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彭梅
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黃斑水腫是指繼發于不同眼內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病理變化,可導致視力嚴重下降[1]。引發黃斑水腫的病因較多,常見的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及老年性黃斑變性,均可造成患者視力急劇下降,甚至致盲[2]。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誘發的黃斑水腫,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潛在風險,且是否所有的黃斑水腫都適合抗VEGF 藥物治療尚未可知。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抗VEGF 藥物治療不同原因的黃斑水腫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5 月 至2020年12 月 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不同原因造成黃斑水腫患者300例的臨床資料,根據病因的不同分為3 組,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引起黃斑水腫的100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糖網組,將視網膜靜脈阻塞引起黃斑水腫的100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靜脈組,將老年性黃斑變性引起黃斑水腫的100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變性組。糖網組男63例,女37例;年齡(54.12±4.56)歲,年齡范圍44~65 歲;發病時間到就診時間(15.25±7.52)d,發病時間到就診時間范圍3~30 d。靜脈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59.45±4.26)歲,年齡范圍45~66 歲;發病時間到就診時間(15.23±7.56)d,發病時間到就診時間范圍3~30 d。變性組男65例,女35例;年齡(55.22±4.36)歲,年齡范圍43~67 歲;發病時間至就診時間(15.21±7.46)d,發病時間至就診時間范圍3~30 d。三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對比性。
(1)納入標準:①眼科常規檢查及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確診的黃斑水腫患者;②BCVA ≤0.5;③OCT 提示CMT ≥300 μm;④近期未接受任何治療;無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史。(2)排除標準:①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老年性黃斑變性等其他原因的黃斑水腫;②存在視網膜脫離、視網膜色素變性等其他眼底病情況;③白內障、角膜水腫等嚴重影響視力者;④患有嚴重全身疾病者;⑤臨床資料不全者。
3 組患者均采用玻璃體內注射雷珠單抗,具體操作如下:患者于術前3 d 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Novartis pharma NV,批準文號H20080661,規格5 mL:妥布霉素15 mg 和地塞米松5 mg)滴眼,3 次/d;術前30 min 給予患者0.1 g 苯巴比妥鈉注射液(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5613,規格:1 mL:0.1 g)肌注;術前5 min先進行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沈陽綠洲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H21023202,規格:5 mL/支)表面麻醉,術中按照內眼手術常規消毒鋪巾,以5%聚維酮碘溶液沖洗結膜囊,于顳上或顳下距角膜緣3.5~4 mm 處的睫狀體平坦部垂直鞏膜面進針,向玻璃體腔內緩慢注射抗VEGF 藥物雷珠單抗(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批準文號S20110085,規格:10 mg/mL,0.20 mL/支)0.05 mL,緩慢注射,完成注射后拔除針頭,取無菌棉簽按壓,之后涂典必殊眼膏于結膜囊內,包扎術眼。共3 次,每4 周1 次,持續治療12 周。
(1)臨床療效:治療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療效標準評估患者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視力提升>3 行或黃斑區水腫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視力提升視力>1 行或黃斑區水腫消退>200 μm;無效:視力無明顯改善或下降2 行,黃斑區水腫未消失。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黃斑水腫改變情況。采用OCT 對黃斑部進行檢查,記錄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CMT)。(3)視力矯正情況。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對3 組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進行檢查,對比3 組間最佳矯正視力提高程度。
糖網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靜脈組及變性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靜脈組及變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第一針三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表2 第二針三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表3 第三針三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糖網組第一針、第二針及第三針后黃斑水腫程度均低于靜脈組及變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靜脈組及變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μm,)

表4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μm,)
注:與糖網組比較,aP<0.05。
糖網組第一針、第二針及第三針后最佳矯正視力均高于靜脈組及變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靜脈組及變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三組最佳矯正視力對比()

表5 三組最佳矯正視力對比()
注:與糖網組比較,aP<0.05。
黃斑位于視網膜中心區域,屬于眼光學的中心區,該部位一旦發生病變很容易引起視力下降,其病理表現為黃斑區形成囊樣水腫,是多種眼部疾病致盲的主要原因[4-5]。而引起黃斑水腫的因素一般有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變性、葡萄膜炎等,也有部分的黃斑水腫發生在白內障人工晶體術后。而視力下降會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故為了提高治療效果,盡快的恢復視力,必須探尋有效的治療方案。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抗VEGF 藥物的出現為黃斑水腫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6]。VEGF 是由眼部視網膜的周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產生的一種堿性蛋白質,與受體特異性結合后產生增加血管通透性、誘發新生血管的生物學效應[7]。正常情況下,其可低水平表達以維持眼部血管的完整,但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內疾病的誘發下將導致其過度表達導致黃斑水腫,而抗VEGF 藥物能夠通過與不同亞型的VEGF 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結合,從而阻斷VEGF 與受體的結合,抑制其生物活性的表達[8-9]。然而,引起黃斑水腫的病因較多,對于抗VEGF 藥物治療不同病因引起的黃斑水腫效果是否一樣尚未明確。
本研究結果顯示,糖網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靜脈組及變性組,且糖網組第一針、第二針及第三針時黃斑水腫厚度低于靜脈組和變性組,最佳矯正視力高于靜脈組和變性組,表明抗VEGF 藥物對不同原因引起的黃斑水腫均具有較好的療效,可以有效減輕黃斑水腫,改善視力,尤其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歸其原因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引起黃斑水腫的發生、發展與VEGF 有著密切的關系,且VEGF 表達水平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引起黃斑水腫中升高較為明顯;而長時間慢性高血糖狀態可上調視網膜內VEGF 表達,對細胞間黏附分子、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的分泌產生刺激作用,導致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的白細胞黏附,將炎癥反應啟動,加重病情發展[10]。而雷珠單抗是一類抗VEGF 類的藥物,其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引起黃斑水腫的重要靶點為可降低血管上皮細胞VEGF 表達,促進視網膜血管通透性降低,避免黃斑區內層視網膜液體積聚;此外,玻璃體腔內注射雷珠單抗可將藥效發揮至最大,可強力抑制VEGF 與受體結合,預防新的血管生成,避免視網膜屏障影響藥物吸收,還可預防黃斑水腫患者視網膜的滲出與出血現象,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快滲出物的吸收,有利于提高患者視力恢復[11-12]。
綜上所述,抗VEGF 藥物對不同原因引起的黃斑水腫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對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引起黃斑水腫治療效果更佳。