較滿意,90~100 分代表滿意,將兩組患者的評分進行比較。(2)記錄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3)采用醫院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定,包括護理態度、護理記錄、手衛生及消毒隔離技術,分數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好。(4)檢測兩組物品表面、醫務人員手、空氣達標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后,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管理后,觀察組醫院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對比
管理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分)
管理后,觀察組細菌檢測達標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細菌檢測達標率對比[n(%)]
醫院感染嚴重影響患者康復效果,已成為一項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5]。為提高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降低醫院感染率,還需采取更為優質的管理措施[6]。持續質量改進是一種現代質量管理模式,是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發展而來,能夠精準把控管理工作中各個環節的質量,目前,已逐漸應用于醫療領域中,以不斷提升醫療管理質量[7]。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醫院感染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細菌檢測達標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如下:通過對醫院感染管理問題進行查找,明確醫院培訓效果不佳、手衛生制度未嚴格落實、物品管理問題等均為導致醫院感染的因素,因此,通過找出具體的醫院感染管理問題,從而為持續質量改進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參考依據。持續質量改進方案的擬定充分借助PDCA 循環管理理論,通過計劃、實施、檢查及處理4 個階段干預措施的開展,可明顯達到持續質量改進的實施目的。在計劃階段,應充分明確感染管理問題,有助于制定針對性的防控策略,同時加強對小組成員的培訓,不斷強化其醫院感染預防意識,提升其防控能力,進而有助于提高醫護人員業務能力水平;在實施階段,主要針對醫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等進行防控,以預防交叉感染,并嚴格落實手衛生制度,不斷提升護理人員消毒隔離技術,評估各科室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在檢查階段,通過定期進行院感督導和病房檢查,明確院感督導內容的執行過程,并針對出現的醫院感染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制定整改意見,使得護理措施的執行結果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在處理階段,根據日常檢查結果和患者反饋結果,對失敗護理經驗進行分析,總結成功護理經驗,并將其應用于下一階段護理服務中,從而不斷進行質量改進,提升護理水平[8]。因此,通過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有效實施,可進一步加強消毒隔離技術、手衛生管理等各項規范的執行率,以提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提高醫護人員的防控意識,進而降低院感發生率,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同時可為保障醫院醫療質量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石。
綜上所述,在醫院感染管理中采取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可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